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题(含解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26 20:3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其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纯水和矿泉水:加入少量肥皂水 B.氮气和二氧化碳:伸入燃着的木条
C.水和双氧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D.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滴加适量碳酸钠溶液
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无色溶液中: B.酸性溶液中:
C.pH=11的溶液中: D.含有大量的溶液中:
3.KCl和KNO3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50
溶解度S/g KCl 34.0 37.0 40.0 42.6
KNO3 31.6 45.8 63.9 85.5
A.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
B.温度t1℃应在20~30℃之间
C.40℃时,10gKC1加入20g水中,可得到33.3%的溶液
D.50℃时,30g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
4.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开
B.近年来海水因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增加而酸化。因为这些氧化物溶于海水中会使海水pH值增大
C.“可燃冰”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D.海水酸化严重将影响珊瑚和其他分泌碳酸钙的海洋生物生存,因为海水氢离子的浓度增加,这些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壳会遭到破坏
5.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结合图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aOH Na2CO3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A.上图表示Na2CO3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
B.将CO2通入NaOH的酒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40℃时,将30gNaOH投入到50g酒精中,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
D.40℃时,将NaOH和Na2CO3在水中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Na2CO3析出晶体多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后,瓶口出现白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C.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7.t1℃时,将a、b两种固体物质各25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升温到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所示;图丙是a、b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丙中曲线N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B.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图乙中烧杯内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D.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饱和a溶液中得到固体a
8.某溶液能与铁反应生成氢气,则下列各组物质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
A.Na2CO3、NaCl、Na2SO4
B.HCl、NaNO3、AgNO3
C.HCl、NaCl、Na2SO4
D.NaCl、BaCl2、H2SO4
9.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表示方法之一。曲线上任意一点表示的是
A.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B.一定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C.该温度时,100 g 溶剂里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D.该温度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
10.室温时,将0.56g氧化钙加入1000g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原温度,过滤(假设固体没有损失)、洗涤、烘干,滤渣的质量可能是(  )
A.0.77g B.0.74g C.0.59g D.0.56g
11.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有多种,依据图示现象不能判断中和反应一定发生的是( )
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在NaOH溶液中加入Na2CO3,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 在NaOH溶液中加入 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D.在 NaOH 溶液中加入 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12.实验室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蒸馏海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防止暴沸 B.蒸馏后分子没有改变
C.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 D.该装置不需要用石棉网
二、填空与简答
13.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1)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则该白色沉淀是 (填化学式);
(2)图形“”所代表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4.下表是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甲 30 33 35 38 41
乙 21 31 45 65 88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 。
(2)在30℃时,100g水中加入50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g。
(3)现有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将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 乙(填“>”“<”或“=”)。
(4)某同学取甲、乙中的一种物质,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烧杯中加入的是乙 B w的值可能为50
C ②、④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③、④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5)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 。
15.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把2.4g甲固体放入10mL水中(水的密度约为1g/cm3),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t2℃时,在90g 10%的乙溶液中加入15g乙固体,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16.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氯化钠、铁、水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填化学式)
(2)下列微观示意图中,能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表示化合物的是 。
(3)某篇文章报道,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变为“特效口罩”。使用该口罩的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会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从而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一段时间后,氯化钠再次析出。
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 (填“变大”或“变小”),构成氯化钠的阳离子的符号为 。
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 (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使用该口罩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直保持不变,此判断 (填“正确”或“不正确”)。
17.A~H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
(2)物质H的用途为 ;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相应序号填空
①发酵粉 ②铝合金 ③碘酒 ④氧气 ⑤生石灰 ⑥铜线
(1)可用于消毒伤口的是
(2)可用于制作窗框的是
(3)可用作干燥剂的是
(4)可用于呼吸是
(5)可用作焙制糕点的是
(6)可用作导线的是
19.在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期间,消毒剂在公共场所进行卫生防疫时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消毒剂。以粗盐水(含可溶性杂质MgSO4、CaCl2)为原料,制取ClO2的工艺流程如图:
(1)步骤①中试剂A为 ;
(2)步骤②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的作用是 ;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步骤⑤的反应中涉及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含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物质是 。
三、科学探究题
20.化学兴趣小组在一次活动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

向盛有Ba(OH)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Mg(NO3)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不溶性固体和滤液A。
【提出问题】滤液A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与假设】
小左同学:Ba(NO3)2、Mg(NO3)2
小天同学:Ba(NO3)2、Ba(OH)2
小金同学:Ba(NO3)2
由上述同学做出的猜想分析,一般化学反应后, 是滤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
【进行实验】为了确定滤液A中溶质的成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分别取少量滤液A进行了下列实验:

甲同学认为由实验1观察到的现象可确定小天的猜想成立;
乙同学认为由实验2观察到的现象可确定小左的猜想成立。
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甲同学由实验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1、实验2试管内的物质过滤,将滤液倒入废液缸中,无明显现象,则混合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为 。
实验2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符合溶液中部分发生改变的离子的图像是 。

【反思总结】两组实验反应后所得滤液再次混合后,分析所得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时,除了要考虑原滤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还要结合 ,进行合理分析。
四、计算题
21.侯氏制碱法的主要反应为:NH3+CO2+H2O+NaCl=NaHCO3+NH4Cl.一定温度下,向92.6g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足量NH3,再通入一定量CO2发生反应,若参加反应的NH3质量为3.4g,请计算:(写出计算步骤,不考虑溶解在溶液中的NH3和CO2的质量)。
(1)消耗CO2的质量是多少?
(2)反应后称量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为11.8g,则剩余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3)求剩余溶液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纯水属于软水,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属于硬水,软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泡沫,硬水遇到肥皂水产生浮渣,即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纯水与矿泉水,选项正确;
B、氮气与二氧化碳均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伸入燃着的木条后,木条均熄灭,即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氮气与二氧化碳,选项错误;
C、水既不溶解二氧化锰,也不与二氧化锰发生反应,与二氧化锰接触后无明显现象,而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迅速分解生成氧气,会产生大量气泡,即区分水和双氧水可以使用二氧化锰,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与碳酸钠不发生反应,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够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使用碳酸钠溶液可以区分氢氧化钠溶液与石灰水,选项正确,故选B。
2.B
【详解】A、等3种离子中,铜离子显蓝色,错误;
B、酸性溶液中三种离子不生成水、气体和沉淀,能大量共存,正确;
C. pH=11的溶液中,,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D、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故选B。
3.C
【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20~30℃,氯化钾的溶解度从34g增大到37g,硝酸钾的溶解度从31.6g增大到45.8g,所以温度t1℃应在20~30℃之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0.0g,所以10gKCl加入20g水中,有固体剩余,形成的是该温度下的氯化钾饱和溶液,故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所以50℃时,30g KNO3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30℃,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是解题关键。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4.B
【详解】A、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开,说法正确;
B、海水中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增加,可使海水中酸性增强,从而使海水酸化,pH减小,说法错误;
C、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说法正确;
D、海水中氢离子和碳酸钙可发生反应,可使海洋生物中碳酸钙外壳分解,说法正确;
故选:B。
5.C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该物质在酒精和水中都溶解,故是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曲线,选项错误;
B、由于碳酸钠不溶于酒精,所以二氧化碳通入所得的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选项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40摄氏度时,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为40g,故将30gNaOH投入到50g酒精中,最多能溶解20g氢氧化钠,故形成溶液的质量为70g,选项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在水中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明确,故无法比较析出晶体多少。选项错误;
故选C。
6.D
【详解】A、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所以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后,瓶口不会出现白雾,故A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所以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显著降低,故C错误;
D、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所以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7.B
【分析】结合图甲、图乙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图丙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曲线N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由图甲可知,t1℃时,a、b均是饱和饱和溶液,结合图丙可知,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图乙中烧杯b内固体全部溶解,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降低温度,a的溶解度增大,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不能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从饱和a溶液中得到固体a。
【详解】A、结合图甲、图乙可知,b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图丙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选项错误;
B、由图丙可知t1℃时,a、b溶解度相等,且图甲为相等质量的a、b分别加入相等质量的水中,所以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项正确;
C、图乙中烧杯内b完全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选项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不能使用降温结晶,选项错误。
故选B。
8.C
【分析】某溶液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说明该溶液为酸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该溶液为酸溶液,与Na2CO3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故A不符合题意;
B.HCl与AgNO3要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水,故B不符合题意;
C.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大量共存,故C符合题意;
D.BaCl2与H2SO4要反应生成BaSO4和HCl,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9.D
【详解】A、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100g的溶剂中加入某种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错误;
B、必须要达到饱和状态,错误;
C、要达到饱和状态,错误;
D、该温度时,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正确。故选D。
10.A
【详解】设:0.56g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为x
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原饱和溶液中氢氧化钙会析出,故过滤(假设固体没有损失)、洗涤、烘干,滤渣的质量大于0.74g,故选:A。
11.D
【详解】A、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铜,不发生反应,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NaOH会先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将稀盐酸反应完后,无沉淀产生,继续滴入与氯化铜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氢氧化铜的蓝色沉淀,当氯化铜反应完全时,沉淀质量不再增加,选项正确。
B、在NaOH溶液中加入Na2CO3,首先不发生反应,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与NaOH反应,不产生气体,将NaOH反应完后,稀盐酸再与Na2CO3反应,逐渐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直至将Na2CO3消耗完全,不再产生气体,气体质量不变,因此选项正确。
C、在NaOH溶液中加入 CuO,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首先稀硫酸与NaOH反应,然后NaOH消耗完全时再与CuO反应,此时溶液中出现铜离子而呈蓝色,因此蓝色会逐渐加深直至反应完全后随着硫酸的不断加入,又会变淡,选项正确。
D、在 NaOH 溶液中加入 Ba(NO3)2,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首先稀硫酸与NaOH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同时Ba(NO3)2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说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反应,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D。
12.D
【详解】A、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的目的是防止暴沸,正确。
B、蒸馏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分子没有改变,正确。
C、连接好装置,使各连接部位严密不漏气,正确。
D、需要加热烧瓶,需要使用石棉网,错误。
故选D。
13. AgCl
【详解】(1)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实质上是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氯化银的化学式为AgCl;
(2)因为是向氯化钠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所以图形“”所代表的离子是;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 乙 135 > CD 小
【详解】(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乙物质;
(2)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5g;100g水中加入50g甲,充分搅拌后溶解35g甲物质,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00g+35g=135g;
(3) 从表中数据可知,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中含有水的质量分别为, ,分别降温到20℃时两者都析出溶质,分别得到两者20℃时的饱和溶液,此时两种溶液中对应溶剂水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分别为,,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
(4) A 由图可知,50℃100g水全部溶解了46.5g溶质,结合表格可知,烧杯中加入的是乙,正确;
B 若w的值为50,则20℃时150g水可以溶解溶质质量为,此时恰好得到乙的饱和溶液,正确;
C ②、④烧杯中溶质相同,但是溶剂不同,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错误;
D ③烧杯中溶质有剩余、④烧杯中溶质全部溶解,故不相等,错误;
故选CD;
(5)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压强越小,CO2的溶解度越小。
15. 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12.4 20%
【详解】(1)P点是两条曲线的交点,含义是: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25g,所以t2℃10g水中溶解的乙物质大于2.5g,故t2℃时,把2.4g甲固体放入10mL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4g+10g=12.4g;
(3)根据t2℃时乙的溶解度是25g可以判断90g 10%的乙溶液中,加入15g乙固体时,乙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16.(1)
(2)
(3) 变小 9:25 不正确
【详解】(1)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故填:NaCl。
(2)①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一种分子只含一种原子,属于单质;②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且一种分子含有两种原子,属于化合物;③由不同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④由一种原子直接构成,属于 纯净物中的单质;故能表示混合物的是③,能表示化合物的是②。
(3)①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电子转化为钠离子,故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变小;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阳离子是钠离子,符号为Na+。
② 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即常温下,100g水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故常温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 36g:100g=9:25。
③由题意可知,使用该口罩的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的溶剂水在发生变化,故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在发生变化,故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直保持不变的判断是不正确的。
17. CH4 建筑材料、制取二氧化碳、补钙剂等 化合反应
【分析】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A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A和B点燃生成C和D,D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C和G,C是水,D是二氧化碳,G是碳酸钠,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C和E生成F,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E是氧化钙,F是氢氧化钙,F和G生成H是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H是碳酸钙。
【详解】(1) 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A是甲烷,故甲烷的化学式是CH4。
(2) E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C和E生成F,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E是氧化钙,F是氢氧化钙,F和G生成H是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H是碳酸钙,故用途为建筑材料、制取二氧化碳、补钙剂等。
(3)反应③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符合多变一,故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4)反应④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8. ③ ② ⑤ ④ ① ⑥
【详解】(1)碘酒可用于消毒伤口,故填:③;
(2)铝合金可用于制作窗框。故填:②;
(3)生石灰能吸水,可用作干燥剂,故填:⑤;
(4)可用于呼吸的是氧气,故填:④;
(5)发酵粉可用作焙制糕点,故填:①;
(6)铜具有导电性,可用作导线,故填:⑥。
19.(1)氢氧化钡溶液;
(2)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钡和氯化钙;
(3);
(4)。
【详解】(1)试剂A为氢氧化钡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能够除去硫酸镁;
(2)加入过量的溶液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钡和氯化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也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3)步骤④中电解氯化钠溶液生成氯酸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步骤⑤涉及的物质中,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氯化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因此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物质是氯酸钠。
20. 可溶性反应物 滤液中成分不确定,硝酸钡、氢氧化钡均会和硫酸钠反应会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Na+、 ab/ba 实验现象和离子间的反应(共存)关系(或离子的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详解】氢氧化钡和硝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钡,方程式为;
[猜想与假设]
要形成溶液,则溶质需要溶于溶剂,故填可溶性反应物;
[进行实验]
滤液中成分不确定,硝酸钡、氢氧化钡均会和硫酸钠反应会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故甲同学猜想不正确;
溶液A中一定含有硝酸钡,所以加入硫酸钠时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实验2中加入氢氧化钠也产生沉淀,说明溶液A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硝酸钠和氢氧化镁沉淀,将滤液混合后,溶液中含有硝酸钠,离子有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故填钠离子、硝酸根离子;
实验2为氢氧化钠加入硝酸镁、硝酸钡的混合物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钠的过程
a、随着氢氧化钠的增多,溶液中镁离子转变为氢氧化镁沉淀,溶液中镁离子数目减少,故a正确;
b、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根离子先和镁离子结合形成氢氧化镁沉淀,此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数目近乎为零;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增多,当镁离子消耗完毕时,氢氧根离子数目开始增大,故b正确;
c、实验2中随着氢氧化钠的增多,只有镁离子数目会较少并减小到零, 没有离子的数目图像符合该趋势,故c错误;
故选ab。
[反思总结]
分析所得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时,除了要考虑原滤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还要结合反应现象来确定有那些离子以及粒子间的共存情况,故填实验现象和离子间的反应(共存)关系(或离子的化学性质)(合理即可)。
21.(1)解:设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则有
答: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8g。
(2)反应后称量溶液中析出NaHCO3晶体的质量为11.8g,则剩余溶液的质量为 。
答:剩余溶液质量为93.0g。
(3)由于剩余溶液中NaHCO3的质量 ,故剩余溶液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
答:剩余溶液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5.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