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新课导入
《七律·长征》中,毛主席写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便有一座山岭叫作越城岭,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
老山界
学习目标
1. 理清记叙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感受和学习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基础梳理
攀谈 峭壁 骨碌 咀嚼 呜咽 欺侮
灌输 酣然入梦 缴 不可捉摸 澎湃 蜷
pān
qiào
gū lu
jǔ jué
yè
wǔ
guàn shū
hān
jiǎo
zhuō mō
péng pài
quán
基础梳理
攀谈 : 闲谈。 奇观 : 奇伟的景象。
骨碌 : 滚动。 细切 :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矗立 : 高耸地立着。
酣然入梦 : 畅快地入睡。
苛捐杂税: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 380 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期间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速读课文,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1.时间顺序:时间变化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2.地点顺序:地点转移
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活 动
第 一 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
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细读品味
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走路难、睡觉难
吃饭难、处境难
细读品味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力量。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1.夜晚翻山(“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半夜露宿山上(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下山(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文本精读
找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
文本精读
1.怎样理解第十二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义+文义+情感
01
02
03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出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文本精读
2.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文本精读
3.品读22段,作者调动了什么感官来写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听觉、视觉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同时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本精读
思考探究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两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部队,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了起来。(从“照着习惯”和“躲”这两个地方,你读出了什么?)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思考探究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深层解析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①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课堂小结
一、中心归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艺术特色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
老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