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岳麓版选修1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检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 岳麓版选修1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检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5 22: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中国和希腊是世界上出现较早的两个文明古国,虽然都曾经是君主制国家,但中国的君主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希腊却较早地确立了民主制,原因何在?其民主制确立的过程中哪些关键人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希腊,探寻其中的奥秘所在。
一、选择题
1.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应是(  )
A.使雅典民主政治牢固确立
B.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C.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D.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点
解析: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牢固确立,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高点。
答案:B
2.(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
A.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法庭
解析:A项措施使大量债务奴隶恢复了人身自由,与题干中的“独立存在的‘公民’”一致,故正确;B项措施是有利经济的发展;C项措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贵族特权;D项措施打破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
答案:A
3.(2013·安庆一模)梭伦诗句:“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诗中的“两个阶级”是指(  )
A.奴隶主和奴隶     B.贵族和平民
C.地主和农民 D.贵族和奴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材料反映了梭伦充当了“调停人”的角色,承担起了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再结合梭伦改革前的社会背景,可知“两个阶级”是指贵族和平民。
答案:B
4.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元老院 D.公民法庭
解析: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的场所。
答案:A
5.(2013·淮北一模)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里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里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有关扩大人民参与政治内容的考查,故选B项。
答案:B
6.(2013·南昌期末检测)“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前一个词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后一个词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用来表述希腊城邦的一种政治实践。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
A.实行陶片放逐法
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五百人议事会
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克里斯提尼实行陶片放逐法、创立五百人议事会。B项是伯里克利时期的措施。故选D。
答案:D
7.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
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的人开放
解析:A、D两项与雅典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相冲突,B项是罗马法改革发展的方向,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因为三大里程碑式改革分别使雅典民主进入奠基、确立和顶峰阶段,呈现不断健全之势。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梭伦的大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
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围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请回答:
(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
解析:材料中的解释是: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透过现象看本质,梭伦执政时期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即使他离开了雅典,其他政治人物的作为也改变不了法律制度。
答案:从材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
因为梭伦认为他留下的法律制度是根本的保障,他个人的去留无关紧要。(因为梭伦认为法律至上,个别政治人物的作为改变不了法律制度。)
(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
解析:梭伦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原因是他的改革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向任何一方解释法律,都有可能偏袒,影响法律的公正性。
答案:能根据材料做出合理解释。
因为平民和贵族都有各自的利益,梭伦要保持已制定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
(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改革要处理好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改革就是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梭伦改革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维护了改革的成果;梭伦作为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对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不可忽视。
答案:能根据材料做出全面的提炼总结。
贵族与平民利益之间的博弈;良好法制的建立;杰出政治人物的作用。(公民守法精神;良好法制的建立;杰出政治人物的作用。)
9.(2013·泰安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只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他也不主张数量和状态的平等,而主要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正如他所说的:“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
——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梭伦“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及评价。第(1)问结合材料依据所学即可回答。第(2)问注意客观评价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
答案:
(1)指导思想:公平思想(或答折中、中庸思想)。如颁布土地法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看法:梭伦改革“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是为了奴隶制城邦的长治久安,使权力立足法律并重归法治,促进了雅典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这种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图说明雅典先后实行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解析:迈锡尼时代的狮子门正是君主制时代王权的象征。
答案:迈锡尼的狮子门反映了雅典君主制时代王权的尊严;梭伦改革前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反映了当时雅典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政体。故两图反映了雅典由君主制到贵族制的发展历程。
(2)伯里克利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是什么?能够体现伯里克利这一原则的改革措施有哪些?试加以评析。
解析:根据“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可知伯里克利对民主政治的理解,措施根据所学即可回答;评析要注意认清伯里克利对民主政治理解的真实性。
答案:
理解:政权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措施: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被取消;实行津贴制,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的认识。
解析:根据本课所学可梳理出雅典政体发展的轨迹。
评价: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黄金时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高度发达,国力达到鼎盛;但民主的权力只是掌握在占人口少数的成年男性公民手中。
答案:梭伦改革将贵族政治引上民主轨道,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制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则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期”。这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1.伯里克利的民主作风
希腊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伯里克利的民主作风的美谈。
据说,为了广泛听取意见,伯里克利经常与普通百姓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这一做法,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有的贵族甚至当面辱骂他,但伯里克利从不动怒。一天晚上,在他回家的路上,一个贵族跟在身后辱骂他:“你这个疯子!真无耻!你出身名门贵族,却忘掉了自己的朋友,竟然去结交那些下贱的百姓!”一直骂到伯里克利家门口。看看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让仆人打起火把,把这个贵族送回家去。
雅典民众对他的这种民主作风交口称赞,并给予他极大的支持。有一个大贵族名叫西门,专门和伯里克利作对。结果,雅典公民便通过投票把他放逐到国外去了。另一个大贵族福克奇利斯, 也和伯里克利唱对台戏,反对伯里克利建设雅典城的计划。最后,他也被雅典公民赶下了台。
2.陶片放逐法
克里斯提尼在位期间,极力发展梭伦的改革政策,为了促进雅典政治制度进一步民主化,减少政治混乱,以民主的方法反对民主的敌人,特意制定了“陶片放逐法”。主要内容如下:每年年初召集一次非常的公民大会,首先征询公民是否要举行陶片放逐,如果大多数认为有必要,便再召集第二次公民大会,这时候每个公民便在陶片上写下他认为危害公民自由的人的名字。如果写有同一人名的陶片数量超过6 000票即表示多数通过,于是,那个被大多数投票判决有罪的人就被放逐国外10年。期满之后可以回到雅典来,同时也恢复了他以前的一切公民权利。根据记载,这种放逐法实行了90年,有10人被逐出阿提卡,克里斯提尼本人也被放逐过一次,直到公元前417年陶片放逐法才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