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3-26 17:1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3.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难点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物理也接近一年的时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发展,已具备了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分类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本节课的内容有些抽象,所以要尽可能的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过程设计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 提问: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现象发生吗?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提问:开始铁罐在斜面上具有什么能?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二、新课讲授 提问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 一、 机械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展示和提问 展示射箭的图片或视频, 提问:弓的弹性势能哪里去了?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归纳得出: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转化与守恒 1、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巩固练习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演示滚摆实验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讲授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展示图片与提问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1.水能和风能是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视频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讲授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 展示图片,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测试
(阐明具体评价内容设计,如测试题作业等具体内容描述) 例1 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桌面上开始跑动时( )。 A.弹性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B.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减小 C.弹性势能不变,动能减小 D.弹性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例2 在下列过程中,物体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有( )。 A.从水坝上流下来的水 B.汽车沿斜坡匀速向上行驶 C.乒乓球触地后向上弹起时 D.斜向上抛出的垒球,当它在上升阶段时 例3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航,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返回舱减速着陆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的( )。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机械能减少  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课件设疑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然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来感悟物理知识,起到乐中求学,学中求乐,不知不觉中总结出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转化的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印象,再进一步举出生活事例进行分析。由于现象皆从身边来,故讨论时都踊跃发言,经过一定的“争吵”讨论出的结果正确性更高而且深刻。经过这样热烈的讨论,学到的知识一定印象深刻,从枯燥无味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1
幼儿园教师基于微能力点的学科教学设计模板
基本信息
教师姓名 联系方式
地州/区县 学校名称
活动班级 活动名称
微能力点运用情况说明 信息化教学环境 创新校 样板校 普及校
本节课涉及的微能力点
本节课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介绍所教领域及主题)
活动准备 (所需教具等)
学情分析
(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兴趣点、发展需要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过程
(阐明活动步骤、设计内容及信息技术运用策略等)
活动反思
(阐述本节课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前后效果的不同,说明本人的改进提升的思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