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教学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 》教学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9:1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望 岳
——杜甫
WANG YUE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
其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作 者 介 绍
整体感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
望 岳
诵读经典,品读诗意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钟:聚集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神秀:神奇和秀丽
未了:不尽
割:分
眦:眼眶
会当:终要 凌:登上
曾:同“层”
诗歌释义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歌释义
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泰山横跨齐鲁大地,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远望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我)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一看,所有的山都显得无比渺小。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杜甫望到了怎样的泰山?
作者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未了”写泰山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出山势绵延不尽的特点。
从远望的角度,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深层探究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展现了杜甫眼中泰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钟”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将它的神奇秀丽景色全聚集在泰山之上,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
“割”是“分”的意思,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将阳光切断,使得泰山南北一明一暗,生动体现了泰山遮天蔽日、参天矗立的雄姿。
这两句从近望的角度,虚实结合,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和高峻挺拔、遮天蔽日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深层探究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赏析这两句诗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漾,睁大眼睛,看那暮归的鸟群渐渐消失在崇山峻岭之中,使人眼眶欲裂。
此句从细望的角度,抓住了“曾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由静入动,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深层探究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本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青壮年时那种蓬勃的朝气。
深层探究
“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写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愿望)。
这两句化用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用“众山小”反衬泰山的巍峨高耸,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传达了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就能俯视万物,取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4.最后两句中的“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说说你的理解。
深层探究
全诗紧扣“望”字写景抒情,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而暮,由望岳想像到将来登岳的情景,描绘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主旨归纳
1.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2.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是
3.写出细望所见,表现作者心胸激荡和眼界开阔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知识测评
望 岳
——杜甫
WANG 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