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地理-第03节-地球板块和地形图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地理-第03节-地球板块和地形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25 16:12:5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地理-第03节-地球板块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解答】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大洋分割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与大陆漂移假说是无关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确;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为:B.
3.(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3·拱墅模拟)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  )
A.宇宙的膨胀 B.地球的演化 C.板块的漂移 D.海底的扩张
【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 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宇宙的膨胀;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远去的速度越快,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故答案为:A.
5.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7.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烈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答案为:C。
8.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所以A错。
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错。
C.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欧板块,故杭州位于亚欧板块,故C对。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
故答案为:C.
9.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成六大板块,①正确;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②正确;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也可能会向不同的方向移动,③错误;
④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④错误;
故答案为:A.
10.右图是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km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A. 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A正确;
B. 地球是个球体 ,该现象无法说明,B错误;
C. 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该现象无法说明,C错误;
D. 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该现象无法说明,D错误;
故答案为:A.
11.下列关于“大陆漂移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B.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原始大陆和周围的原始大洋
C.“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基本稳定,以后不会发生变化
D.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合在一起
【答案】C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解答】A.“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A正确;
B.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原始大陆和周围的原始大洋 ,B正确;
C.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仍然会发生变化,C错误;
D.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合在一起 ,D正确;
故答案为:C.
1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说”的依据之一是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B.“海底扩张说”认为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A.建立“海底扩张说”的依据之一是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A正确;
B.“海底扩张说”认为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B正确;
C.“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C正确;
D.依据“海底扩张说”并不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13.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
【解答】A.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A正确;
B. 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无关;
C. 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
D. 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
故答案为:B.
14.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答案】D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内,地势较为低平的广阔区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区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岖,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态,不过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间,起伏相对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对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态 ;
【解答】A.该地形形成河流,说明是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所以a处海拔低于b处,A错误;
B. 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是无法判断的,B错误;
C. 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谷,C错误;
D. 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5.根据下面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D   。
(2)图中①处是   和   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此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该处发现过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处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填“陆地”或“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4)地震和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引发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板块的   。
(5)“珍惜生命,懂得自救”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生存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掌握一定的安全逃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
A.若出现拥挤而发生踩踏时,尽量在地面上匍匐前行
B.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C.若出现地震,条件允许时应马上跑到空旷的地方
D.出现泥石流时,向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
【答案】(1)太平洋板块
(2)火山;地震
(3)喜马拉雅山脉;亚欧;印度洋;海洋;地壳变动
(4)碰撞和张裂
(5)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A是亚欧板块,B是非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E是美洲板块,F是南极洲板块;
【解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D是太平洋板块;
(2)①是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该处发现过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处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变动。
(4)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因素;
(5)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BCD都是合理的操作
故答案为:(1)太平洋板块(2)火山、地震(3)喜马拉雅山脉、亚欧、印度洋、海洋、地壳变动(4)碰撞和张裂(5)A
16.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①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确立的“大陆漂移说”;②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大洋两岸   (填序号)相似。
①气候类型
②古老地层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
(2)“海底扩张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   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
【答案】(1)①
(2)支持;动力来源
(3)碰撞和张裂;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魏格纳在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但他的假说没有解决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问题,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新的证据。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大洋两岸①相似。
(2)“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动力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错误的,其原因是 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
故答案为:(1)①(2)支持;动力来源;(3) 碰撞和张裂 ;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17.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①是两座山顶中间平坦的部分是鞍部;③是等高线的重合处为峭壁;
(2) 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C,原因是C处等高线密集,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
(3)CD都是山谷,形成的水都会从上向下流到E处,E是山脊,地势平缓,所以在E处修建最合适;
故答案为:(1)鞍部;峭壁(2)C;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1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顶A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3)该地的地形属于   (地形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等。
【答案】(1)570;F
(2)C;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山地;泥石流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A是670m,D是100m,所以相对高度是570m;、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F地。因为F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属于山谷;
(2)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C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该地形属于山地,因为海拔超过500m,中间高,周围低, 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泥石流n等。
故答案为:(1)570;F(2)C; 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山地;泥石流
19.根据下面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上的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3)图中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山顶甲的海拔范围是   。
(4)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则山顶乙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5)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6)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   ;D   ;E   。
(7)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   米。
【答案】(1)5000;50
(2)西南
(3)海拔;400~500米
(4)295
(5)B
(6)鞍部;山谷;峭壁
(7)200~400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图中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5000厘米,所以改为数字比例尺为1:5000;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
(2)该图是指向标定向法,所以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
(3)图中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海拔;山顶甲的海拔范围是 400~500米 。
(4)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则山顶乙与B地的相对高度=495m-200m=295米。
(5)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B处爬山要容易些。因为B处的等高线稀疏,属于缓坡;
(6)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鞍部,两座山中间平坦的地方;D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是山谷;E是等高线的重合处,属于峭壁。
(7) 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200-400米
故答案为:(1)5000;50(2)西南(3)海拔;400-500m(4)295(5)B(6)鞍部;山谷;峭壁(7) 200~400
三、解答题
20.(2023七上·兰溪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
(2)A山顶与B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3)若A山顶和B山顶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约为   米。
(4)图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字母   所处的位置。
【答案】(1)峭壁或陡崖
(2)68
(3)4000
(4)F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2)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位于两山顶之间的部位,行为形似马鞍,所以叫鞍部。
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等高线密集的是陡坡,等高线舒缓的是缓坡。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易形成河流。
(3)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解答】
(1)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代表陡崖或峭壁。
(2)A地海拔578米,B地海拔51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578米-510米=68米。
(3)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2千米,所以图上2厘米,实际距离4000米。
(4)F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所以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
21.如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   (多选)。
(2)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板块即为软流层部分
B.板块交界即为海陆交界
C.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
D.大陆的垂直升降造成板块的移动
(3)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____。
A.大陆漂移 B.地球的自转 C.潮汐效应 D.热地幔上涌
【答案】(1)甲、乙
(2)C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1)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甲和乙;
(2)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所以就是地壳及其部分地幔;
(3) 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热地幔上涌;
故答案为:(1)甲、乙(2)C(3)D
2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   。
(2)A山位于E山的   方向。
(3)该图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
(4)图中杨庄到柳庄的公路路线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5)关于此图,叙述正确的是____。
A.E山比A山高 B.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C.D是山谷 D.图中没有标注河流
【答案】(1)山谷
(2)西
(3)自北向南
(4)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
(2)此图是指向标定向法,A山位于E山的西方向;
(3)该图河段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
(4)图中杨庄到柳庄的公路路线设计不合理,理由是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关于此图,叙述正确的是A.A山比E山高,A错误;
B.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B错误;
C. D是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错误;
D. 图中有标注河流,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地区容易形成河流,D错误;
故答案为:(1)山谷(2)西(3) 自北向南(4)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B
23.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中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多项选择题)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解答】(1)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可以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现象 ,也可以用来解释地壳变动现象,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BC不能有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科学的探究永无止境;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2)BC(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四、综合说理题
24.帐篷露营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险等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正确选择关系到入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
请根据上述原则和图3-5中等高线图提供的信息,分析图中的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最合适作为露营地的是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答案】最合适的是②,因为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合作为露营地.①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③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有坠崖危险;④地位于山顶附近,地势较陡,气温较低。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最合适的是②,因为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合作为露营地。①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③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有坠崖危险;④地位于山顶附近,地势较陡,气温较低。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地理-第03节-地球板块和地形图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相似,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2.发生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山区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让很多国人开始关注远在新疆、西藏边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线可以表示该河谷的是(  )
A. B.
C. D.
3.(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4.(2023·拱墅模拟)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  )
A.宇宙的膨胀 B.地球的演化 C.板块的漂移 D.海底的扩张
5.小明同学从图中发现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图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过1000 m
B.图中①②两点的实地距离为1000 m
C.③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从山脚爬到山顶,沿BC线路较AC线路省力
6.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7.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8.如图是六大板块示意图,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可知(  )
A.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岭和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B.火山与地震带都分布在各大板块的中央
C.杭州位于亚欧板块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9.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右图是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km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B.地球是个球体
C.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11.下列关于“大陆漂移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
B.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原始大陆和周围的原始大洋
C.“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基本稳定,以后不会发生变化
D.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合在一起
12.下列关于“海底扩张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建立“海底扩张说”的依据之一是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B.“海底扩张说”认为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
C.“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
D.依据“海底扩张说”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
13.下列各项中,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无关的是(  )
A.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B.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C.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D.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14.读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海拔高于b处 B.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
C.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二、填空题
15.根据下面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D   。
(2)图中①处是   和   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此山脉是由   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该处发现过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处在地质时期曾经是   (填“陆地”或“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   
(4)地震和火山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引发地壳运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板块的   。
(5)“珍惜生命,懂得自救”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生存学习内容之一,因此掌握一定的安全逃生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下列采取的应急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
A.若出现拥挤而发生踩踏时,尽量在地面上匍匐前行
B.火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C.若出现地震,条件允许时应马上跑到空旷的地方
D.出现泥石流时,向与泥石流垂直方向的两边山坡高处跑
16.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
①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确立的“大陆漂移说”;②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③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大洋两岸   (填序号)相似。
①气候类型
②古老地层分布
③生物分布
④古生物化石
(2)“海底扩张说"   (填“支持”或“不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   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   (填“正确”或“错误”),其原因是   。
17.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③   。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   ,原因是   。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建在   (填“C”“D”或“E”)处最合适。
18.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顶A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3)该地的地形属于   (地形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等。
19.根据下面的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上的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   米。
(2)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
(3)图中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   ;山顶甲的海拔范围是   。
(4)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则山顶乙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
(5)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处爬山要容易些。
(6)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   ;D   ;E   。
(7)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   米。
三、解答题
20.(2023七上·兰溪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地形名称是   。
(2)A山顶与B山顶的相对高度是   米。
(3)若A山顶和B山顶的图上距离约为2厘米,则其实际距离约为   米。
(4)图中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字母   所处的位置。
21.如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   (多选)。
(2)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板块即为软流层部分
B.板块交界即为海陆交界
C.板块即为地壳及部分地幔
D.大陆的垂直升降造成板块的移动
(3)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____。
A.大陆漂移 B.地球的自转 C.潮汐效应 D.热地幔上涌
22.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   。
(2)A山位于E山的   方向。
(3)该图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
(4)图中杨庄到柳庄的公路路线设计不合理,理由是   。
(5)关于此图,叙述正确的是____。
A.E山比A山高 B.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C.D是山谷 D.图中没有标注河流
23. 20世纪初,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之后通过努力寻找证据于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中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____。(多项选择题)
A.火山和地震 B.宇宙的起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3)有人认为”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综合说理题
24.帐篷露营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险等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正确选择关系到入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
请根据上述原则和图3-5中等高线图提供的信息,分析图中的①②③④四个地点最合适作为露营地的是哪一个,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
【解答】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坚持不懈的研究下去,之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大洋分割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与大陆漂移假说是无关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确;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地球的演化
【解析】【分析】 大爆炸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然后突然发生大爆炸,使物质密度和整体温度发生极大的变化,宇宙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最初那次无与伦比的爆发就被称为大爆炸,这一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则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
【解答】 在一只气球表面画上一些小圆点,用打气筒持续向气球充气,观察到小圆点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该过程可用于模拟宇宙的膨胀;所有的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远去的速度越快,星系和星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故答案为:A.
5.【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最高处可能超过1000米;故A错误;
B、图中①②两点的距离不足1cm,根据比例尺计算可知,两地的实际距离不足1000米;故B错误;
C、③是山谷,可能发育成为河流;故C正确;
D、由图可知,BC的等高线更加密集,所以BC线路较陡,所以爬山路线BC比AC费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7.【答案】C
【知识点】火山;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 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烈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珠穆朗玛峰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几十年来解释地球大地构造运动和海陆分布规律,以及解释地球宏观地形形成原因一种较为流行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建立在海底扩张学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之上。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位于软流层以上部分的地球“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分割成若干部分,其中主要的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板块的碰撞形成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A.地球的岩石圈被海沟、海岭和巨大的山脉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所以A错。
B.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故B错。
C.中国属于亚洲,位于亚欧板块,故杭州位于亚欧板块,故C对。
D.青藏高原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的,故D错。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成六大板块,①正确;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②正确;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也可能会向不同的方向移动,③错误;
④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④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A. 大洋中脊是新海底诞生的地方 ,A正确;
B. 地球是个球体 ,该现象无法说明,B错误;
C. 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该现象无法说明,C错误;
D. 海水对地形有侵蚀作用 。该现象无法说明,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解答】A.“大陆漂移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A正确;
B.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原始大陆和周围的原始大洋 ,B正确;
C.大陆漂移说”认为,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仍然会发生变化,C错误;
D. 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可嵌合在一起 ,D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A.建立“海底扩张说”的依据之一是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A正确;
B.“海底扩张说”认为上升的地幔物质在洋中脊处冷凝形成新地壳层,并不断向两侧推移,B正确;
C.“海底扩张说”解决了大陆漂移学说中动力来源的问题,C正确;
D.依据“海底扩张说”并不可以预测全球所有大洋的面积都将不断扩大,D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分析】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学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两个大陆海岸的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在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也称泛大陆),它的周围是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状况。
【解答】A. 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非常吻合,几乎可以拼合起来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A正确;
B. 大洋分隔的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无关;
C. 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
D. 被大洋分隔的两岸大陆上,古生物化石许多是同类,岩层也是连续的 ,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有关;
故答案为:B.
14.【答案】D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内,地势较为低平的广阔区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相对平坦的广阔区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岖,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态,不过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间,起伏相对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对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态 ;
【解答】A.该地形形成河流,说明是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所以a处海拔低于b处,A错误;
B. a、b两处相对高度为400米是无法判断的,B错误;
C. 河流处的地形是山谷,C错误;
D. 河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1)太平洋板块
(2)火山;地震
(3)喜马拉雅山脉;亚欧;印度洋;海洋;地壳变动
(4)碰撞和张裂
(5)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A是亚欧板块,B是非洲板块,C是印度洋板块,D是太平洋板块,E是美洲板块,F是南极洲板块;
【解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D是太平洋板块;
(2)①是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3)②处有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此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中国科学工作者在该处发现过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处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变动。
(4)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地壳变动的主要因素;
(5)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BCD都是合理的操作
故答案为:(1)太平洋板块(2)火山、地震(3)喜马拉雅山脉、亚欧、印度洋、海洋、地壳变动(4)碰撞和张裂(5)A
16.【答案】(1)①
(2)支持;动力来源
(3)碰撞和张裂;错误;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 魏格纳在1915年正式确立“大陆漂移说”,但他的假说没有解决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问题,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1960-1962年,赫斯和迪茨基于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新的证据。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地壳运动学说,他提出了地球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为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和海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解答】(1)下列不能作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是大洋两岸①相似。
(2)“海底扩张说"支持“大陆漂移说”,它能解决“大陆漂移说”中的动力问题。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人说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的完美理论,这种说法错误的,其原因是 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
故答案为:(1)①(2)支持;动力来源;(3) 碰撞和张裂 ;错误; 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17.【答案】(1)鞍部;峭壁
(2)C;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①是两座山顶中间平坦的部分是鞍部;③是等高线的重合处为峭壁;
(2) 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C,原因是C处等高线密集,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
(3)CD都是山谷,形成的水都会从上向下流到E处,E是山脊,地势平缓,所以在E处修建最合适;
故答案为:(1)鞍部;峭壁(2)C;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E
18.【答案】(1)570;F
(2)C;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山地;泥石流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A是670m,D是100m,所以相对高度是570m;、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F地。因为F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属于山谷;
(2)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C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该地形属于山地,因为海拔超过500m,中间高,周围低, 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泥石流n等。
故答案为:(1)570;F(2)C; 等高线稀疏,坡度和缓,距离也会拉长 (3)山地;泥石流
19.【答案】(1)5000;50
(2)西南
(3)海拔;400~500米
(4)295
(5)B
(6)鞍部;山谷;峭壁
(7)200~400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解答】(1)图中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5000厘米,所以改为数字比例尺为1:5000; 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米。
(2)该图是指向标定向法,所以甲山在乙山的西南方向。
(3)图中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海拔;山顶甲的海拔范围是 400~500米 。
(4)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则山顶乙与B地的相对高度=495m-200m=295米。
(5)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B处爬山要容易些。因为B处的等高线稀疏,属于缓坡;
(6)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鞍部,两座山中间平坦的地方;D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是山谷;E是等高线的重合处,属于峭壁。
(7) 估算E的相对高度(深度)是200-400米
故答案为:(1)5000;50(2)西南(3)海拔;400-500m(4)295(5)B(6)鞍部;山谷;峭壁(7) 200~400
20.【答案】(1)峭壁或陡崖
(2)68
(3)4000
(4)F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2)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位于两山顶之间的部位,行为形似马鞍,所以叫鞍部。
峭壁: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等高线密集的是陡坡,等高线舒缓的是缓坡。
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易形成河流。
(3)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解答】
(1)等高线重叠的地方代表陡崖或峭壁。
(2)A地海拔578米,B地海拔510米,两地相对高度为578米-510米=68米。
(3)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距离2千米,所以图上2厘米,实际距离4000米。
(4)F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是山谷,所以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
21.【答案】(1)甲、乙
(2)C
(3)D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的学说。它认为地幔物质在这种裂缝带下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新上涌侵入的地幔物质把原已形成的洋壳向裂谷两侧推移扩张,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由于洋壳不断向外推移,及至海沟岛弧一线,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插于地幔,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从而使洋底地壳在2~3亿年间更新一次。
【解答】(1)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洋地壳,岩层年龄较轻的是甲和乙;
(2) 下列有关板块的叙述,正确的是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所以就是地壳及其部分地幔;
(3) 依据海底扩张学说,造成海洋地壳扩张的动力为热地幔上涌;
故答案为:(1)甲、乙(2)C(3)D
22.【答案】(1)山谷
(2)西
(3)自北向南
(4)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B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 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
【解答】(1) 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的名称:C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
(2)此图是指向标定向法,A山位于E山的西方向;
(3)该图河段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
(4)图中杨庄到柳庄的公路路线设计不合理,理由是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关于此图,叙述正确的是A.A山比E山高,A错误;
B.攀登E山,走D线比走C线省力 ,B错误;
C. D是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C错误;
D. 图中有标注河流,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地区容易形成河流,D错误;
故答案为:(1)山谷(2)西(3) 自北向南(4)经过陡崖,无法施工 (5)B
23.【答案】(1)碰撞和张裂
(2)B;C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分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板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板块。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及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是指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六大板块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解答】(1)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可以用来解释火山地震现象 ,也可以用来解释地壳变动现象,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BC不能有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科学的探究永无止境;
故答案为:(1)碰撞和张裂(2)BC(3)不对,”板块构造学说”还需要检验完善和修正。
24.【答案】最合适的是②,因为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合作为露营地.①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③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有坠崖危险;④地位于山顶附近,地势较陡,气温较低。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最合适的是②,因为②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适合作为露营地。①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③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有坠崖危险;④地位于山顶附近,地势较陡,气温较低。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