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制
一、选择题
1.“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
A.宋 B.元
C.明 D.清
解析 从“起朔漠”可知是蒙古族,又从 “平西夏,灭女真……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是蒙古族灭掉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建立元朝。
答案 B
2.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叙述,最贴切的一项是( )
A.蒙古骑兵勇猛异常,南宋不堪一击,都城临安陷落
B.元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对临安进行了血腥的屠杀
C.元虽有凶悍的蒙古骑兵,但也无法攻下南宋,都城临安繁荣依旧
D.元朝依靠蒙古骑兵征服南宋后,但保持了临安的繁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图①的蒙古骑兵反映了蒙古军队勇猛善战实现了统一。图②中的1276年后的临安是一片繁荣,反映了元统一后采用了汉法,被先进文化所征服。
答案 D
3.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史实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汉法”的先进性和“旧俗”的落后性的认识。“汉法”是封建文化,而“旧俗”指的是蒙古族野蛮落后的习俗,其性质不同。
答案 C
4.下列地区从元朝时开始正式纳入我国中央政府所设机构管辖的是( )
①台湾 ②新疆 ③西藏 ④云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台湾和西藏在元代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域;新疆在汉代被纳入版图,云南则是在秦汉时期。
答案 C
5.忽必烈改制实质是汉化、封建化,在其改制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任用汉人 B.设中书省
C.农桑立国 D.设行省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的理解。解题关键是要明确改制前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汉化、封建化的根本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封建化。
答案 C
6.忽必烈改制后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最主要的是( )
A.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B.中书省——行中书省
C.中书省——宣政院
D.宣政院——通政院
解析 题干要求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中央的外派机构,负责管理地方,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答案 B
7.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元朝实行“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B.重视农业生产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体现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忽必烈转变了立国之本,废除游牧地区的旧俗,重视农业生产,加快了元朝由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的步伐,D项错误。
答案 D
8.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C
9.忽必烈重视“汉法”,主要因为他( )
①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 ②认识到“帝中国当行中国事” ③熟知中原文明 ④立志变通创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忽必烈行“汉法”的原因。忽必烈被中原先进文明所吸引,为巩固统治立志变通创新。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 D
10.“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平。五事奋者为上选,内三事成者为中选,五事俱不举者黜。”材料反映了元代考查地方官员政绩的主要标准有( )
①农桑兴废 ②社会秩序稳定与否 ③财政收入的多少
④战功的多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考核官员政绩的标准是劝课农桑、增加人口、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等,A项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11.忽必烈改革建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御史台 D.大司农司
解析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管理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大司农司管理农业生产。
答案 D
12.下列不属于忽必烈的活动的是( )
A.改蒙古国号为“大元”
B.定燕京为元大都
C.灭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D.实行“裂土分民”的世袭制
解析 实行“裂土分民”的世袭制的是蒙哥而不是忽必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蒙古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占民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孽畜。”
——《续文献通考》
元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洪范》八政,食为首而货次之,盖食货者养生之源也。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国非食货则无以为用”。
——《元史》
材料二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设置“斡脱总管府”,向斡脱提供低息贷款。斡脱和中国商人的商业交易税为3.33%的低额(徐元瑞《习吏幼学指南》中提到:斡脱,“谓转运官钱,散本求利之名也”,“见圣旨、令旨,随处做买卖之人”。)
至元七年(1270年),在中央正式成立司农司,“司农司乏设,专掌农桑水利。仍分布劝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其勤惰。所在牧民长官提点农事,岁终第其成否,转申司农司及户部,秩满之日,注于解由,户部照之,以为殿最”。
——《元史》
材料三 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元世祖时期的生产方式与蒙古贵族初占中原时相比有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世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概括性较大,理论性较强,可结合材料作答。
答案 (1)变化: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措施:农业,从中央到地方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把农桑兴废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指标。商业,设立专门机构,给予优惠政策(低息贷款、降低商税),鼓励商业发展。
(2)理解:蒙古征服中原地区,仍处于落后的游牧经济之下,为巩固统治而采用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经济措施,这一过程实现了蒙古族的封建化,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材料三 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室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元世祖忽必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解题时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在评价忽必烈时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公正的作出评价。
答案 (1)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出机关,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
(3)①元世祖在统一过程中,挥戈征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在一定时期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促使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民族融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边疆管理。元世祖在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巩固上所做的贡献,是应肯定的。
②元世祖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加剧民族矛盾,导致人民反抗,这是他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他重视农业,凿通运河,开辟海运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加强对外交往;重视科技文化,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③总之,元世祖功大于过,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