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基础试题(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基础试题(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6 20: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九年级下册基础试题(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但总以为读一本好书,是面对着一处好风景,感受其间流露出来的或粗犷豪放或纤巧秀弱,或深远空灵或雄伟磅礴的风韵。当与我心有不可遏制的“戚戚焉”时,人达到心kuànɡ神怡、养心浴德的境地恐怕就不再是难事了。此时,书已超脱出它本身的价值,婉若一个睿智的长者,一个推心置腹的朋友。他面你而坐,娓娓而谈;睛动睫转之间,便可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好处了。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流露( ) 磅礴( ) 心kuànɡ神怡( )
(2)划线句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不可遏制”中“遏制”的意思是 ;“娓娓而谈”中“娓娓”的意思是
(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但总以为读一本好书,是面对着一处好风景。
二、综合性学习
2.近日,某班拟开展以“传承书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优秀的书法作品,如洒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散发着璀璨而独特的光芒。颜真卿的楷书阔大端正, ;王羲之的行书端庄飘逸,如云集云舒,时而恬静样和又时而悠闲缠绵;张旭的草书痴狂态肆,如暴风骤雨,让猝不及防的人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2)根据第(1)题选文中关于王羲之、张旭书法特点的描述判断。下面书法作品中属王羲之行书的是( ),属张旭草书的是( )

(3)下面这则申请书有几处问题,请修改。
申请书
校团委:
【A】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建设了“书法”课外兴趣小组。【B】本人喜欢书法,并有一定的基础,请求参加“书法”小组,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书法。【C】要求校团委必须批准。
申请人:xx班xxx
2019年4月5日
①【A】句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B】句成分残缺,应在“书法”后面加上“ ”。
③【C】句语言不得体,请改为 。
三、诗歌鉴赏
3.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两首词的结尾在抒情方式上各有不同,请结合原词作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辩题】 假如让全人类大脑实现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正方】 说实话,一说到这个技术我就热血沸腾。统计清华大学每年的入学人数和家庭背景,你会发现,越来越少的人出身于贫寒家庭和偏远落后山区,寒门再难出贵子,而知识共享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根据诺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当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时候,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小。这意味着一旦共享知识了,人人变得更博学,贫富差距将会缩小,寒门将出更多的贵子。这个技术真是太好了。
【反方】 对方辩友乐得沸腾了,但有人会气得沸腾!因为这一技术会极大地破坏现有的公平格局,抹杀了个人努力。这个技术,让那些没有付出努力的人躺在家里就可以获得知识。设想你寒窗苦读 12 年,当终于收到了清华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广播里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声音:全人类知识共享,清华大学解散了!凭什么呢?更让人觉得不公平的是,这一技术置各种专利于何地呢?发明专利的人发现自己的成果被人半路截胡了,人人都可以灵光一现申请个专利,那研究发明还有什么动力!
【正方】 我不同意对方辩友的看法,少努力一点儿有什么不好?就我个人而言,2006年我开始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在此之前,我用了15年去学英语,又用了9年去学计算机,而最后我顶多能听懂一个生僻的网络关键词。如果我7岁就能拥有27岁的知识储备,我的人生会不会是另一种样子?普通人穷极一生去学习,恐怕都学不到所有人掌握的所有知识。知识共享,等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不再只是一颗星星,而是无穷的宇宙奥秘。“朝闻道,夕死可矣”。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让我节省了学习时间,更接近真理与宇宙的尽头。
【反方】 我看对方辩友确实是走到宇宙的尽头了。大脑共享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样真的好吗?就《西游记》而言,我们都知道这是佛祖安排的九九八十一难,佛祖不可以直接把经书给唐三藏吗?他可以,经书是完全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啊!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越储存它速度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比匮乏知识更可怕的是,这些辛辛苦苦学了知识的人,发现付出的努力是个笑话,这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在毁灭知识!
(节选自2018年11月16日《奇葩说》, 有删改)
4.【思维导图】阅读双方辩词,完成思维导图。
5.【辩之有据】下列材料中能够作为反方论据的是( )
A.偏远地区的学生缺乏教学资源,当他们通过大脑共享获得知识,就拥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B.马克 吐温说:“没有专利局和完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而只能横行和倒退。”
C.孟子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能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D.战国时期,赵括熟读兵书但不知道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贻笑大方。
6.【辩之有法】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在辩论中的表达效果。
7.【试为辩手】假设你是正方辩手,请借鉴上文的论证方法,亦可参考16题的相关论据,写一段辩论词,50字左右。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 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 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8.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9.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10.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11.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乙】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丙】自表后主
诸葛亮
伏念①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②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③,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①伏念:俯伏而思念,表现臣子对君主的恭敬 ②屏黜:罢免 ③帛:丝织品,布匹。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躬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斟酌损益
(5)兴师北伐
(6)悉仰于官
1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
臣 家 成 都 有 桑 八 百 株 薄 田 十 五 顷 子 孙 衣 食 自 有 余 饶。
14.下列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6.从《蜀相》首句中的“寻”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7.根据三则材料,说说你对甲诗中“老臣心”的理解。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加:
(2)情:
19.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0.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请用原文回答)
六、名著阅读
21.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请结合具体语段说说《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运用。
语段一:
“……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
语段二:
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箸来,范进又不肯举。……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语段三:
牛玉圃道:“只为我的名声太大了,一到京,住在承恩寺,就有许多人来求,也有送斗方来的,也有送扇子来的,也有送册页来的,都要我写字、做诗;还有那分了题,限了韵来要求教的。昼日昼夜,打发不清。才打发清了,国公府里徐二公子,不知怎么就知道小弟到了,一回两回打发管家来请。——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牵手,是相携,也是责任,是温暖,是引领......
放手,是放开,也是理解,是信任,是等待......
牵手,放手,都是爱的姿态;哪一种更打动你?
请以“有一种爱叫作 ”(“牵手”或者“放手”二选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600字以上(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 (1) lù bó 旷 (2)婉若 宛若 (3)制止,控制; 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4)但总以为读一本好书,不正是面对着一处好风景吗?(但总以为读一本好书,难道不是面对着一处好风景吗?)
2. (1)示例:如巍峨的大山,静默中自有一份威严沉稳。 (2)D B (3)①“建设” “成立”或“建立” ②“能力”或“水平” ③示例:请求校团委批准
3.(1)B
(2)第一首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第二首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4.(1)知识共享会破坏公平,抹杀个人努力。
(2)知识共享可以节省时间,更加靠近真理和宇宙的尽头。
(3)《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 5.B 6.举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例子,具体地论证了知识共享省略了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以此表明反对全人类知识共享的立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文学意味,具有说服力。 7.示例一;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大,为了努力学得更多的知识,从小他们的时间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知识共享以后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轻松减负,何乐而不为呢?
示例二: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可以打破专利垄断,造福全人类。癌症是一种很容易让人倾家荡产的病,因为某些医药公司专利垄断,癌症药物价格高昂,实现知识共享之后就可以打破这种格局,使抗癌药物合理化,拯救更多生命。
示例三:我支持全人类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育不公平的局面。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非常优越的客观学习条件:多媒体、平板、雄厚的师资力量等,这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无法相比的,这就好比田径赛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主观上要花费更多的心血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这是教育的不公平,而知识共享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8.指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9.看到了铁匠那种诚信守约,对自己的活计精益求精的精神。 10.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吐迪·艾则孜的神态(外貌),突出了他做活时的专注;把记痕比作月牙儿,记痕传递的是一种手艺和精神;作者巧妙地由实到虚,将眼前情景和铁艺传承历史联系起来,使主题得以升华,为我们带来更好体验和深刻感悟。 11.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打铁这类手艺日渐衰微甚至消失,题目“最后的铁匠”意
即如此。在一种技艺中,融入的是自己和几代人的生命,铸就的是一种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视、继承并发扬光大。
12.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③顾:拜访 。④益:增加 ,兴办 。⑤北:向北。⑥悉:全部,都。 13.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14.D 15.(1)(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之间闻名显达。
(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有超出的财产,而(或以致)辜负了陛下的恩德。 16.“寻”字,表明有目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 17.①这是一颗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老臣之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出师未捷身先死”“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以知道。
②这是一颗清廉不谋私的老臣之心,从“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可以知道。
③这是一颗知恩图报的老臣之心,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知道。
④无意于功名的老臣之心,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以看出。
18. 虚夸,夸大。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9.(1)(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20.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1.语段一:通过写匡超人“红着脸”强行辩解的神态细节来讽刺其虚伪无耻。
语段二:通过写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的细节,揭露了范进虚伪做作的特点,极尽讽刺意味。
语段三:运用夸张手法,讽刺了牛玉圃贪图名利,爱吹嘘的性格特点。
22.例文: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秋,依时来了,不慢不紧的悄悄潜入人们的生活中。秋风吹过,吹熟了漫山遍野的果子,吹落了一地的枯叶,吹起了游子的乡思。爱秋,还是哀秋?
树,对于秋是爱,因为秋使它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然而,秋季对于树也是哀秋,因为秋天来了,满树的叶子都要离去,枯萎。望着叶子在空中打转儿,飞舞着,亲吻大地,树无奈的落泪,树皮的凹凸就是它的泪痕。树无法恨秋,也无法爱秋,是吗?
叶子离开树,依依地在空中挥手,风中诉说了爱恋,叶子自愿的离开树了。这是真的!你是否看过,叶子在无风的情况下,也悠悠飘落。因为冬天来了,水分也就少了许多,叶子不愿连累树,更不愿继续无休止的向树木索取养分,就含泪脱落了。
风,只是助叶子一臂之力而已,让它实现一次自己的梦想——飞翔。风吹落叶子,让它飞舞于广阔的天地之间,唯一一次看看树木的样子,每天相依为命树木的全貌。近距离的俯瞰喂养自己的大地,最终落入她温暖的怀抱。耗尽最后一丝力气,给天地之间的万物一个微笑,报答雨露的滋润,树干的支撑,阳光的照耀。叶子笑了,很温暖的笑容,足以驱散秋季萧萧。
最终,叶子腐烂在大地之上,营养一丝不剩的馈于大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子,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它的梦想,体现、奉献了它的价值。叶子得离开是因为树得不挽留还是因为对风得追求?都不是是叶子、爱树!在这个肃杀的季节,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对树木的爱恋——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