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
入
导
入
城市是有记忆的,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里,还在一卷卷史册、一首首诗词里。一座城,那些逝去的繁华与空寂,欢歌与悲吟,因为诗词的记录,才有了生机,有了表情,才在记忆里鲜活,既而生生不息地延续。
《望海潮》为我们展现了繁华美丽的杭州,那姜夔词中的扬州城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导
入
导
入
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导
入
写作背景
扬州的繁华与血泪——怀璧其罪
扬州,古时也被称为广陵、维扬,因为河道纵横、交通便利,也被称为“天下运河第一城”。此地四方商客汇集于此,物阜民丰,从隋朝到清朝繁华一直是天下富庶之地,有“天下之盛扬为首”是无数才子向往的地方。(“烟花三月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中国古代频繁改朝换代,而在乱世之中,繁华的扬州城就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在从宋末到明末短短的四百年中,扬州城经历了至少三次浩劫,每一次都元气大伤,百姓死伤惨重。两宋北方异族入侵,北方金兵大举南侵,北方沦陷,昔日中原腹地富庶安定的地方成为两军交战之所,两军烧杀抢掠大军所过之处,都膳腥满地,脚下血流成河,原本富庶安定之地几乎都成了人间炼狱。
导
入
写作背景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导
入
黍离之悲
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出自《诗经·王风》。《毛诗序》称,周大夫见故都的宗庙宫室倾覆,遗址上长满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写了《黍离》一诗表达自己的忧伤。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黍离》)
维扬:扬州的别称。
初霁:指雪方止,天刚晴。
荠麦:野生麦子。一说,荠菜和麦子。
弥望:一望无际,满眼。
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
怆然:悲伤的样子。
度:谱写,作曲。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导
入
品读诗文
参考译文: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导
入
品读诗文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时间
别人评价
词人感受
所见所闻
天气
地点
创作缘由
思考:最能点明全诗情感基调的一句?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导
入
品读诗文
竹西:竹西亭,在扬州城北门外。解鞍少驻: 解下马鞍短暂停留。春风十里:指原本十分繁华的扬州长街。
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宋高宗在位时,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均遭劫难。
清角:清越的号角。
参考译文: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导
入
品读诗文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指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纵使杜牧能极为工巧地描绘扬州的妙龄少女和青楼之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心情。
红药:芍药花。
参考译文: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导
入
品读诗文
完成这首词的结构思维导图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目睹今日凄凉
导
入
品读名句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运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①采用了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的方法。
②“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上下两句,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进一步表现诗人的黍离之悲。
导
入
品读名句
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②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借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
导
入
品读名句
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①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
②情景交融。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描绘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导
入
品读名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①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②虚写,冬去春回,红药花开,但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③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战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亡国之痛、兴亡之悲的情感。
导
入
比较阅读
望 海 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 州 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导
入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词点评
选用两首词中一个词语进行印象总评,并阐释理由。
《望海潮》:“钱塘自古繁华”
盈
《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空
导
入
比较阅读
思考:“空城”之“空”体现在哪里?
空城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
清角吹寒
桥边红药
破败荒凉
导
入
思考:扬州城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豆蔻词工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富丽
桥边红药
名都
比较阅读
导
入
比较情感
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今昔对比、虚实结合的手法,昔日繁华富丽,今日破败荒凉,传递了兵火劫后的沉痛悲怆,隐含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导
入
比较情感
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从城市风情、
郊外景物和士庶生活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表达的是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导
入
比较两首词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比较手法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点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点
重湖叠巘清嘉
染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望海潮
导
入
比较手法
虚实结合
对比
夸张
用典
联想
借景抒情
拟人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杜牧诗句
若杜牧重到扬州……
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
尽荠麦青青
波心荡,冷月无声
渐黄昏,清角吹寒
扬
州
慢
导
入
小结
一“盈”一“空”寓盛衰,宁做太平“城”,不做离乱“市”。一个人一座城,两个人一座城,三个人两座城,到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一座座城,都是记忆的叠加与书写。从这个层面上看,今天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了解那景那情那人,它还跟古今中外人们的认识联系紧密,与古今中外人类同呼吸共感知的状态相互印证。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导
入
作业
试比较《扬州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