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检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检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5 22:2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之始秦国只是西部边陲的一个荒蛮之国,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而商鞅变法无疑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事件,商鞅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变法为什么能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一、选择题
1.(2013·四川内江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思想上百家争鸣
C.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趋势加强。故C项表述错误。
答案:C
2.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强调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答案:A
3.(2013·广东中山模拟)商鞅变法曾经实施“为户籍相伍”的制度,其目的是(  )
①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强化基层社会的统治
③实施公田的收授分配 ④保护宗法贵族利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措施的理解能力。“为户籍相伍”,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与③④无关。故选B 。
答案:B
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实行严刑峻法,规定“轻罪重罚”,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答案:B
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解析:从材料中的“军功者”“宗室”可以判断出,A、D两项属于其意义,但不是最重要的积极意义。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要求。秦国原来实行“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符合题意。
答案:B
6.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解析:商鞅认为诗书礼乐代表的是儒家学说,而他提倡的是法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实质都是实行文化专制。
答案:C
7.(2013·盐城一模)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商君死,秦法未败”商鞅在秦国变法,制定的各项措施,奠定了秦始皇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顺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潮流。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8.(2013·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
解析: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一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问。
答案:
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材料二中反映的商鞅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解析: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问;商鞅以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
答案:
思想:以法治国。
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
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解析: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答案:
措施: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9.(2013·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解析:本题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和梭伦的主要经济思想。
答案: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的思想分别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0.(2013·大连双基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解析:直接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但须注意回答角度是“独创性措施”,不要把商鞅变法所有内容都答上。
答案: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奖励耕织,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抑制商业,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2)运用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解析:首先提炼材料的观点,即历史地看待商鞅变法,不以后人的观点苛求商鞅变法,即从商鞅生活的时代的状况回答其变法的作用。
答案:
评价: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国力,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变革了生产关系,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
1.阡陌
关于阡陌,资料不多。《说文》曰:“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史记·秦本纪》索引《风俗通》曰:“南北曰阡,东西曰陌。”由此可知,秦地陌为东西向,阡为南北向,阡陌可能多用为道路。关于阡陌之得名,程瑶田《沟洫疆理小记·阡陌考》曰:“阡陌之名,从《遂人》百亩千亩、百夫千夫生义。”阡陌数少而距远,不可能作为百亩、千亩之界,大约是百夫、千夫所受田百顷、千顷的界限,阡陌之名产生于战国时期或许正由于此。战国秦汉文献记阡陌时多作“仟陌”,亦说明阡陌与受田人数间有一定关系。
2.司马光对商鞅的评价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