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忽必烈改制课堂即学即练 岳麓版选修1
现学现练 夯实基础
1.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21cnjy.com
A.“天下一家” 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
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 “期与物以更新”
解析 “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观念,不符合大中国的观念。
答案 B
2.《元史·地理志》记载“北逾阴山,西极流海,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www.21-cn-jy.com
A.军事征服扩展其疆域
B.“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C.中央机构的改革
D.地方设立行省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要理解材料的历史信息,除疆域扩大外还有征收赋税,即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这些都与行省制有直接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
3.蒙古贵族南下时曾“占良田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两者的本质差异是( )
A.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B.畜牧业与农业的差异
C.落后与先进的差异 D.蒙古族与汉族的差异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本质差异”。游牧与农耕是形式上的差异,其反映的本质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差异。www-2-1-cnjy-com
答案 C
4.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加快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转变步伐的是( )
A.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B.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农桑立国的方针
C.改变“视居庸(关)以北为内地”,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确立“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从游牧经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是从经济角度去认识,B项最符合题意。21·cn·jy·com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何为无用哉!”2·1·c·n·j·y
——《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 (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楚材奏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21·世纪*教育网
——《元史》卷146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
(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
(4)材料二中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四问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信息;最后一问则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
答案 (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有用。材料中所述史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
(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力之人。
(4)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 “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21教育网
(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推进作用。说明了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