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四)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前秦国与东方六国相比,落后的表现不包括( )
A.农业落后 B.文化落后
C.社会风习落后 D.军事上落后
解析 商鞅变法前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上都落后于东方六国。
答案 D
2.商鞅变法前,秦国举行的一次宫廷会议上,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阐明了变法的指导思想
B.强调变法可取得很大成效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反对变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能带来百倍的好处,就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不能提高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生产工具。”其实质是反对变法。
答案 D
3.观察下图,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
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 该图为商鞅舌战图,该图反映了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与旧贵族的论战,A、B、C三项正确。“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变法。
答案 D
4.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解析 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A
5.以下与商鞅变法内容相关的叙述,直接变革了当时旧的生产关系的是( )
A.徙木立信 B.铜方升
C.奖励耕织 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认识。“徙木立信”主要是为了取信于民;“铜方升”是“统一度量衡”的主要内容;“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三项均不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旧的井田制,建立新的土地私有制,直接改变了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答案 D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是也。’”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理解材料是解题关键。“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反映了商鞅认为社会是进步的,要因时进行变革。
答案 B
7.《战国策·秦策一》中:“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文中的“人”向秦惠文王进谗言诬告商鞅,而这些人即是商鞅变法中被打击了的旧贵族。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答案 A
8.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C.目的是强化人们的法律意识
D.商鞅对贵族不妥协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理解材料,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罪”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答案 C
9.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的最主要的不同是( )
A.对两国旧贵族的打击程度
B.对两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C.对以后两国争霸的影响
D.对后世的影响程度
解析 商鞅变法与魏文侯变法都属于战国时期封建性质的改革,都打击了本国的贵族势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的强国,为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更为彻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所确立的制度以后被推广到全国,影响更为深远。
答案 D
10.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作诗评价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有( )
①政府要取信于民 ②有法必依 ③严刑峻法 ④强化专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现实意义。诗中的“信诚”和“令政必行”所反映的是政府取信于民和有法必依,今天我们仍要借鉴;但现在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能实行严刑峻法和专制,排除③④即可。
答案 A
11.《史记·商君列传》载,太史公曰:“商(鞅)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下列对此评价的认识,不正确的( )
A.从个人品行的视角评价,有些片面
B.以主观情感评价,忽视对实效考察
C.从生平实绩评价,基本上符合史实
D.立足于道德评价,有明显的主观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意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从个人品行、主观情感、道德等方面对商鞅进行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C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12.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解析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其变法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禄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四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分别归纳说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对商鞅变法所持态度的不同之处,并指出后一种态度所说明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君(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评价历史观点的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理解概括。在准确理解材料观点的前提下,进行评述。
答案 (1)①实行连坐法;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废井田,开阡陌。
(2)前者肯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作用,后者对商鞅变法有不满情绪。由惋惜奴隶制度的崩溃和向秦王进献谗言可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往往要损害一部分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而遇到阻力,改革必然要经历曲折斗争。
(3)重要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使农民附着在土地上,保护地主土地私有制,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论:从长远来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上。但在当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而加以重视是正确的,而且它促进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者,奠定了其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摘编自《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的?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解析 第(1)问可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度和“废分封,行县制”等来理解其解决“三个‘低下’和一个‘落后’”的问题;第(2)问可结合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行“连坐”“告奸”和重农抑商等措施来理解其“愚民、辱民和穷民”;第(3)问可结合材料来概括提炼。
答案 (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军队战斗力;设置县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禁止民众自由迁徙。辱民: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建立连坐制度;按照等级尊卑穿不同的衣服。穷民:打击商人;抑制商业;征收重税;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基本理念是弱民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