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前第4天
1.如图是小宁观察到的宁波江北湾头大桥的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由水中射到空气,再进入小宁的眼睛形成的
B.小宁取下近视眼镜,看到桥变模糊,是因为桥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C.小宁用放大镜观看远处的桥,看到了桥倒立的实像
D.小宁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A
【详解】A.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小宁看到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桥反射的光经过水面反射进入小宁的眼睛,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小宁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大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小宁近视晶状体太厚,大桥的像呈在了视网膜的前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宁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大桥。放大镜是凸透镜,此时物距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即可以看到了大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当方框远离时,所看外面景物的范围的大小变化如图所示,所以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已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B.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在此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在此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D
【详解】A、根据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所以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A说法正确。
B、②③④都是恒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说法正确。
C、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所以在此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C说法正确。
D、由图①到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没变,但溶液的质量变化了,所以氯化钠溶液的密度也变化了,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Na+、OH-、Cl-
B.在pH=13的溶液中:H+、Mg2+、SO42-
C.在氯化钠溶液中:Ag+、Cu2+、NO3-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K+、CO32-
【答案】D
【详解】A、pH=1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H+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即该组离子不能共存,选项错误;
B、pH=13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OH-,OH-和H+结合生成水,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因此该组离子不能共存,选项错误意;
C、氯化钠溶液中存在大量的Cl-,Cl-和Ag+结合生成AgCl沉淀,因此它们不能在溶液中共存,选项错误;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Na+和OH-离子,它们不会和其它离子结合生气体、沉淀和水,则它们可以共存,选项正确,故选D。
4.如图,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已知物重G1与G2之比为2 ∶ 1,甲滑轮组中动滑轮重G动甲与G1之比是1 ∶ 5,乙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总重G动乙与G2之比是3 ∶5(不计绳重与摩擦),则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 )
A.4∶3 B.3∶4 C.3∶5 D.5∶3
【答案】A
【详解】根据效率公式可得
则甲乙两滑轮组的效率分别为
故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宏观一微观一符号”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是氧化物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乙的化学式是N2H4
D.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C
【详解】A、根据可知,丙是由氮元素组成的氮气,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选项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生成物是单质氮气和化合物水,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则该反应肯定不是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1个乙分子由两个氮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其化学式为N2H4,选项正确;
D、在反应物中,氮元素在化合物中,在生成物中,氮元素在单质中,而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即氮元素的化合价肯定发生改变,选项错误,故选C。
6.如图所示,滑轮组悬挂在水平钢架上,某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向下拉动绳子自由端,5s 内使物体A匀速上升1.5m,提升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180W。已知物体A重540N,该工人重700N。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3m/s
B.动滑轮重160N
C.该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400N
D.工人利用该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最大机械效率为90%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n=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故A错误;
B.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所以动滑轮的重力
故B错误;
C.此时工人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支持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工人受到的支持力
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工人受到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因此工人对地面的压力
F压=F支=400N
故C正确;
D.人通过定滑轮向下拉绳子时的最大拉力等于人自身的重力,即绳子自由端的最大拉力
F最大=G人=700N
所以此时能提升的最大物重
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
故D错误。
故选C。
7.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质量增加10.8g,装置④质量增加8.8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C.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D.可能只有甲烷
【答案】D
【详解】A、气体X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选项正确;
B、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装置③增重10.8 g,说明生成了10.8g水,10.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10.8g××100%=1.2g,
装置④增重8.8g,说明生成了8.8g二氧化碳,其中碳元素的质量=8.8g××100%=2.4g,
气体X中元素的质量比C:H=2.4g:1.2g=2:1,CH4中元素的质量比C:H=12:4=3:1,则气体X的组成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选项正确;
C、由B可知,气体X中元素的质量比C:H=2.4g:1.2g=2:1,CH4中元素的质量比C:H=12:4=3:1,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可能为2:1,即气体X的组成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选项正确;
D、由B可知,气体X中元素的质量比C:H=2.4g:1.2g=2:1,CH4中元素的质量比C:H=12:4=3:1,所以气体X不可能是甲烷,选项错误,故选D。
8.一定质量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同一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物体20s时的速度大于8s时的速度
B.0~12s物体所受的拉力大于12s~24s物体所受的拉力
C.0~12s拉力做的功大于12s~24s拉力做的功
D.0~12s拉力做功的功率小于12s~24s拉力做功的功率
【答案】C
【详解】A.由图可知,0~12s和12~24s的s﹣t关系图像均为直线,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2s时间内,0~12s时间段通过的距离大于12~24s时间段通过的距离,根据可知0~12s时间段物体的速度较大,故物体20s时的速度小于8s时的速度,故A错误;
B.两时间段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因为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拉力相同,故B错误;
C.0~12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6m,12~24s运动距离为2m,因为拉力相同,根据W=Fs可知0~12s拉力做的功大于12s~24s拉力做的功,故C正确;
D.0~12s拉力做的功大于12s~24s拉力做的功,而时间相同,根据可知0~12s拉力做功的功率大于12s~24s拉力做功的功率,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表示NaCl、Na2CO3、AgNO3、BaCl2、HCl五种溶液之间的部分反应关系,线条相连的溶液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问:
(1)E是 溶液。
(2)A和B反应有气体生成,则C是 溶液。
(3)图中还缺少一条连线,此线应连在 两溶液之间。(填字母)
【答案】 NaCl /氯化钠 BaCl2/氯化钡 BD/DB
【详解】(1)由分析可知,E是NaCl溶液;
(2)A和B反应有气体生成,所以A、B是碳酸钠和稀盐酸,C是BaCl2溶液;
(3)图中还缺少一条连线,硝酸银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银沉淀和硝酸钠,此线应连在BD两溶液之间。
10.小宁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就想: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器材,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以下问题: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1)对比实验序号为1、2的两组实验可知,猜想 是错误的;
(2)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
【答案】 一 3、4 离地高度
【详解】(1)[1]对比实验序号为1、2的两组实验,抛出点离地高度和抛出速度相同,钢球质量不同,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相同,落地时间相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得落地时间与质量无关,故猜想一是错误的。
(2)[2]为了验证猜想三,探究落地点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钢球质量和抛出速度相同,抛出点离地高度不同,故应选用实验序号为3、4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3]比较1、3可知,保持钢球质量和抛出点离地高度相同,抛出速度不同,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不相同,落地时间相同,表明落地时间与抛出速度无关;比较3、4可知,保持钢球质量和抛出速度相同,抛出点离地高度越高,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越远,落地时间越长,综上所述,可得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抛出点离地高度有关。
11.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并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中除含有Na+、CO;-外,还含有OH-。请你与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下列探究:
(1)产生气体真的是氢气吗?小敏选用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作为反应装置,将适量镁条、Na2CO3溶液置于其中,按图乙所示方案进行检验。他根据“C中不变浑浊;D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的现象,确认产生气体为氢气。小组同学讨论认为,要确认烧杯内壁的水珠是由氢气燃烧产生,需要对图乙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
(2)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按图丙所示方案进行实验,发现E、G中缓慢产生气泡,F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同学们由此得出:是 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则试剂X是 溶液;
(3)生成的白色沉淀是否含有碳酸镁?请你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
【答案】(1) A 在C、D装置之间添加干燥装置
(2)NaOH
(3)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说明沉淀中含有碳酸镁沉淀
【详解】(1)该反应是固体与液体常温反应,应选择A作发生装置;气体从溶液中经过会带出水蒸气,为验证气体燃烧产生水蒸气,应在C、D装置之间添加干燥装置;
(2)Na2CO3溶液中除含有Na+、外,还含有OH- ,要得出碳酸根离子促进镁与水的反应,需加入其它含钠却不含碳酸根、氢氧根离子的溶液进行对比,则X为NaOH溶液;
(3)碳酸镁与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镁与酸反应但不产生气体,所以要验证沉淀含碳酸镁,可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说明沉淀中含有碳酸镁沉淀。
12.小明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m和M (M的质量大于m),分别从不同的高度h和H (H>h)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B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小明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长短,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通过甲乙丙实验分析可得结论 ;
(3)另一同学用图丁、戊所示的方法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他将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h1>h2)由静止开始释放,通过观察木块在铁板和毛巾上滑行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答案】 不能 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错误
【详解】(1)[1]小明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长短,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钢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实验将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2]在甲和乙中,小球的质量相同,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高度越高的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越快,在斜面越高的小球使水平面的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远,那么得到结论: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在乙和丙中,小球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质量越大的小球将木块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物态的动能越大;两个结论综合起来为: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3)[3]另一同学用图丁、戊所示的方法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他将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h1>h2)由静止开始释放,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个,如果通过观察木块在铁板和毛巾上滑行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此时出现2个变量了,故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错误的。
13.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某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Fe;猜想二: FeCO3; 猜想三:
[查阅资料]①FeCO3+H2SO4=FeSO4+H2O+CO2↑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蒸气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
(2)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色,据此判定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若将装置E去掉, (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Fe。
【答案】 Fe和FeCO3 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三 能
【详解】{做出猜想}以菱铁矿为原料制备纳米铁,如菱铁矿完全反应,则得到的固体成分为Fe,如固体尚未反应,则得到的固体是FeCO3,如菱铁矿没有完全反应,则得到的固体是Fe、FeCO3,故填Fe和FeCO3。
{实验探究}
(1)由题文可知,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二氧化碳气体,也能使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所以小科同学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故填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A中也能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
(2)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固体中肯定存在碳酸铁。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说明氧化铜被氢气还原,即固体中肯定含有铁。由此可知,猜想三正确,故填三。
{反思交流}
如果将装置E去掉,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有Fe,理由是D中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即可证明固体中含铁,故填能。
14.如图所示,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时,记录数据如下:
表1
实验次数 电阻R=10Ω
U/V I/A
1 1 0.1
2 2 0.2
3 3 0.3
表2
实验次数 电压表示数=3V
R/Ω I/A
4 5 0.6
5 10 0.3
6 15 0.2
(1)分析上述数据可以总结出电学量之间的关系式是: ,依次进行表2中第5、6次实验的过程中,滑片应向 滑动;(填“A”或“B”)
(2)若将R换作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当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它的额定功率为 W;
(3)若将R换成螺线管,则当滑片P向A滑动时,它能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将 。(填“增加”或“减少”)
【答案】 (或、) B 1.14 增加
【详解】(1)[1]通过两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表示成公式为
,或此公式的变形公式均可。
[2]表二中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保持电压不变,当定值电阻阻值变大时,分出串联分压原理可知定制电阻两端电压会变大,此时需要滑动变阻器强压能力增强,从而使定制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因此滑动变阻器阻值需要变大,滑片B端向右调节。
(2)[3]当额定电压为3.8V时,根据电流表的读数为0.3A,则额定电功率为
(3)[4]R换成螺线管,则当滑片P向A滑动时,电路中电阻变小,电流变大,导致螺线管的磁性增加,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将增加。
15.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如图为小宁同学精心绘制的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和循环系统间关联的概念图解,其中①②代表气体,③④代表生理过程。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1)小宁吃的早餐主要在消化道中的 处被消化和吸收,后随血液送达组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利用,提供能量。
(2)若体检时发现尿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 (填序号)所示的生理过程异常所致。
(3)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出结构和功能相 的生物学观点。
【答案】 小肠 ④ 适应
【详解】(1)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消化终产物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后在氧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
(2)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把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葡萄糖没有被完全吸收,使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因此“丁大爷的体检报告显示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正常,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该结果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④表示的生理过程异常所致。也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3)小肠绒毛壁、肺泡壁及其外面包绕的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壁及肾小囊内壁的共同特点是都很薄,有利于物质的透过。这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16.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款可用电流表示数显示拉力大小的测力计模型,电流表示数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模型电路如图甲所示,ab为长10cm、阻值25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滑片P左端固定在拉杆上,弹簧处于原长时,滑片P位于a端,电源电压恒为6V,R0为5Ω,其余部分电阻不计,电流表量程为0~0.6A。忽略弹簧、拉杆和拉环的重力及滑片与电阻丝的摩擦。
(1)虚线框内接线柱“1”应与 (选填“2”或“3”)连接;
(2)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R0消耗的功率是 W;
(3)弹簧的伸长量Δ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利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显示拉力的大小,则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 (填“提升”、“不变”或“下降”)。
【答案】 3 0.2 400N 不变
【详解】(1)[1]当拉力增大时,弹簧长度增大,变阻器的滑片向下移动,此时滑片上方的电阻变大,而下方的电阻变小。根据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可知,此时变阻器的电阻变小,因此应该将变阻器的下方接入,即虚线框里的接线柱“1”应该与接线柱“3”相连。
(2)[2]由题可知,该电路为滑动变阻器、弹簧、R0的串联电路,电流表测该电路的电流。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刚好对准a处,由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和欧姆定律可知,电路的电流为
由串联电路电路处处都相等和电功率推导式P=I2R可知,此时R0消耗的功率是
P0=I2R0=(0.2A)2×5Ω=0.2W
(3)[3]由电流表量程为0~0.6A可知,电流表的最大示数I大=0.6A,此时的电路总电阻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Rpb=R总'-R0=10Ω-5Ω=5Ω
弹簧的伸长量为
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F=400N。
(4)[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当电压表的示数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此时拉力最大
此时电路的总阻值为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Rpb'=R总''-R0=10Ω-5Ω=5Ω
由上述计算可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不变,故弹簧的伸长量不变,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不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前第4天
1.如图是小宁观察到的宁波江北湾头大桥的美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由水中射到空气,再进入小宁的眼睛形成的
B.小宁取下近视眼镜,看到桥变模糊,是因为桥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
C.小宁用放大镜观看远处的桥,看到了桥倒立的实像
D.小宁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远,“取景”范围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2.如图,用恒温蒸发氯化钠溶液模拟海水晒盐的过程,已知图②中的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B.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在此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保持不变
D.在此过程中氯化钠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在pH=1的溶液中:Na+、OH-、Cl-
B.在pH=13的溶液中:H+、Mg2+、SO42-
C.在氯化钠溶液中:Ag+、Cu2+、NO3-
D.在氢氧化钠溶液中:Na+、K+、CO32-
4.如图,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已知物重G1与G2之比为2 ∶ 1,甲滑轮组中动滑轮重G动甲与G1之比是1 ∶ 5,乙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总重G动乙与G2之比是3 ∶5(不计绳重与摩擦),则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为( )
A.4∶3 B.3∶4 C.3∶5 D.5∶3
5.“宏观一微观一符号” 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如图所示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和丙都是氧化物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乙的化学式是N2H4
D.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
6.如图所示,滑轮组悬挂在水平钢架上,某工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向下拉动绳子自由端,5s 内使物体A匀速上升1.5m,提升过程中拉力F的功率为180W。已知物体A重540N,该工人重700N。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为0.3m/s
B.动滑轮重160N
C.该工人对地面的压力为400N
D.工人利用该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最大机械效率为90%
7.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质量增加10.8g,装置④质量增加8.8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C.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D.可能只有甲烷
8.一定质量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同一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其s﹣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物体20s时的速度大于8s时的速度
B.0~12s物体所受的拉力大于12s~24s物体所受的拉力
C.0~12s拉力做的功大于12s~24s拉力做的功
D.0~12s拉力做功的功率小于12s~24s拉力做功的功率
9.如图表示NaCl、Na2CO3、AgNO3、BaCl2、HCl五种溶液之间的部分反应关系,线条相连的溶液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问:
(1)E是 溶液。
(2)A和B反应有气体生成,则C是 溶液。
(3)图中还缺少一条连线,此线应连在 两溶液之间。(填字母)
10.小宁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就想:水平抛出物体的“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思考讨论后他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器材,设计了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以下问题: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高度h/m 水平抛出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1)对比实验序号为1、2的两组实验可知,猜想 是错误的;
(2)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为 的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 有关。
11.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并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镁能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Na2CO3溶液中除含有Na+、CO;-外,还含有OH-。请你与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下列探究:
(1)产生气体真的是氢气吗?小敏选用图甲中的 (选填“A"或“B" )作为反应装置,将适量镁条、Na2CO3溶液置于其中,按图乙所示方案进行检验。他根据“C中不变浑浊;D处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珠”的现象,确认产生气体为氢气。小组同学讨论认为,要确认烧杯内壁的水珠是由氢气燃烧产生,需要对图乙装置进行的改进是 ;
(2)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按图丙所示方案进行实验,发现E、G中缓慢产生气泡,F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同学们由此得出:是 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则试剂X是 溶液;
(3)生成的白色沉淀是否含有碳酸镁?请你简要写出实验方案: 。
12.小明在“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用质量不同的两个钢球m和M (M的质量大于m),分别从不同的高度h和H (H>h)由静止开始滚下,观察木块B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小明通过观察木块B移动的距离长短,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2)通过甲乙丙实验分析可得结论 ;
(3)另一同学用图丁、戊所示的方法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他将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h1>h2)由静止开始释放,通过观察木块在铁板和毛巾上滑行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这种方法是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13.纳米铁(单质铁)在环保领域应用广泛。以菱铁矿(主要成分为FeCO3,不考虑杂质)为原料可以制备纳米铁。某学习小组对制备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Fe;猜想二: FeCO3; 猜想三:
[查阅资料]①FeCO3+H2SO4=FeSO4+H2O+CO2↑②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金属③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固体遇到水蒸气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该学习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1)向装置A中加入稀硫酸后,A中产生气泡且溶液变为浅绿色,小宁判断猜想一正确。小科认为小宁的判断不合理,理由是: 。
(2)实验中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变浑浊,装置D中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E中固体变蓝色,据此判定猜想 正确。
[反思交流]若将装置E去掉, (填“能”或“不能”)验证剩余固体中含Fe。
如图所示,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时,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电阻R=10Ω
U/V I/A
1 1 0.1
2 2 0.2
3 3 0.3
实验次数 电压表示数=3V
R/Ω I/A
4 5 0.6
5 10 0.3
6 15 0.2
表1 表2
(1)分析上述数据可以总结出电学量之间的关系式是: ,依次进行表2中第5、6次实验的过程中,滑片应向 滑动;(填“A”或“B”)
(2)若将R换作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当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它的额定功率为 W;
(3)若将R换成螺线管,则当滑片P向A滑动时,它能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将 。(填“增加”或“减少”)
15.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如图为小宁同学精心绘制的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和循环系统间关联的概念图解,其中①②代表气体,③④代表生理过程。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1)小宁吃的早餐主要在消化道中的 处被消化和吸收,后随血液送达组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利用,提供能量。
(2)若体检时发现尿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 (填序号)所示的生理过程异常所致。
(3)小肠绒毛壁、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壁、肾小囊内壁等结构的共同特点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利于物质交换。这充分体现出结构和功能相 的生物学观点。
16.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款可用电流表示数显示拉力大小的测力计模型,电流表示数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模型电路如图甲所示,ab为长10cm、阻值25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滑片P左端固定在拉杆上,弹簧处于原长时,滑片P位于a端,电源电压恒为6V,R0为5Ω,其余部分电阻不计,电流表量程为0~0.6A。忽略弹簧、拉杆和拉环的重力及滑片与电阻丝的摩擦。
(1)虚线框内接线柱“1”应与 (选填“2”或“3”)连接;
(2)闭合开关,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R0消耗的功率是 W;
(3)弹簧的伸长量ΔL与所受拉力F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最大时显示的拉力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4)甲图中若去掉电流表,用一只电压表(量程0~3V)与R0并联,利用电压表的示数来显示拉力的大小,则与利用电流表相比,电压表所能显示的最大拉力将 (填“提升”、“不变”或“下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