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用中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在运用中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22: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运用中学习——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议论文,统编教材将其安排在了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之中。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从文体上来看,本单元三篇现代文有散文、小说和议论文,各不相同。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知识并不了解,一篇文章也不足以从文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且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自读课文的特点,又能渗透议论文的一点知识,且让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呢?我从两个活动的设计入手,一是抓住干,理清文章的论证逻辑;二是改写文章,深入理解文章的哲理。这样做,既简洁轻便,易于操作,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梁启超写作此文的良苦用心,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真可谓理解有深度,训练有实效。
【教学目标】
1.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2.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原文。理解文章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文章主干,把文章变成一篇小短文,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2.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原文。理解文章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导入
屏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居里夫人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不同的人,答案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以先贤的名言导入对“苦”与“乐”的思考。一开始给课堂奠定思想的高度。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议论文知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改动。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此,哲人们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感悟和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渗透着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表明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和纽带。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
三、提炼文章主干
1. 从文章中,找出最重要的句子,组成一篇小短文。要求句意通顺,前后连贯,原文意思不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主干,理解文章每部分靠设问引出话题,层层推进,逻辑严谨的特点。
屏显: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人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2. 用三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屏显: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要主动承担责任,不应逃避责任。
【设计意图】分两步抓住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这是利用自指导学生迅速理解文章内容的捷径。
3. 小结本环节
屏显:
议论文如何抓主干?
首尾段落很重要,观点往往藏其中。
段首句子要留意,有时过渡兼中心
巧提问题引观点,层层递进逻辑清。
分清论点与论据,议论文阅读了于心。
四、积累语句,以诗改文
请大家参照老师改写的课文1、2、3自然段,改写课文4、5、6自然段。
屏显:
最苦
莫过于背负未来的责任
人若知足,虽贫不苦
人若安分,失意不苦
生老病死,人生难免
达观之人,平常视之
然千斤重担压肩头
苦不堪言
该做能做之事,便是吾之责任
要做想做之事,便是加吾责任
一日未尽责任,半夜深知苦痛
一生未尽责任,至死伴着苦痛
人生无苦,那便罢了
人生若苦,担责最苦
【设计意图】语言运用是语言理解的最高境界,运用得好,说明理解透彻。本文语言简明,说理清晰,让学生创造性地改写课文,既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化用原文语句改写诗歌,学生学得深入,学得有趣。
五、积累名言,结束课堂
屏显: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实。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 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米兰 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苦与乐,轻与重,都谈及责任于人的意义。同学们,让我们勇担大责,感受贴近大地的真实,感受生命的意义。
【设计意图】用昆德拉的名言验证梁启超的主张,在充满哲思的名言中,收束课堂。
附:学生改写的课文诗
《最苦与最乐》(下)
最乐
莫过于责任完了
处处尽责,处处快乐
时时尽责,时时快乐
乐之权操之在己
子曰:
“无入而不自得”
孟子曰:
“君子有终身之忧”
又是为何
圣贤豪杰,责任重大
时常揽责,责放不下
但日日尽责
便日日得乐
到底
是乐不是苦
有人说
“负责生苦
我若卸却责任
便永远无苦”
其实不然
责任须尽方无
并非卸却可去
两三岁小孩
自然无苦
长成后
责任自然压在头上
躲不开
责任有大小之别
尽大责,得大乐
尽小责,得小乐
逃避责任
便自投苦海
永不得解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