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共1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共1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59: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31张PPT)
品读名家经典 感悟先贤志趣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语言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
01.
梳理、归纳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02.
思维目标
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
01.
展开想象,感受“大鹏”形象,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02.
价值目标
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
01.
梳理、归纳虚词“也”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02.
核心目标
写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对话古圣先贤,叙写穿越故事。
单元导读课
学习目标:
1.会写“鲲”“抟”等重点字音字形,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梳理积累文学常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背诵重点篇目。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
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思路,培养文言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精彩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自学)
北冥 鲲 徙 抟扶摇 嘉肴 自强 兑命
矜寡 一食 祗辱 骈死 尽粟 一石 槽枥
三重茅  挂罥 突兀 幽咽 老妪 戍
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1.自读自查课本、练习册和参考资料书,了解文学常识。(自学)
2.小组分享整理的文学常识,尽量详尽,做好分享准备。(互学)
3.学生分小组在班级展示或补充,巩固掌握。(展学)
评学
划分下列语句节奏并大声齐读。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评学
划分下列语句节奏并大声齐读。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课堂小结
这四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对“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课后延学
必做:整理本单元字音字形,背诵文学常识。
选做:背诵精彩语句。
单篇精读课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任务一:辨其言,解其意。
自学: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找出下文翻译不正确之处,加以改正。
互学:小组内齐读课文,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结果,并完善翻译内容。
改正:
词类活用——“怒”:形容词作动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一词多义——“息”: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古今异义—“野马”:古义指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指野生之马。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愤怒而飞起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着六月的气息。野生之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文意参考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任务二:理层次,巧背诵。
自学:给下列打乱顺序的句子排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互学: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结果,并交流学习结果,选出发言人。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⑤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课文共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第二层,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第三层,作者仰望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由鲲变鹏,才有翅膀迁徙,迁徙时被作者看见,三个层次之间有着前后因果关系。
②①③⑥⑤④⑦
理由一:《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先引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接着写鲲化而为鹏,并介绍了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第二层讲大鹏在海运之时迁徙到南冥,并引用《齐谐》中的话,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然后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坚承《齐谐》的内容。第三层写作者仰观苍天,想象大鹏俯瞰大地,抒发感慨。
理由二:文中有多处运用顶真修辞,内容上承接紧密。比如前三句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顶真的形式连接成一个整体,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律流畅。此外还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任务三:品形象 析特色
自学:结合练习册资料阅读,了解与“鲲”“鹏”“北冥”“南冥”相关的内容,初步了解“鲲鹏”的印象。
互学: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形象阐释了什么道理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学习任务单
文学形象 描写内容 关键语句 形象特点 说明道理 修辞手法 艺术特色
鲲鹏
学习任务单
文学形象 描写内容 关键语句 形象特点 说明道理 修辞手法 艺术特色
鲲鹏 外形
迁徙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水击三千里, 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活动都要有所依凭
顶真比喻夸张
①结构严密,读来语气连绵,音韵流畅;②文笔奇幻,想象雄奇瑰丽,富有浪漫色彩;③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课后延学
庄子笔下"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任务一、走进妙文
自学: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互学: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人称代词,找出具体语句,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请循其本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如何,怎么。
固然。
追溯。
辨一辨人称代词: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判断句: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子”:
“我”:
“吾”:
第二人称,你。
第一人称,我。
第一人称,我。
找一找文言句式:
互学:
小组内自由朗读庄子与惠子的巧妙论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巧妙在哪里。
(提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安”字的“怎样”“如何”偷换概念为“哪里”。)
展学:
小组内自由组合,分享组内学习的结果。
任务二 探寻妙语
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效果
内容 观点明确,内容合理。 ★★★★★
表达 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 ★★★★★
任务三、感悟妙境
自学:阅读两篇文章,结合课本注释,了解庄子生平和思想。
互学:小组内讨论《<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组内谈谈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的理解,形成结论。
展学: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聆听、评价。
1.自由自在,在《庄子》中,鱼常常被描述为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没有拘束和束缚。这象征着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反感,他认为人应该像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世界上,不受外界的限制和约束。
2.自然无为,庄子通过对鱼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无为的理念。他认为鱼游于水中,自然而然地顺应水的流动,不去刻意追求,这象征着庄子对于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态度。
3.超然物外,在《庄子》中,鱼也被用来表达超然物外的境界。庄子认为,鱼游于水中,虽然身处水中,却不受水的拘束,这象征着庄子对于超越世俗、超脱尘世的追求。
课堂小结
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课后延学:
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从故事的本身来看,庄子是胜者。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话反驳“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时,庄子却采取转移话题、偷换概念的方法,避重就轻,转败为胜。他把惠子说的“怎么知道”,故意理解成“在哪里知道”。最后惠子无话可说。
跳出故事本身,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教学相长”的基本语意。
2.找对偶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
学习任务: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解词释义,翻译全文
(1):辨音解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释意思。
互学:
(1)实词释义:两人结对,一人找出原文实词,一人解释实词意思。
(2)找出虚词并积累。
(3)同学互助,用规范、表意清晰的语言翻译全文。
展学
1.理清思路,绘思路图
2.学生小组内展示思路图
①长:读zhǎng,“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读yuè,“兑命”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
③学学:读xiào xué,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后一个学,指学习。
①虽有( ),弗食,不知其( )也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②虽有( ),弗学,不知其( )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
困:困惑
④知不足,然后能( )也
自反:自我反思
①也:用在句末表示语气,文中出现五次
②弗:意思同“不”,文中出现两次“弗”,四次“不”
③然后: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文中出现四次
④故:所以,因此,文中出现了两次
⑤其此之谓乎,这句话共五个字,却有三个虚词“其”“之”“乎”
全文共五句话:第一句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正因为学习是体验“至道”的重要途径,所以有第二句得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指出“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第四句得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第五句引用《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自学
(1)品韵味:找出“对偶句”“‘ 也’字句”,体会韵律美。
(2) 儒家教学思想“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互学
试结合学习生活,分小组谈谈你的看法。
展学
小组讨论后,派1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① 对偶句: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是一组对偶句,同时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常识,通俗易懂,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韵味无穷。
②“也”字句: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也”字,放在句末,舒缓语气,读来有一种谆谆教诲、余音绕梁的韵味。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不明白,可能因为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了。
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育,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语意。
2.找对偶及排比句,体会整散结合的韵律美,类比说理的形象美。
3.品悟“大同社会”,概括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习任务: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大道之行也》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
找出文本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字词。
互学
串词成句,疏通文意,小组内互相翻译指正。
(1)积累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选,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词: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古义今用示例
归 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归属等 归省


词类活用: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①选贤与能:“贤”“能”形容词作名词,指“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
③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固定用词:先秦散文语言凝练,有些固定词语至今沿用。找出来,说说它的意思。
①大道之行 ②天下为公 ③选贤与能 ④讲信修睦 ⑤老有所终
⑥壮有所用 ⑦幼有所长 ⑧ 矜寡孤独 ⑨谋闭不兴 ⑩外户不闭
自学
1、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2、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勾画相关句子。
互学、展学
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全文共六句话:前两句话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三、四句话是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两句话是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总括全文。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借助注释,了解“大道”的含义,从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为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了解“大同”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指人们憧憬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儒家“大同”社会是孔子对实施大道的社会理想模式的构想。郑玄注云:“同,犹和也,平也。”既“和”且“平”,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施行大道,才有可能实现大同。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下面是《礼记·记忆》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课后延学
透过《礼记》二则
品悟儒家文化内涵
任务一: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1.有人说,“教”是手拿教鞭督导儿童学习;有人说“学”是孩子在室内摆弄算筹自己进行学习;《虽有佳肴》中说“教学相长”,请谈谈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进行“教”与“学”的。
(1)学、思、行并重。孔子在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他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也就证明己有学。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主张教学就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要建立在对学生个性深切了解的基础之上,可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法来实现。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不耻下问的态度。不耻下问即虚心地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可耻。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求知求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疑问时,要“阙疑”,把不确定的问题留下,不要妄加判断。
任务一: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2.《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任务二:浅析儒家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在300字以内阐释你的思考……
(每个小组选出2篇佳作朗读)
自读导学课
《马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3.体味“说”的文体特征。感受文言文所描绘的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愤怒与批判。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新课导入
任务一: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梳通文意。不理解之处,在书上做好笔记。
任务一: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第一节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节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三节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2.体会文章中虚词“也”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既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3.文中“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寓指识才的明君。“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封建守旧者。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4.背景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重用。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才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5.写作特色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伯乐寓指识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课堂小结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课后延学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单篇精读课
《唐诗三首》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朝代。
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开始,整整持续了八年,这八年,大唐土地上一直是狼烟四起、战事连绵;这八年,整个大唐江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特别是公元758年的冬末,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兵败邺城,大唐政权更是危在旦夕。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百姓苦不堪言。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为沉郁顿挫。
2.创作背景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任务一:疏通文意
自学:结合课下注释,抓住诗歌中重点的字词。
任务一:疏通文意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任务二:细节探究
1.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有吏夜捉人,可见官吏的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这一句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任务二:细节探究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对比鲜明,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一方如狼似虎,一方悲愤凄苦,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役、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任务二:细节探究
3.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①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男二死,是丧子之苦。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是困窘之苦。
③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自请服役,是应征之苦。
任务二:细节探究
1.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有吏夜捉人,可见官吏的突然袭击、阴险狠毒。
这一句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的社会现状,已经到了无兵可征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任务二:细节探究
石壕吏: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交出来!快交出来!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课堂小结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做了含蓄的揭露,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课后延学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唐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通过诵读、比较体会古体诗句式上的特点。
2.划分诗歌层次,概括意思,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诗歌中事件的发展脉络。
3.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背景链接: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任务一:朗读诗歌 把握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任务二:熟读诗歌 细节探究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群童盗茅——破屋漏雨——愿得广厦
任务二:熟读诗歌 细节探究
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抒忧国忧民之情。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诗歌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从诗歌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品读,体会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互学)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这一节写的内容是秋风破屋,写出了秋风的肆虐,怒号、卷是正面描写秋风,茅草飞、洒、挂罥、飘转是侧面描写秋风。
写出了茅屋的弱不禁风,可见“我”的痛惜之情。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这一节写的内容是群童盗茅。写秋风助童盗茅和茅屋茅草被盗,可见当时人民疾苦和“我”的痛心。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这一节写的内容是破屋漏雨。写秋风的风雨交加和茅屋的破屋漏雨以及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足见“我”的痛苦。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由破屋漏雨推己及人想到愿得广厦,体现了诗人博大胸襟、崇高理想,也写出了他内心的痛忧。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述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战乱中的寒士,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后延学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苏联〕别林斯基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唐诗三首》
卖炭翁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做品及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
新课导入
任务一: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任务二:精读诗歌 细节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自学)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互学)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角度一:分析人物形象(互学)
角度二:赏析重点诗句(互学)
角度三:体会对比写法(互学)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展学)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写出了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写出了生活困苦、艰辛。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③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驾”“辗”“歇”是动作描写,写出了运炭的艰难。
④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写出了使者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⑤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写出了使者的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惜不得”,心理描写,写出了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的心理。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掠夺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级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课后延学
发挥想象、联想,增加一些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单元小结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庄子、韩愈、杜甫、白居易所处时代与生平事迹,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采访提纲。
2.补充采访提纲,设计出人物对话脚本。
3.回顾单元四篇文章,体悟先贤智慧哲思。
学习任务:
任务一: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
任务二:丰富提纲内容,设计对话脚本,标注对话细节
任务三:对话先贤,谈智慧哲思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一起品读了《<庄子>二则》中的思辨之智,《<礼记>二则》中的儒家之慧,《马说》的不平之意和《唐诗三首》中的悯世之怀。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今天,我们将重温这些名篇,与古圣先贤对话。
任务一: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互学)
活动1.小组讨论,从孔子、庄子、韩愈中任选一个作为采访对象,说说选择的理由。
活动2.设计采访地点或情境,组内讨论,写采访提纲。
任务一: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互学)
采访提纲一
(1)采访人物:庄子。
(2)采访地点:庄子隐居之所。
(3)人物气质:超然,闲适。
(4)采访提纲。
①您生活在这么一个"方今之世,仅免刑焉"的诸侯征战杀戮的时代,处境艰难,生活困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
②您的作品常用寓言说理,善用比喻,想象奇特,能说说这样写的原因吗?
③清代的胡文英这样评价您:“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您同意这个评价吗?
……
任务二:丰富提纲内容,设计对话脚本,标注对话细节
活动1.根据采访提纲,丰富内容,设计采访对话脚本。(自学)
活动2.小组讨论,修改对话脚本,标注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语气。(互学、改学)
任务三:对话先贤,谈智慧哲思(展学)
活动 对话先贤,感悟志趣
(每个小组选出2位代表,1位扮演被采访人,1位扮演主持人,进行采访。)
评学: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以下面四个评价标准为维度,进行等级评价(A-D)。
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A-D)
采访对话符合人物所处时代及社会背景
采访对话符合人物形象特点和思想
采访对话设计能巧妙勾连本单元内容
采访对话内容明晰清楚,表达流畅
课后延学
根据采访素材,发挥想象,以“我和先贤有个约会”为主题,叙写穿越故事。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