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7 初识酸、碱和盐 基础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导管口开始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C.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等气体时,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测定某溶液的pH时,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
2.生活中的常见物质,酸性强最的是
A.柠檬汁pH =2 B.雪碧pH =4
C.食盐水pH = 7 D.肥皂水pH =9
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主要流程如图,下列关于该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有Cl、O、Cu
B.反应I为置换反应,反应Ⅱ为复分解反应
C.该转化可表示为:4HCl+O22C12+2H2O
D.需要不断补充CuO,该转化才能持续进行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烟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四氧化三铁
C.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黄色
D.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变红
5.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4)2SO4和K2SO4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B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 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气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D 检验BaCO3中是否含有BaSO4 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A.A B.B C.C D.D
6.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导致灾区部分水源严重污染,为保障当地群众饮水安全,需要消毒杀菌。卫生防疫部门使用的消毒剂主要有:优氯净(C3O3N3Cl2Na)、二氧化氯(ClO2)、“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aClO中含有NaCl,是一种盐
B.NaClO属于有机化合物
C.优氯净中含有11个原子
D.C3O3N3Cl2Na中碳、氮、氧的质量比是6:7:8
7.下列物质:①空气、②硫酸、③氧气、④硝酸钾、⑤水、⑥氢氧化钠、⑦天然气、⑧生铁、⑨碳酸钙,对其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混合物:①⑥⑦⑧ B.酸:②④
C.盐:④⑨ D.氧化物:③⑤
8.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硫酸和氢氧化钠的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酸和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也不变
C.加热石油可炼制出汽油、煤油等多种物质,所以石油炼制过程是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中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所以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9.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硼酸溶液
C.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
D.洗头发时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避免头发受损
10.将下列混合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能收集到一种较纯净干燥的气体的是( )
A.CO2、H2O、CH4
B.CO、H2O、CH4
C.CO、H2、CO2
D.CO2、O2、CO
11.李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探究。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石蕊溶液变红,则M溶液是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盐酸
C.浓氨水 D.食盐水
12.A~E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物质,D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产物以及反应条件略去,其中“一”表示两种物质间会反应,“→”表示一种物质会一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可以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B.五种物质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有酸、碱、盐、氧化物
C.C属于大气污染物
D.E一定是CaCO3
13.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过程,合理的是
A.鉴别蔗糖和蛋白质溶液:加入饱和硫酸铵(NH4)2SO4溶液,观察现象
B.除去氯化氢中的少量水蒸气:通过装固体氢氧化钠的干燥管
C.分离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溶解、蒸发
D.制备Fe(OH)3:将FeSO4溶液和适量的Ba(OH)2溶液反应
二、填空与简答
14.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氦气、氧气、食盐、活性炭、甲烷、二氧化碳、硝酸铵,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 ;
(2)烹饪时可作调味品的是 ;
(3)可用作氮肥的是 ;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5)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的是 ;
(6)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 ;
(7)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 。
15.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饮用水要求澄清、透明、无臭、无味。自来水净化过程中,除去色素和异味通常用到的物质是 。
(2)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
(3)铵态氮肥硝酸铵与熟石灰不能混合施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16.某校同学开展了如图所示“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的实验活动:
(1)把自制的紫薯汁按图1所示分别滴加到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溶液 盐酸 蔗糖水 草木灰水 石灰水
加入紫薯汁之后的颜色 红色 紫色 绿色 绿色
①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 。
②据上表推测,紫薯汁滴入白醋中显示的颜色是 ,该汁液 (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
(2)用pH试纸测定图1中部分溶液的酸碱度:草木灰水pH>7,属于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
(3)图2是三位同学分别测定土壤酸碱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填“A”、“B”或“C”,下同),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 。
17.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 、硫酸铜 、碳酸钠: 、碳酸氢钠: 、高锰酸钾: 、氯化铵:
18.A、B、C 、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C为单质,生活中B 和D都可用来灭火;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它们之间的一部分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B和D的化学式:B ,D 。
(2)E→A的化学方程式: 。
(3)C→B的化学方程式: 。
(4)B与D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19.工业制备KClO3的流程如下:
(1)过滤操作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玻璃棒。
(2)加入的KC1和 (填物质化学式)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KC1O3。
(3)“干燥”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
(4)用Ca(OH)2悬浊液而不用石灰水的原因是 (选填序号)。
a 充分吸收C12 b 提高KC1O3产率
三、科学探究题
20.近年各大体坛赛事报道频繁出现一物质名称 “嗅盐”。某化学兴趣小组在 老师的指导下,对“嗅盐”展开了系列探究:
【查阅资料】
①嗅盐,是一种由碳酸铵和香料配制而成的药品,给人闻后有刺激作用;
②碱石灰是由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组成的混合物;
③碳酸铵(化学式:(NH4)2CO3)晶体受热易分解,产生 NH3、H2O、CO2;
④碳酸铵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NH4)2CO3+H2SO4═(NH4)2SO4+H2O+CO2↑;
⑤香料受热不分解,也不能与稀硫酸反应。
一、“嗅盐”的组成探究
(1)甲同学:取适量“嗅盐”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在试管口放一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嗅盐”中含 NH4+。 请写出氢氧 化 钠 溶 液 与 碳 酸 铵 反 应 生 成 碳 酸 钠 、 水 和 氨 气 ( NH3 )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2)乙同学:取适量“嗅盐”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 ,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说明“嗅盐”中含 CO32- 。
二、“嗅盐”中碳酸铵含量的探究
方案Ⅰ:取样品 6.0 克,用图 1 装置进行实验,利用 C 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进行计算。
(3)装置 B 的作用 ,装置 C 中干燥管的作用是 。 小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生成的气体不能被完全吸收,会导致测得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偏小, 所以否决了这个方案。
方案Ⅱ:取样品 6.0 克,用图 2 装置进行实验,利用 F 装置获得的气体体积来进行计算。
(4)装置 D 中橡胶管除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外,还有 的作用。
(5)该方案实验结束后,会有气体残留,不能完全进入量气管中, (填“需要”或“不需要”)通入 N2 将其中残留的气体排入量气管中。
(6)实验测得量气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558mL,该方案所测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 数为多少 ?(CO2 的密度约为 1.97g/L)。
(7)“嗅盐”具有悠久的历史,13 世纪,炼金术士就制造和使用“嗅盐”,用于唤醒昏迷 的人,下列关于“嗅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当运动员陷入意识迷糊状态时,医生可以用“嗅盐”把运动员唤醒,以继续比赛。
B “嗅盐”所产生的氨气是有毒的,所以大量吸入甚至会有致命危险,只能少量吸入。
C “嗅盐”仅起到刺激作用,不属于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
四、计算题
21.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溶液。现取20g该稀硫酸样品,将10%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溶液的pH的变化如图所示。
试回答。
(1)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有 (写化学式);
(2)计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A不符合题意;
B、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刚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空气,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故B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装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C符合题意;
D、测定某溶液的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夜滴到pH试纸上,与比色卡对比,先用水将pH试纸润湿,导致测量值可能不准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A
【详解】试题分析:酸性溶液的PH小于7,酸性越强PH值越小;故酸性强最的是A柠檬汁;故答案选择A
考点: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3.C
【分析】从总体上看,实际上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O2将HCl转化为Cl2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2+4HCl2H2O+2Cl2。分步反应为:2HCl+CuO=H2O+CuCl2和2CuCl2+O2=2Cl2+2CuO。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A、过程中铜元素一直为+2价,氯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改变,故A错误;
B、反应I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II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B错误;
C、该转化的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2+4HCl2H2O+2Cl2,故C正确;
D、由于氧化铜在过程是催化剂,所以质量不变,不需要不断补充,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流程图中,箭头”: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
4.C
【详解】A、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小液滴,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出现白雾,不能出现白烟,故A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属于实验现象,生成了四氧化三铁,属于实验结论,故B错误;
C、铁锈与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铁和水,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了黄色,故C正确;
D、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蓝,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出现了物质名称是描述的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
5.A
【详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硫酸铵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NH3,K2SO4与氢氧化钙不反应,则取样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为硫酸铵,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为K2SO4,正确;
B、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小木条熄灭则集满,不能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错误;
C、氢气和甲烷燃烧均会生成水,气体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现象相同,无法鉴别,错误;
D、BaCO3能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不能检验BaCO3中是否含有BaSO4,错误;
故选:A。
6.D
【详解】A、NaClO是由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属于纯净物,不含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B、NaClO不含碳元素,不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C、优氯净由分子构成,每个分子中含3个碳原子、3个氧原子、3个氮原子、2个氯原子、1个钠原子共12个原子,不符合题意;
D、C3O3N3Cl2Na中碳、氮、氧的质量比是:(12×3):(14×3):(16×3)=6:7:8,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溶于水产生的阳离子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盐;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空气、天然气、生铁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硫酸是酸,氧气是单质,水是氧化物;氢氧化钠是碱;硝酸钾、碳酸钙是盐。故选:C。
8.A
【详解】A、 硫酸和氢氧化钠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酸中阳离子是氢离子,碱中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酸和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氢元素,A正确;
B、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剂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也减小,B错误;
C、加热石油可炼制出汽油、煤油等多种物质,是利用了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分解反应,C错误;
D、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有元素化学价变化,但不是置换反应,D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二氧化碳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品的失火,能够防止腐蚀图书,此选项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采用大量水进行冲洗,使皮肤上的溶液浓度大大降低,减弱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残余在皮肤上的少量溶液可使用酸性较弱的硼酸进行中和,此选项正确;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低,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应该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人体呼出的气体,此选项错误;
D、洗头发时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能够避免头发受损,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碱石灰可以吸收的气体有:酸性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水等
【详解】A、碱石灰可以吸收水分,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收集到纯净的甲烷气体,故A正确;
B、碱石灰可以吸收水分,所以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甲烷和一氧化碳,故B错;
C、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故C错;
D、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氧气和一氧化碳,故D错。
故选A
11.B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不具有挥发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B选项符合题意;
C、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能使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食盐水没有挥发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变蓝色;浓盐酸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形成盐酸。
12.A
【分析】A~E是初中常见的物质,A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物质,A是盐酸,D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D是碳酸钠,C与D可以相互转化,则C为二氧化碳,A能转化为B,C能转化为B,D能转化为B,则B为水,D能转化为E,E能转化为C,则E为碳酸钙或者碳酸氢钠,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详解】A、B是水,B可以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故A正确;
B、A是盐酸(属于酸),B是水(属于氧化物),C是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D是碳酸钠(属于盐),E为碳酸钙或者碳酸氢钠(属于盐),故五种物质涉及到的物质种类有酸、、盐、氧化物,没有涉及碱,故B错误;
C、C是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C错误;
D、E是碳酸钙或者碳酸氢钠,D→E→C可以是碳酸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故D错误;
故选A。
13.A
【详解】A、蛋白质溶液遇饱和硫酸铵溶液会出现盐析现象,蔗糖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过程合理。
B、固体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但能与氯化氢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过程不合理。
C、锰酸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应使用溶解、过滤、蒸发、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过程不合理。
D、将FeSO4溶液和适量的Ba(OH)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亚铁沉淀,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过程不合理。
故选A。
14. 氧气/O2 食盐 硝酸铵/NH4NO3 甲烷/CH4 活性炭 氦气/He 二氧化碳/CO2
【详解】(1)可供给人类呼吸的气体是氧气;故填:氧气;
(2)烹饪时可作调味品的是食盐,食盐有咸味;故填:食盐;
(3)硝酸铵含氮元素,可用作氮肥;故填:硝酸铵;
(4)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甲烷;
(5)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故可用作冰箱除味剂的是活性炭;故填:活性炭;
(6)可充入霓虹灯内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气体是氦气;故填:氦气;
(7)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二氧化碳。故填:二氧化碳。
15.(1)活性炭
(2)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
【详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物质。故填活性炭;
(2)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同结构的两种物质,二者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其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填原子排列方式;
(3)硝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时生成硝酸钙、氨气和水,方程式为,氨气逸出后导致化肥氮元素损失,肥效降低。故填。
16.(1) 滴瓶 红色 能
(2)碱性
(3) B C
【详解】(1)①根据仪器特征和用途,图1中存放紫薯汁的仪器名称是滴瓶;
②紫薯汁遇盐酸显红色,所以推测紫薯汁滴入白醋中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据表可知,紫薯汁在酸性、中性,碱性溶液中显示颜色不同,所以紫薯汁液能做酸碱指示剂;
(2)草木灰水pH>7,属于碱性溶液;
(3)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在洁净干燥的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张pH试纸,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到试纸上,立即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pH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正确的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B;
C中把pH试纸放在潮湿的点滴板上润湿,会使溶液被稀释导致数值不准确,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A直接放入待测液中会使溶液被污染,不会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故可能导致被测溶液的pH数值发生改变的错误操作是C。
17.
【详解】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氯化铵:.
18.(1) H2O CO2
(2)
(3)
(4)化合
【分析】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的生产,E是碳酸钠,C为单质且能和B互相转化,生活中B和D都可用来灭火,B是水,D是二氧化碳,D和A可以相互转化,A是碳酸钙,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钙。
【详解】(1)由分析可知,B和D的化学式:B 是H2O,D是CO2。
(2)E→A的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B反应为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B与D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反应符合多变一,则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
19. 漏斗 Ca(C1O3)2 温度过高KC1O3会分解 ab
【详解】(1)过滤操作需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故填:漏斗
(2)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生成KC1O3,参加反应的物质一定含有氯酸根,故参加复分解反应的物质是氯化钾和氯酸钙;
故填:Ca(C1O3)2
(3)“干燥”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温度过高KC1O3会分解;
故填:温度过高KC1O3会分解
(4)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极小,所以使用澄清石灰水不如石灰乳有更多的氢氧化钙进入反应,反应中用石灰浆而不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石灰浆中氢氧化钙多,有利于生成更多的生成物,另外氯气有毒,也可用石灰浆充分吸收氯气。
故填:ab
20. 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防止液体倒吸入B中 防止收集气体偏大 不需要 40% BC
【分析】碳酸铵和氢氧化钠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氨气,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色;碳酸铵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1)取适量嗅盐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在试管口放一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观察到了预期的实验现象,即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2CO3+2NaOHNa2CO3+2H2O+2NH3↑。
(2)取适量嗅盐于试管中,再加入稀硫酸,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证明含有 CO3 2-;
(3)装置 B 的作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装置 C 中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倒吸入B中;
(4)装置 D 中橡胶管除平衡压强,便于液体顺利滴下外,还有防止收集气体偏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有多少体积的液体进入锥形瓶,就有多少体积的气体进入分液漏斗中;
(5)不需要通入N2将其 中残留的气体排入量气管中,理由:反应生成多少体积的气体,就有多少体积的气体进入量气管中;
(6)设样品中碳酸铵质量为x,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97g/L×0.558L=1.1g;
x=2.4g,
该方案所测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为:×100%=40%。
(7)A、当运动员陷入意识迷糊状态时,医生可以用“嗅盐”的刺激作用把运动员唤醒,但不能继续比赛,故错误;
B、“嗅盐”所产生的氨气是有毒的,所以大量吸入甚至会有致命危险,只能少量吸入,故正确;
C、“嗅盐”仅起到刺激作用,不属于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故正确。
21.(1)H2SO4、Na2SO4
(2)由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6g,16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g×10%=1.6g,设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为x,则
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7.9%。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9%。
【详解】(1)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呈中性,a点pH小于7,说明溶液呈酸性,故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有H2SO4、Na2SO4;
(2)详见答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