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生物-第19节-人的感觉
一、单选题
1.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 ( )
A.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B.感受的刺激都是溶于水的物质
C.感受的刺激都是气体 D.感受器都位于皮肤内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口腔中溶于水的物质引起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兴奋,通过神经传到脑就产生了味觉;嗅觉是由进入鼻腔的气体引起的,感受气体刺激的感受器在鼻黏膜内。因此,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在于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解答】A、味觉和嗅觉都属于化学感觉,刺激物都是化学物质,A叙述正确;
B、味觉的刺激物是化学物质,是溶于水的.嗅觉的刺激物是气体,B叙述错误;
C、味觉感受的刺激是溶于水的物质,C叙述错误;
D、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黏膜中,D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A
2.(2023八上·杭州期末)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也能保持体温稳定,以下生理效应与此有关的是( )
A.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B.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加
C.骨骼肌舒张,产热量减少 D.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能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人体中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如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以及减少散热从而达到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A.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这会导致皮肤的散热增加,A错误
B.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B错误
C.骨骼肌舒张会增加产热,C错误
D.骨骼肌收缩会增加产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1七下·柯桥月考)去年,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朵结构图如下,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
【解答】A、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口腔、咽、喉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如果这些部位发生炎症,病菌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人体会患中耳炎,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使口张开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以免震破鼓膜,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2020·杭州)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汗液分泌增加
C.浑身肌肉颤抖 D.适当增添衣裤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由题意可知,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所以B汗液分泌增加正确,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视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因此在视网膜上成像。而形成的视觉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C.角膜、房水、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成像的过程和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眼睛的结构可知, 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
A.角膜是蓝色的 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 D.玻璃体是蓝色的
【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解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 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 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故选:B
9.(2023九上·杭州月考)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 )
A.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判断
【解答】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根据题意可知,蝴蝶飞行时翅膀的频率为5-6Hz,密封飞行时翅膀的频率为300-400Hz,只有蜜蜂的振动频率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解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11.(2023八下·奉化期末)一些传导性耳聋常借助助听器,助听器的主要作用( )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界声音经过耳廓收集→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声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信息沿听神经→脑部(形成听觉)。耳蜗之前的声音传入路径受损使听力下降,就形成传导性耳聋。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能将外界声音放大。
【解答】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能将外界声音放大,即增大声音的响度。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2.人耳失聪后就没有听觉。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到损害,听觉就很难恢复;如果不是神经性损害,通过医学手段或物理方法也能恢复听力或提高听力,如助听器可帮助提高听力。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
C.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 D.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起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产生的过程: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耳聋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传导性耳聋可以进行改善;第二种神经性耳聋是没办法进行改善的;
【解答】A.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正确;
B.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正确;
C.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错误,因为神经性耳聋是无法恢复和改善的;
D.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正确;
故答案为:C.
13.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以先④外耳道,在②鼓膜,以听小骨,③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B.
14.(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B正确。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D正确。
故选A。
15.(2022七下·鹿城月考)关于耳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耳蜗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A正确。
B: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B错误。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C正确。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6.眼睛通过 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答案】睫状肌;收缩;厚;大;舒张;薄;小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分析】根据眼睛成像时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17.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18.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19.(2022八下·余姚竞赛)在登山过程中机体进行着一系列调节活动,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登高望远,远处美景反射来的光线,主要通过图甲中[ ] 的折射。
(2)深山听鸟鸣,这是因为鸟鸣声刺激了图乙中[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3)登山者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平稳”前行,主要是由于图丙中[ ] 的调
节作用。
(4)游玩途中手指划伤,立刻缩手并感到痛,请写出图丁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用箭
头和字母表示): ;若只有G受损,痛觉 (填会或不会)形成。
【答案】(1)②;晶状体
(2)d;耳蜗
(3)B;小脑
(4)D→F→E→G→H;会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识图:①-角膜、 ② -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视神经;
图乙中,a鼓膜,b听小骨,c半规管,d耳蜗;
A-大脑、B-小脑、C-脑干;
E-神经中枢、F-传入神经、D-感受器、H-效应器、G-传出神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登高望远,远处美景反射来的光线,主要通过图甲中②晶状体的折射。
(2)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因此,深山听鸟鸣,这是因为鸟鸣声刺激了图乙中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登山者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平稳”前行,主要是由于图丙中B小脑的调节作用。
(4)游玩途中手指划伤,立刻缩手并感到痛,
图丁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D→F→E→G→H;
若只有G受损,冲动还是可以传输到大脑皮层,痛觉会形成。
三、解答题
20.(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案】(1)神经调节
(2)等于;②④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散热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和皮肤直接散热两种方式。
【解答】(1)体温调节是靠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2)温度稳定不变,说明产热等于散热;退烧时相当于热量散失增加,体温下降, 2号是汗液蒸发散热,4号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所以选2和4
21.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下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 图。
【答案】(1)A;高于
(2)舒张;大;高;增多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如A图所示;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大,皮肤温度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多;
(3)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故答案为:(1)A;高于;(2)舒张;大;高;增多;(3)汗液蒸发;C。
22.(2017·嘉兴)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 ( 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大量积累脂肪是动物在冬眠前储存能源的常见策略。相对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这是因为 。
(3)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 的活性下降了。
【答案】(1)越快
(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体温调节;酶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失的可知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2)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与糖类,糖类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在糖来源不足时,脂肪开始分解,以提供能量;(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
【解答】(1)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
(2)脂肪相比于糖类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是因为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当体温下降,由于酶的活性降低了,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故答案为:(1)越快;(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3)体温调节,酶。
23.下图为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耳的听力是由耳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由 和外耳道组成。
(2)中耳主要由[ ] 、鼓室、咽鼓管组成。鼓膜位于外耳和中耳之间,可以随声波振动,咽鼓管连通[ ] 和咽部。鼓室内听小骨的功能是把声音 后传到内耳。
(3)当吞咽、打哈欠时,咽鼓管开放,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4)内耳的耳蜗内有液体和 ,能够感受声波信息。内耳中的[ ] 和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答案】(1)耳廓
(2)①;鼓膜;⑤;鼓室;放大
(3)平衡
(4)听觉感受器;⑦;半规管;前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考查耳的结构,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1)外耳分为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包括①鼓膜,鼓室,咽鼓管组成;咽鼓管连通⑤鼓室和咽部。听小骨把声音发大传入内耳;
(3)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故答案为:(1) 耳廓 (2)①、鼓膜、⑤、鼓室、放大(3)平衡(4)听觉感受器、⑦、半规管、前庭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生物-第19节-人的感觉
一、单选题
1.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是 ( )
A.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B.感受的刺激都是溶于水的物质
C.感受的刺激都是气体 D.感受器都位于皮肤内
2.(2023八上·杭州期末)人体在寒冷的环境里也能保持体温稳定,以下生理效应与此有关的是( )
A.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 B.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加
C.骨骼肌舒张,产热量减少 D.骨骼肌收缩,产热量增加
3.(2021七下·柯桥月考)去年,央视一套播放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和鼓室组成中耳
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
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4.(2020·杭州)健康人的正常体温调节过程如下: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调节活动X。下列关于活动X的说明,合理的是( )
A.皮肤血管收缩 B.汗液分泌增加
C.浑身肌肉颤抖 D.适当增添衣裤
5.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6.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7.眼球的折光系统由( )
A.角膜、虹膜、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B.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C.角膜、房水、瞳孔和晶状体组成
D.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
8.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
A.角膜是蓝色的 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 D.玻璃体是蓝色的
9.(2023九上·杭州月考)蝴蝶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5~6次的声波蜜蜂飞行时能产生每秒振动300-400次的声波.假如你的眼睛被蒙上,那么有蝴蝶和蜜蜂分别从你头顶附近飞过,则( )
A.蝴蝶、蜜蜂飞过时,都能被发觉
B.蝴蝶、蜜蜂飞过时,都不能被发觉
C.蝴蝶飞过时能被发觉,蜜蜂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D.蜜蜂飞过时能被发觉,蝴蝶飞过时不能被发觉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11.(2023八下·奉化期末)一些传导性耳聋常借助助听器,助听器的主要作用( )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获得声音的立体效果
12.人耳失聪后就没有听觉。引起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是听神经或听觉中枢受到损害,听觉就很难恢复;如果不是神经性损害,通过医学手段或物理方法也能恢复听力或提高听力,如助听器可帮助提高听力。贝多芬耳聋后用牙齿咬住木棒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
C.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 D.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
13.人听到声音需要以下结构的参与,请选出正确的顺序(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①②③④⑤ B.④②①③⑤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①②⑤
14.(2022八下·宁海期末)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
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皮肤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
15.(2022七下·鹿城月考)关于耳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B.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耳蜗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
二、填空题
16.眼睛通过 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 ,晶状体变 ,对光的折射能力变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17. 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
(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
(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
(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
(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
18.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19.(2022八下·余姚竞赛)在登山过程中机体进行着一系列调节活动,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登高望远,远处美景反射来的光线,主要通过图甲中[ ] 的折射。
(2)深山听鸟鸣,这是因为鸟鸣声刺激了图乙中[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3)登山者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平稳”前行,主要是由于图丙中[ ] 的调
节作用。
(4)游玩途中手指划伤,立刻缩手并感到痛,请写出图丁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用箭
头和字母表示): ;若只有G受损,痛觉 (填会或不会)形成。
三、解答题
20.(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21.人体表面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加以调节。下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皮肤血管的状态是 图,此时体温 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处于 状态,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皮肤温度 ,散发的热量将 。
(3)当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即当环境温度达到37℃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 图。
22.(2017·嘉兴)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哺乳动物也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 ( 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
(2)大量积累脂肪是动物在冬眠前储存能源的常见策略。相对于糖类和蛋白质,脂肪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这是因为 。
(3)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 的活性下降了。
23.下图为人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和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耳的听力是由耳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由 和外耳道组成。
(2)中耳主要由[ ] 、鼓室、咽鼓管组成。鼓膜位于外耳和中耳之间,可以随声波振动,咽鼓管连通[ ] 和咽部。鼓室内听小骨的功能是把声音 后传到内耳。
(3)当吞咽、打哈欠时,咽鼓管开放,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 ,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4)内耳的耳蜗内有液体和 ,能够感受声波信息。内耳中的[ ] 和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能感觉头部位置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口腔中溶于水的物质引起味蕾中的味觉细胞兴奋,通过神经传到脑就产生了味觉;嗅觉是由进入鼻腔的气体引起的,感受气体刺激的感受器在鼻黏膜内。因此,味觉和嗅觉的相似之处在于感受的刺激都是化学物质。
【解答】A、味觉和嗅觉都属于化学感觉,刺激物都是化学物质,A叙述正确;
B、味觉的刺激物是化学物质,是溶于水的.嗅觉的刺激物是气体,B叙述错误;
C、味觉感受的刺激是溶于水的物质,C叙述错误;
D、嗅觉的感受器位于鼻腔黏膜中,D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A
2.【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能保持体温稳定的原因是人体中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如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以及减少散热从而达到产热和散热平衡。
【解答】寒冷的环境中人体会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
A. 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这会导致皮肤的散热增加,A错误
B. 皮肤温度升高,散热量增,B错误
C.骨骼肌舒张会增加产热,C错误
D.骨骼肌收缩会增加产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朵结构图如下,结合图片思考解题
。
【解答】A、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口腔、咽、喉通过咽鼓管与中耳相连,如果这些部位发生炎症,病菌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人体会患中耳炎,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使口张开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以免震破鼓膜,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由题意可知,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感受器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所以B汗液分泌增加正确,B选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视觉的形成过程分析解答。
【解答】人眼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因此在视网膜上成像。而形成的视觉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眼成像的过程和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眼睛的结构可知, 眼球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与黑眼睛,指的是虹膜的颜色。
【解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色素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色素含量与皮肤颜色是一致的,并且与种族 的遗传有关系;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 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西方人是白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少,基质层中分布有血管,所以,看上去眼珠呈浅蓝色。
故选:B
9.【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人类的听觉范围分析判断
【解答】人类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根据题意可知,蝴蝶飞行时翅膀的频率为5-6Hz,密封飞行时翅膀的频率为300-400Hz,只有蜜蜂的振动频率在人类的听觉范围内,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皮肤中各感受器的分布。可以从皮肤、嗅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的分布、功能方面来分析作答。
【解答】A: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A正确;
B: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 和冷热觉等。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所以C正确;
D: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B
11.【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的特性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界声音经过耳廓收集→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放大声音→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信息沿听神经→脑部(形成听觉)。耳蜗之前的声音传入路径受损使听力下降,就形成传导性耳聋。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能将外界声音放大。
【解答】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能将外界声音放大,即增大声音的响度。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起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产生的过程: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声振动,振动的空气达到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放大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来的信号,我们感受到了声音; 耳聋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传导性耳聋可以进行改善;第二种神经性耳聋是没办法进行改善的;
【解答】A.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正确;
B.贝多芬可能是传导性耳聋,正确;
C.贝多芬应该是神经性耳聋,错误,因为神经性耳聋是无法恢复和改善的;
D.贝多芬的听觉中枢是正常的,正确;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从外耳到中耳,在传入内耳,内耳中的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接收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经过传入神经把信息传进大脑,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解答】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耳蜗是听觉感受器;所以先④外耳道,在②鼓膜,以听小骨,③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最终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B.
14.【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解答】A:产生触觉、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皮肤可接收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B正确。
C: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C正确。
D: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感觉器官,D正确。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A:当发生巨大声响时,闭上嘴巴的同时捂紧双耳,可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A正确。
B: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B错误。
C: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和咽鼓管四个结构,C正确。
D:听觉神经接受的神经刺激来自于耳蜗,D正确。
故选B。
16.【答案】睫状肌;收缩;厚;大;舒张;薄;小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1)当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2)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肌舒张,晶状体变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分析】根据眼睛成像时的调节方法分析解答。
17.【答案】(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在眼球的结构中,图中4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睫状体内有平滑肌,通过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眼睛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图示中虹膜中央有3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光线强,瞳孔变小;光线弱,瞳孔变大.电影院里面的光线弱,瞳孔变大,才能看清;当我们从电影院走出来时,外面的光线强,因此瞳孔由大变小,才能减少外界光线对眼的刺激.
(3)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8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4)图示中的5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利于光线的透入,如果角膜病变或受损,会影响光线进入眼球内部,使物像模糊不清,甚至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来使病人得到恢复.
(5)图中2虹膜的中央有瞳孔,虹膜中含有许多色素细胞,在这些细胞中所含色素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虹膜的颜色.东方人是有色人种,虹膜中色素含量多,所以,眼珠看上去呈黑色,因此被称为黑眼珠.
故答案为:(1)晶状体
(2)缩小
(3)视网膜
(4)角膜
(5)虹膜
【分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图示中的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视神经、10是玻璃体.
18.【答案】(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解答】(1)饭菜反射的光线经过4晶状体的折射作用,落到7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7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铃声通过外耳道传到11,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9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 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故答案为:(1)晶状体;视网膜
(2)鼓膜;耳蜗
(3)感受器;大脑皮层
【分析】图中的1睫状体,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半规管,9耳蜗,10鼓室,11鼓膜.
19.【答案】(1)②;晶状体
(2)d;耳蜗
(3)B;小脑
(4)D→F→E→G→H;会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识图:①-角膜、 ② -晶状体、③-玻璃体、④-视网膜、⑤-视神经;
图乙中,a鼓膜,b听小骨,c半规管,d耳蜗;
A-大脑、B-小脑、C-脑干;
E-神经中枢、F-传入神经、D-感受器、H-效应器、G-传出神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登高望远,远处美景反射来的光线,主要通过图甲中②晶状体的折射。
(2)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因此,深山听鸟鸣,这是因为鸟鸣声刺激了图乙中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登山者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平稳”前行,主要是由于图丙中B小脑的调节作用。
(4)游玩途中手指划伤,立刻缩手并感到痛,
图丁中缩手反射的反射弧:D→F→E→G→H;
若只有G受损,冲动还是可以传输到大脑皮层,痛觉会形成。
20.【答案】(1)神经调节
(2)等于;②④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散热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和皮肤直接散热两种方式。
【解答】(1)体温调节是靠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2)温度稳定不变,说明产热等于散热;退烧时相当于热量散失增加,体温下降, 2号是汗液蒸发散热,4号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所以选2和4
21.【答案】(1)A;高于
(2)舒张;大;高;增多
(3)汗液蒸发;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皮肤内血管舒张,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
【解答】(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如A图所示;此时体温高于环境温度;
(2)皮肤血管口径如C图时,此时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大,皮肤温度高,散发的热量将增多;
(3)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C。
故答案为:(1)A;高于;(2)舒张;大;高;增多;(3)汗液蒸发;C。
22.【答案】(1)越快
(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体温调节;酶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失的可知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2)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与糖类,糖类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在糖来源不足时,脂肪开始分解,以提供能量;(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
【解答】(1)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
(2)脂肪相比于糖类更适合作为储能物质是因为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
(3)哺乳动物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体温的恒定,当体温下降,由于酶的活性降低了,动物的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
故答案为:(1)越快;(2)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更多;(3)体温调节,酶。
23.【答案】(1)耳廓
(2)①;鼓膜;⑤;鼓室;放大
(3)平衡
(4)听觉感受器;⑦;半规管;前庭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考查耳的结构,耳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厅,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1)外耳分为耳廓和外耳道;
(2)中耳包括①鼓膜,鼓室,咽鼓管组成;咽鼓管连通⑤鼓室和咽部。听小骨把声音发大传入内耳;
(3)外界空气就可由咽部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空气压力的平衡,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故答案为:(1) 耳廓 (2)①、鼓膜、⑤、鼓室、放大(3)平衡(4)听觉感受器、⑦、半规管、前庭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