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1)北宋增设大量______________,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战争耗费和______________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
(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______________,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王安石少有大志,意志坚强,又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二、主要内容:核心富国强兵
1.理财:农业上实行青苗法、____________、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流通上实行____________、均输法。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效。
2.强兵:针对冗兵问题实行“________”措施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强兵措施有____________、保马法、将兵法等。王安石的军事改革,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反对“______________”,要求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三、变法结局
1.失败
(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
(2)失败:1085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______________”。
2.变质:____________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
知识点一 “三冗”与积贫积弱
1.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 200多万缗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2.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中期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B. “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知识点二 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
3.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4.下图为王安石雕像。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5.下列关于募役法实施后起到的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
A.可以使广大民众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C.富户交的免役钱比以前增加了许多
D.贫苦人家的免役钱少,可以轻松支付
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知识点三 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7.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8.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上图反映了什么现象?主要是什么措施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
(2)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0.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评价不一。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请回答:
(1)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答案
知识清单
一1.(1)官僚机构 (3)高额赔款
2.(1)财政负担
二、1.募役法 市易法
2.省兵 保甲法
3.恩荫
三、1.(2)元祐更化
2.宋徽宗
对点训练
1.D [这种统治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根据收入增高可以排除经济衰退,根据北宋的国情可知是冗官造成的积贫。]
2.A [关键在于准确的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从对比表中只能反映北宋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3.C [军事上的胜利,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能完全表明北宋经济实力的空前增强;一次胜利,也不能说明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更不能说明解决了内部危机。因此A、B、D三项不正确。]
4.A [青苗法由政府出钱或出粮做本在夏秋两收之前低息贷借给农民,这个利息率要比当时的高利贷的利息率低。]
5.D [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
6.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寇乱息”可以判断,古代称起义农民为寇。]
7.D [司马光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
8.C [司马光的评价完全否定新法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攻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法的负面影响:实行过程中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用人不善,导致青苗法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的苛政。]
综合提升
9.(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
(2)最终失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收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富国强兵之效,改变了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同时改革还要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利益,注意用人。
10.(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教材问题解答
课中思考
1.阅读这些材料,你对青苗法怎么看?
答案 青苗法是针对豪强兼并之家利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民青黄不接之时放高利贷取利而制定的,其目的自然在于救农户之急,以达到抑制兼并的目的,这一制度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地主豪强的盘剥。
2.阅读材料,思考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
答案 保甲法的实行主要是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维持治安,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节省军费开支。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他们争论的焦点在哪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的理财观念各有什么合理之处,各有什么不足?结合课文内容,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做到了“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答案 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论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焦点在于如何理财。司马光的合理之处在于主张“节流”,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乏问题。王安石主张“开源”,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忽视“节流”是不可取的。王安石变法企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增加国家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因此,变法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难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解析与探究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具有怎样的精神。
答案 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敢于冲破世俗阻力,勇于改革的精神。(意志坚定、直率无讳、据理力争、百折不挠。)
2.当时的人和后人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答案 当时的人如司马光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王安石排挤忠臣,结交小人;后人对王安石变法有两种评价:一种观点极力诋毁王安石变法,如赵翼批评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靖康之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法的实施对革新北宋社会政治、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积极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其改革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了很大成效。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比较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不可否认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王朝产生过一些消极影响。但这并非王安石的初衷和个人能力所能做到的,我们应该看到其积极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面。)
自我测评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 “三冗”是指“冗官”、“冗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冗费”。“冗官”是由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官僚机构膨胀;“冗兵”是由于北宋极力扩充军队所致;“冗官”、“冗兵”和对辽、西夏支付的战费和赔款,造成了“冗费”。由此,形成了北宋的“积贫”局面。“积弱”则是由于北宋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分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造成的。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答案 (1)主要内容:富国之法,包 ( http: / / www.21cnjy.com )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强兵之法,主要有省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此外还改革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
(2)历史作用: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为摆 ( http: / / www.21cnjy.com )脱严重的社会危机,以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经过实施新法,政府收入增加,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军队战斗力得以提高,国力有所增强,在实现富国强兵方面是有一定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