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 (共4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14:1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孟子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的个性大不相同
孔子宽厚谦和、温文尔雅 VS 孟子刚直不阿、个性张扬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巍巍然:不要把他那高高在上的样子放在眼里】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孟子·公孙丑》)【在朝堂上,没什么比得上爵位;在乡党中,没什么比得上年龄;至于辅助君主统治百姓自然是没什么比得上道德。他凭什么拿他拥有的一种来侮慢我所拥有的两种呢?】
孟子与孔子的个性大不相同
孔子宽厚谦和、温文尔雅 VS 孟子刚直不阿、个性张扬
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
——易中天
尝试概括三部分的内容,分析切分依据
提出“王道”,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
【“抑王兴甲兵,危
士臣”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34—35)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1—20)
【开头至“王请夺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迹的人,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宾语前置】。(如果)不得以(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概括:齐宣王与孟子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将话题由“霸道”转向“王道”。
【霸道】霸者以力: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王者以德: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齐宣王)说:“(具备)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呢?”
(孟子)说:“安养人民就可称王天下,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宾语前置】”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养人民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什么【宾语前置】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说:“我(从)胡龁那里听说它【省略“于”+状语后置】: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宾语前置】’(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省略之】’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受死的地方。’(那人问)道:‘既然这样,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够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确实知道您是不忍心。”(之,取独)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状语后置】(之,取独)
用小的动物换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如果怜惜看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换掉它【状语后置】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之,取独)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政之道。【判断句】(因为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动词)厨房。”
概括:孟子就宣王”以羊易牛“,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孔子:仁(推己及人)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性善论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chù)惕恻隐之心……【怵惕,惊惧;恻隐,哀痛。】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wù)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情之心是仁的首要,羞耻之心是义的首要,推让之心是礼的首要,是非之心是智的首要。】
为什么“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基础?
为什么“以羊易牛”的不忍之心是仁政的基础?
孔子:仁(推己及人) 孟子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性善论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
【凡是具有这四种首要善心的人,若明白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刚点燃的火苗(终成燎原之势),刚涌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真的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肯扩充,最终连赡养父母都办不到。】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齐宣王高兴(“说”通“悦”)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话,对于我的心真是有触动啊。这种心理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向大王禀报【状语后置】的人说:‘我的力气足够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来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够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认可他的话吗?”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但功德却不能推及到百姓,却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宾语前置】,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宾语前置】,是不用目力的缘故;百姓没有被爱护,【被动句】是不用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不能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被动句标志:
1、“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于”:“动词+于+主动者”。 王建禽于秦。
3、“为”:“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受制于人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孟子)说:“挟着泰山跃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确实做不到。【判断句】为长辈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判断句】。因此大王不能行王道,不是挟着泰山跳过渤海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这是为长辈按摩肢体一类的事【判断句】。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的表现,用什么【宾前】区别?”
敬爱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状后】。《诗经》说:‘(国君)给正妻做榜样【状后】,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推广它到(诸,之于)他人身上罢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所以,推广恩德足够来安抚四海的百姓,不推广恩德就没有办法来安抚妻子儿女。古代圣人远远超过凡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所做的(好)事情罢了啊。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但功德却到达不了老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量,这之后知道轻重;丈量,这之后知道长短,事物都如此,人心更加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这道理吧!
概括:让齐宣王认识到他没有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并进一步表明“推恩“的重要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差序格局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乡土中国》)
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乡土中国》)
梳理第一部分(1—20)
孟子
从理念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到齐宣王“心有戚戚焉”,孟子在谈话中运用了哪些说服技巧?
齐宣王
问:霸道之事可得闻乎?
引导齐宣王抛弃“霸道”谈“王道”
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引导齐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
问: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区分“不能”与“不为”,表明齐宣王如果愿意推恩百姓,便能安定国家。
第一部分中,你能看出孟子哪些说服技巧?
1、避实就虚,机智委婉。
2、掌握心理,因势利导:
(1)寻找双方的共同点,激发齐宣王了解王道的兴趣。
(2)帮助对方梳理信心,排除畏难心理。
(3)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拉近思想距离。
3、取譬设喻,寓理于形。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诸侯国结怨,【状后】,这样之后(您)在心里才痛快吗?【状后】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在这方面感到痛快【状后】?(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我)可以听听吗?”
王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想法?
笑而不语时,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孟子)说:“是肥美甘甜的食物不满足嘴巴吗?又轻又暖的衣服不满足身体吗?还是因为绚丽的色彩不足够给眼睛看吗?美妙的音乐不足够给耳朵听吗?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够在跟前差遣呢?【状后】您的大臣们都足够来供给它们,但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扶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您),统治中原然后招抚四方少数民族。(但)用(您)如此的做法,去谋求(您)这样的理想,犹如爬树去抓鱼一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邹人胜。”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更严重啊。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不能抓鱼,(但是)没有后患,(可是)凭(您)这样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要这些东西,用尽心思和气力地去做它,之后必定有灾祸。”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hé)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既然这样,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匹敌大国,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匹敌人多的国家,弱国本来不可以匹敌强国。天下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合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与邹国对抗楚国有什么不同【状后】呢?
何不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状后】,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耕作【状后】,做生意的都要到大王的市集上存放(货物)【状后】,旅行的人都想从大王的道路上出入【状后】,各国有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跟您求告【状后】。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梳理第二部分(21—33)
孟子
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
齐宣王
曰: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一一提问所欲,最后指出齐宣王渴望一统中原的理想。
告诫齐宣王如果以霸道的方式追求理想,必有灾祸。
问:可得闻与?
指出齐国力量弱小,难以敌众,进一步引出行王道可以得道多助。
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
1、比喻手法:“缘木求鱼”比喻“霸道”不可行。
2、类比说理:以邹与楚战必败说明“霸道”不可行。
类比: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推理。A与B具有相似性,因为A……,所以B……。
孟子在使用类比推理时,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士师:司法长官】 王曰:“已之。”【已:罢免】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第二部分中,孟子如何让自己的论说更具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行“霸道”的危害与行“王道”的效果,突出“王道”的重要性。
4、铺陈排比:大量使用排偶句,增强论辩的气势。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到达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志向。明确地指教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它。”
“请”字表示请求,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时请你允许我做某事,如“王好战,请以战喻”。在古汉语中,第二种情况比较常见。
(孟子)说:“没有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放纵不正、邪恶过度,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陷入犯罪,然后紧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当政,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在丰年时能一直吃饱,在荒年时也免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跟随君王走啊很容易了。
恒心:仁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如今啊,规定人民的产业,向上不能赡养父母,向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在丰年一直困苦,在荒年不免饿死。这样,(人们)只是摆脱死亡还恐怕不够,哪里有余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施行仁政,郡么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把桑树种植在上面,(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地方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却还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情况,还没有这种事情。”
第三部分中,孟子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哪些措施?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课文中,孟子为我们描绘的实施仁政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的理想社会。首先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而幸福,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
为什么看似心悦诚服的齐宣王最后却没有真正采用孟子的建议?
“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逻辑层面:如果你是一个不满孟子“妖言惑众”,主张武力称霸的谋臣,眼见宣王的称霸之心动摇,想要上书给齐王,批驳孟子的观点。您能找到孟子的哪些逻辑漏洞?
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就可运于掌了吗?
王之王,是“折技”这么简单的事情吗?
及禽兽之“恩”,与及百姓之“功”是完全一样的吗?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两者间真的可比吗?
“小不可以敌大,寡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真的正确吗?
前提有错吗?信息可信吗?(是否来源权威?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有特殊情况)归因正确吗?类比恰当吗?比喻合理吗?
观点句写作之初阶思维——黄金三问
1、这个说法成立吗?
2、有没有相反或例外的情况?
3、如果成立,需要什么条件?
拓展:《寡人之于国也》
你愿意当谁的民?梁惠王的民?还是孟子的民?为什么?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思想
性善论
仁政
养民——教民
推恩于民
民本思想
你认为孟子的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还有用吗?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2021年6月29日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
舍生取义的人格
上图,是云南傈僳族自治州,一位母亲抱着孩子通过溜索横渡怒江。
下图,是金沙江上方架起大桥。
2019年9月24日,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书记为脱贫户发放“脱贫光荣”牌,一位老大娘流下眼泪。
贵州省威宁县雄山街道的温室大棚蔬菜基地
制民之产:脱贫攻坚
全国第00269座乡村儿童操场——毕节黔西中建苗族彝族乡中心幼儿园小朋友在新操场上玩耍
左图是2012年,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学生放学后爬悬崖回家。右图是2023年,当年的孩子在教室里学习。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谨庠序之教:立德树人
与孔子相似,孟子游说诸侯,宣扬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儒家的精神本质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正因为社会动乱,所以需要有志人士。哪怕无人听取,也要不断奔走呼告。
他以善辩著称,其凛然的气质、缜密的思维、机巧的论说足以控制辩论而征服对方。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好辩章》)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梁惠王称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远:不切合实际】
理想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超越的。它就像一轮明月高悬于黑暗之中。
千百年来,王道思想一直激励着历代开明君臣,追求治国安民之景。而每当封建制度偏离这一理想太远时,它便会诱发人民对苛政的反抗。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指明我们前行的方向。
人,没有办法选择时代和社会。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所作所为。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
3.7
1、阅读、回顾《红楼梦》前五章。
2、完成《青春与毁灭导学案》学习任务1—4。
作业
1、翻译并修订《寡人之于国也》全篇。
2、背诵全篇《季氏将伐颛臾》。
3、完成两篇文言文练习,积累重点字词、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