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群落的演替(导学案)-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6 15:29:24

文档简介

第 3 节 群落的演替
班级 学号 姓名
1.生命观念: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说明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的过程。
2.科学思维:采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异同。
3.社会责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目标一、演替的类型
1. 概念:随着 的推移, 一个 被另一个 代替的过程。
2.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 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②以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为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 可加速岩石风化形 成 的过程。于是, 和 逐渐增多。
苔藓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更适 应这里的环境, 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 土 层加厚, 增多,土壤中 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
在土壤能保持一定 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 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 。这时, 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 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 越 来越丰富,土壤的 越来越好。
灌木阶段
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 ,“剥夺 ”了草本 植物的 ,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 阴、避风等作用, 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 ,于是成为许多鸟 类的 。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 抵御环境变 化的能力增强。
乔木阶段
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 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 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 ,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 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 ,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性,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③变化特点: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 越来越丰富,群落中 逐渐加大,

越来越复杂。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或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
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②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3.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结果 趋向形成 群落 趋向于恢复 的群落
经历阶段 相对 . 相对 .
时间 经历的时间 经历的时间
速度 . .
影响因素 因素 较为关键
相同点 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 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 群落演替的一般特征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 的
或 的。
(2)能量: 一般来说, 增加,群落的 增加。
(3)结构: 变多, 和 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变化,一般演替过程中
群落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
(6)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
任务一:分析群落的演替
1 .根据教材“思考 ·讨论:分析群落的演替 ”,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2 .归纳比较裸岩与弃耕地上发生演替的异同
实例 裸岩 弃耕地
起始条件 裸地,无任何植物繁殖体 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繁殖体
演替阶段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灌木→乔木 弃耕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速度 慢 快
共同点 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物种丰富度逐渐 加大,食物网越来越 复杂,群落 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最终群落发展成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 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 (2023·北京昌平区期末)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木生长缓慢
2. (2023·浙江金华期末)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 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 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目标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影响因素:群落 的变化,生物的 ,群落内部种群 的发展变化
以及 等。
2. 演替规律: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或得以 ,不适应的数量 甚至被 ,因此,
群落会不断演替,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构往往是由 和 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 对群落
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 、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
致了严重的 ,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资源、 的关系,走 道路。
(3)措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 2003 年 1
月 20 日起实施。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
(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
行( )
任务一: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
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深刻影响,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方向上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
(2)据调查, 近 5 万年以来,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 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 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 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 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
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人类活动中, 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C.只要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 (2023·河北模拟联考)从“沙漠治理 ”“退耕还林 ”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国坚持
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群落演替都是向结构更复杂的方向进行
B.将森林中的高大乔木直接种植在沙漠中会加快沙漠治理速度
C.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慢
D.“绿水青山 ”是人们根据群落演替规律调整群落演替方向的成果第 3 节 群落的演替
班级 学号 姓名
1.生命观念:运用进化与适应观,说明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的过程。
2.科学思维:采用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的方法,举例说明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异同。
3.社会责任:认同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目标一、演替的类型
1. 概念:随着 时间 的推移, 一个 群落 被另一个 群落 代替的过程。
2. 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 从来没有 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②以裸岩上的演替过程为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地衣 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 有机酸 可加速岩石风化形 成 土壤 的过程。于是, 土壤颗粒 和 有机物 逐渐增多。
苔藓阶段
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 苔藓 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 更 适应这里的环境,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 土层加厚, 有机物 增多,土壤中 微生物 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草本植物阶段
在土壤能保持一定 水分 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 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 优势 。这时, 各种昆虫和其他 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 土壤中的 有机物 越来越丰富,土壤的 通气性 越来越好。
灌木阶段
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 高大 ,“剥夺 ”了草 本植物的 阳光 ,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 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 食物 ,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 栖息地 。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 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 增强。
乔木阶段
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 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 更强 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因而最终占据了 优势 ,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 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 物种进一步 多样化 ,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性,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③变化特点: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 有机物 越来越丰富,群落中 物种丰富度 逐渐加大,
食物网 和 群落的结构 越来越复杂。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土壤条件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种子 或 其他 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上进行的演替。
②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3.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结果 趋向形成 新 群落 趋向于恢复 原来 的群落
经历阶段 相对 较多 相对 较少
时间 经历的时间 长 经历的时间 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 因素 人类活动 较为关键
相同点 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土 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 群落演替的一般特征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 预见 的或
可预测 的。
(2)能量: 一般来说, 总生产量 增加,群落的 有机物总量 增加。
(3)结构: 生物种类 变多, 食物网 和 群落的结构 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不可逆 变化, 一般演替过程中
群落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6)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任务一:分析群落的演替
1 .根据教材“思考 ·讨论:分析群落的演替 ”,回答下列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提示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 壤的过程,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为什么?
提示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 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 ”,而不是“取而代 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2 .归纳比较裸岩与弃耕地上发生演替的异同
实例 裸岩 弃耕地
起始条件 裸地,无任何植物繁殖体 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繁殖体
演替阶段 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灌木→乔木 弃耕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速度 慢 快
共同点 有机物越来越丰富,物种丰富度逐渐 加大,食物网越来越 复杂,群落
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最终群落发展成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演替都会发展为森林吗? 一个群落最终演替到什么阶段,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演替不一定都会发展为森林。主要受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环境,生物的繁殖、迁入和迁出, 群落内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 (2023·北京昌平区期末)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木生长缓慢
答案 C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占优势的物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占优势的物种为草本植物,乔木阶 段占优势的物种为乔木, A 错误;演替早期的种群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如乔木阶段主要以乔木为主, 但仍有早期出现的草本植物, B 错误;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C 正确; 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比灌木高大,在获取阳光等资源方面占优势,D 错误。
2. (2023·浙江金华期末)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 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 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B.从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C.退耕还林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D.演替过程中有物种的替代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答案 D
解析 演替过程还会受到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是所有耕地都能自然演替成森林, A 正确;弃耕农 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因此从耕地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 正确;耕地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人类 活动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 C 正确;群落的季节 性变化是指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此演 替过程中有物种的优势取代,但不能体现群落的季节性变化, D 错误。
目标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影响因素:群落 外界环境 的变化,生物的 迁入、迁出 ,群落内部种群 相互关系 的发展变化
以及 人类的活动 等。
2. 演替规律: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增长 或得以 维持 ,不适应的数量 减少 甚至被 淘汰 ,因
此,群落会不断演替,最终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3.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在某一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构往往是由 环境 和 群落内的生物 共同作用而决定的,但 人类活动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4.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 毁林开荒 、 围湖造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导致
了严重的 水土流失 ,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 人口 、资源、 环境 的关系,走 可持续发展 道路。
(3)措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自 2003 年 1
月 20 日起实施。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 × )
(2)人类掌握群落演替的规律,可使其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
行( √ )
任务一: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
人类的许多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深刻影响,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方向上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据调查, 近 5 万年以来, 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 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 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 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 由于人类过度开垦, 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 与该地区具有
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提示: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但由于气候
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3)人类活动中, 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占优势的物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C.只要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
解析 群落演替的原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群落内部因素以及人类的活动等, A 错误;人类活动可以改 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 错误;弃耕的农田演替
为森林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在一些干旱少雨的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C 错误。
4. (2023·河北模拟联考)从“沙漠治理 ”“退耕还林 ”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我国坚持
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群落演替都是向结构更复杂的方向进行
B.将森林中的高大乔木直接种植在沙漠中会加快沙漠治理速度
C.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慢
D.“绿水青山 ”是人们根据群落演替规律调整群落演替方向的成果
答案 D
解析 若气候条件变得恶劣,即便没有人为干预,群落也会向结构更简单的方向演替, A 错误;沙漠中严 重缺水,不利于种植需水量大的高大乔木, B 错误;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 快, C 错误;群落演替普遍存在并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及气候条件来调整群落演替的方
向,如“绿水青山 ”,D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