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写采访提纲,设计人物对话脚本,对话古圣先贤,完成“我与先贤有个约会”的故事叙写。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庄子>二则》精读任务二:《<礼记>二则》精读任务三:《唐诗三首》精读 8课时
自读导学课 任务一:《马说》导读 1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任务二:丰富提纲内容,设计对话脚本,标注对话细节任务三:对话先贤,谈智慧哲思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鲲”“抟”等重点字音字形,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梳理积累文学常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背诵重点篇目。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认真阅读单元导语,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内容勾画出来。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自学)
给下列字词注音并注意字形,为后续听写做好准备:
北冥( ) 鲲( ) 徙( ) 抟扶摇( ) 嘉肴( )
自强( ) 兑命( ) 矜寡( ) 一食( ) 祗辱( )
骈死( ) 尽粟( ) 一石( ) 槽枥( )
三重茅( ) 挂罥( ) 突兀( ) 幽咽( )
老妪( ) 戍( )
任务三:理资料,梳常识
1.自读自查课本、练习册和参考资料书,了解文学常识。(自学)
2.引导整理。(互学)
(1)庄子是 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 的著作,现存 篇,包括内篇 篇、外篇 篇、杂篇 篇。
(2)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3)韩愈,字 ,河南河阳人, 代 家、 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 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4)杜甫,字 , 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 ”,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 ”。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3.学生分小组展示补充,巩固掌握。(展学)
【评学反馈】
用/划分下列语句节奏并大声齐读。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6)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必做:整理本单元字音字形,背诵文学常识。
选做:背诵精彩语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 ( http: / / www. / news / index.html" \t "_blank )实词和虚词,熟练朗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2.理解庄子“万物皆有所待”的思想。
【课中探究】
任务一:辨其言,解其意。
自学: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找出下文翻译不正确之处,加以改正。
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愤怒而飞起的时候,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着六月的气息。野生之马,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互学:小组内齐读课文,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结果,并完善翻译内容。
任务二:理层次,巧背诵。
自学:给下列打乱顺序的句子排序,并说说这样排序的理由。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⑤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⑥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⑦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任务三:品形象,析特色。
自学:结合练习册资料阅读,了解与“鲲”“鹏”“北冥”“南冥”相关的内容,初步了解“鲲鹏”的印象。
互学:小组合作,填写学习任务单,分析"鲲""鹏"形象,探究庄子借“大鹏”形象阐释了什么道理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文学形象 描写内容 关键语句 形象特点 说明道理 修辞手法 艺术特色
鲲鹏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庄子笔下"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搜集与“鹏”有关的文学形象、诗词名句、成语典故。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两则寓言所阐述的道理。
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中探究】
任务一:走进妙文
自学: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互学:梳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人称代词,找出具体语句,积累常用文言句式。
任务二:探寻妙语
互学:小组内自由朗读庄子与惠子的巧妙论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巧妙在哪里。
展学:小组内自由组合,分享组内学习的结果。
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效果
内容 观点明确,内容合理。 ★★★★★
表达 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 ★★★★★
任务三:感悟妙境
自学:阅读两篇文章,结合课本注释,了解庄子生平和思想。
互学:小组内讨论《<庄子>二则》中“鱼”的形象,组内谈谈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境界的理解,形成结论。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
第四课时
【课中探究】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解词释义,翻译全文
(1):辨音解词:找出文中的多音字,并解释意思。
(2)找出虚词并积累。
示例:
也:用在句末表示语气,文中出现五次
(3)同学互助,用规范、表意清晰的语言翻译全文。
展学:
1.理清思路,绘思路图
(1)找总结性的句子
(2)找主旨句,明确中心论点
(3)分析句间关系
(4)绘思路图: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自学
(1)品韵味:找出“对偶句”“‘ 也’字句”,体会韵律美,分享交流。
(2)悟道理
① 儒家教学思想“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试结合学习生活,分小组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对比阅读甲乙两文,思考:“知礼明义”是礼记中的重要思想之一,请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思想的。
甲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乙文: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第五课时
【课中探究】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自学:
(1)积累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古义今用示例
归 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归属等 归省
货
贼
(3)词类活用: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4)固定用词:先秦散文语言凝练,有些固定词语至今沿用。找出来,说说它的意思。
互学:
(5)串词成句,疏通文意,小组内互相翻译指正。
任务二:品读感悟 深思哲理
自学:
(1)理文脉:用序号标出句子,再用“//”划分层次。
(2)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①借助注释,了解“大道”的含义,从文中找出施行“大道”的具体表现。
②了解“大同”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展学:
探究“大道”与“大同”的关系 ,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发言。
(3)结合文章内容,设计板书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下面是《礼记·记忆》中的一些格言警句,查阅工具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第六课时
【课中探究】
任务一:举办文化思辨讲堂
1.有人说,“教”是手拿教鞭督导儿童学习;有人说“学”是孩子在室内摆弄算筹自己进行学。《虽有佳肴》中说“教学相长”,请谈谈我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是如何进行“教”与“学”的。
2.《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实现“大同社会”儒家子弟能做什么。
任务二:浅析儒家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对《礼记》二则拓展的思辨,谈谈你发现的儒家文化共性,在300字以内阐释你的思考。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3.体味“说”的文体特征。感受文言文所描绘的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对旧封建社会的愤怒与批判。
【课中探究】
任务一: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梳通文意。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1.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3.文中“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4.背景资料
5.探究文章写作的艺术特色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为沉郁顿挫。
2.创作背景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课中探究】
任务一:初读诗歌 疏通文意
任务二:精读品析 细节探究
1.文章开头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这两句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3.老妇有哪些苦呢?试具体分析
4.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5.观吏之怒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示例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受?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通过诵读、比较体会古体诗句式上的特点。
2.划分诗歌层次,概括意思,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梳理诗歌中事件的发展脉络。
3.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中探究】
背景链接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任务一:整体感知 把握节奏
1.自由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听朗诵视频,把握节奏。
任务二:熟读课文 细节探究
自由朗读诗歌,探究以下问题: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任务三:精读品析 体悟情感
1.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赏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赏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积累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和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做品及写作背景,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感受诗歌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情怀。
【知识链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课中探究】
任务一: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划分节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听示范朗诵,把握节奏。
任务二:精读诗歌 细节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任务三:品读诗歌 体悟情感
1.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结合本诗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针对角度二:重点诗句赏析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4.针对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第十一、十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庄子、韩愈、杜甫、白居易所处时代与生平事迹,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采访提纲。
2.补充采访提纲,设计出人物对话脚本。
3.回顾单元四篇文章,体悟先贤智慧哲思。
【课中探究】
任务一:明确采访对象,说明选择理由,创设采访情境,写出采访提纲
活动1.小组讨论,从孔子、庄子、韩愈中任选一个作为采访对象,说说选择的理由。
活动2.设计采访地点或情境,组内讨论,写采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