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限时练(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铁器和牛耕逐渐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建
C.私田荒地的开垦 D.井田制逐渐瓦解
解析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A
2.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的最突出表现是( )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奴隶起义频繁
解析 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
答案 B
3.平王东迁后,“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周王室内乱,元气大伤 B.诸侯势力日益发展
C.王畿缩小,经济拮据 D.诸侯国拒绝纳贡
解析 本题为材料题,关键是理解材料,通过“天子之尊与诸侯无异”可知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其主要原因是诸侯与国王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诸侯势力发展。
答案 B
4.《管子·乘马篇》中记载“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鲁国实行“初税亩” B.齐桓公 “尊王攘夷”
C.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 D.李悝提出“尽地力”
解析 从材料中的“管子”和“不忘其功”“不惮劳苦”可知是管仲改革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C
5.管仲有一句名言:“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仲的政治活动中,既有利于强国又能够“富民”的一项是( )
A.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
B.严格尊崇周礼
C.推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
D.剥夺贵族特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管仲改革的认识。“相地而衰征”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调动了私田主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C项正确。
答案 C
6.春秋时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共同后果有( )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春秋时期的“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鲁国和齐国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采取的改革措施,其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同时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答案 A
7.战国时期,有一位历史人物曾经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
A.奴隶主贵族 B.商人
C.新兴地主 D.农民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夺淫民之禄”,指的是剥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答案 A
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主观因素是( )
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B.谋求争霸战争的优势
C.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确立
D.周王室衰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国君变法的主观因素,即国君变法的主观目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满足争霸的需要。
答案 B
9.下列关于李悝变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废沟洫”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③强调法治的作用 ④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⑤创建了军队“武卒”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创建“武卒”的是吴起变法,排除含⑤的选项即可。
答案 D
1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B.依靠和重用有才干的人实施改革
C.促进了政治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解析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答案 D
1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春秋时期的改革属于奴隶主阶级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含有③④的选项。
答案 A
1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含义是( )
①由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②法治取代人治 ③由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制经济 ④由商品经济到农耕经济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指的是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①③符合题意;法治取代人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之一,②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是农耕经济,④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的赋税是以井田为单位征收的。在井田制下,每户土地都是百亩,所以每井所出的赋税和劳役都是一样的。《孟子》说“周人百亩而彻”。
材料二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帮助齐桓公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政策……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而分等征赋。
材料三 公元前548年,楚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令尹(最高行政长官)子木在整顿楚国军赋时,推行“量入修赋”的原则。具体做法是:登记全国山泽田地情况,度量山林的出产,分别丘陵高低,注明盐碱地,计算水淹地,划分小块耕地,并规划肥沃土地上的井田等,实际上是根据不同的土地情况及其产品种类和数量来确定赋税。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管仲的赋税制度与西周时期相比,有何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二,其赋税政策有何一致性?
(3)材料二、三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1)变化:西周按井田以户征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仲依土地好坏征收,即征收标准不一样。改变了井田制下的旧税制,按土地等级征税,既可增加收入,又可以使质量差的土地上的农民安心生产,同时,客观上加速了井田制瓦解,具有进步性。
(2)征收标准和方法相似,都是适应新情况而采用的新税制。
(3)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制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材料三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
(2)结合材料二分析齐国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请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变法的性质和影响。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获取的信息可概括为“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而各诸侯国的政权仍掌握在旧贵族手中”,由此可得出“政治原因”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争夺政权。第(2)问考查齐国称霸与管仲改革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可从材料三中的时间“公元前445年”可判断李悝变法是战国时期的变法,其性质应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答案 (1)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争夺政权。
(2)有关。正是由于管仲进行了改革,齐国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影响: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