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备考落地 促素养生花——初二地理备考策略研究(共11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让备考落地 促素养生花——初二地理备考策略研究(共11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6 16: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1张PPT)
——2024年中考复习策略研究
让备考落地 促素养生花
2019.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19.11《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
注重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考试命题要注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考试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导向作用。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高中课程标准,在秋季开始执行。《高中2017版课标》《初中2011版课标》
最容易的成功是站在风口上顺势而为
领会“国家教育政策”
细究“课程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是个啥? (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首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理念由“认识”转向“实践”。
其次,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在为愈来愈多的地理教师所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在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
育人导向
正确的价值观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做正确的事(做好人)
必备品格:愿意且习惯把事做正确(做好事)
关键能力:能做事,做成事(做事)
(有理想)
(有担当)
(有本领)
教学指向“核心素养”
区域
认知
人地
观念
综合
思维
地理实
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要素构成
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三维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性质
区域认知 人文底蕴 知识与技能 区域性
地理实践力 实践创新、科学精神 实践性
综合思维 学会学习 过程方法 综合性
人地协调观 责任担当 健康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性 生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三维目标、课程性质关系
死记硬背(浅) 理解应用(深)
为何强调真实情境?——立德树人,学为所用
将知识学习与真实生活连接起来,打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便于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有用的知识)。
将真实情境贯穿知识学习的全过程:知识条件化、情境化、生活化,便于学生深度理解(弄懂弄通)。
没有真实情境的介入,就会导致高分低能、有分无德、唯分是图的结果。
01
基于课程标准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目录
02
地理中考备课策略
03
04
复习课课例展示
二轮复习专题展示
01基于课程标准地理中考试题分析
01
试题情境
维度
02
必备知识
03
能力素养
04
学科素养
【试题情境】本主题以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为背景,创设了生活实践情境,重点考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和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察指向。
【答案】1.B 2.D
【必备知识】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方向皆自西向东; 自转是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公转的中心是 太阳。
(2)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不同,昼夜变化情况不同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日 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答案】1.B 2.D
【答案】1.B 2.D
题号 获取和解读相关信息 科学探究与推理判断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皆是自西向东,自转是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公转的中心是太阳。运动方向和中心 科学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皆是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要和地球运动方向一致。
2 由图示信息可知,灯泡(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仪(地球)的南半球,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两分两至的昼夜情况 推理判断:图示地球仪上,灯泡(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仪(地球)的南半球,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夜现象,由此可推出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 日。
【答案】1.B 2.D
【学科素养】(1)综合思维。第 1 题主要运用综合思维对比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第 2 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时间尺度综合比较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不同,昼夜变化情况不同。
(2)地理实践力。本题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在真实的环境中演示和认识地球运动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试题情境】本题组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为时间背景,创设了传统文化下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情境,重点考察查中国各地理分区中雨带的移动和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展示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指向。
【答案】12.C 13.B
【必备知识】
(1)雨带的移动规律:3-5 月 华南地区 6 月 长江中下游地区 7-8 月
华北平原 、东北地区
(2)粮食作物的种植分布:北麦南稻
【答案】12.C 13.B
【答案】12.C 13.B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科学研究与推理判断
12 由文字材料“5月21日”可知小满节气的具体时间。 推理判断:“江河渐满”说明该地区河流水位已经上涨,雨带正影响此地。正常年份,3-5月雨带应位于华南地区,6月才会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判断,应该是华南地区。
13 根据文字材料“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得知该地区的粮食作物是小麦,本地区正呈现出落英缤纷的景象。 科学研究:我国小麦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5月份,南方地区的花已开败,三江平原地区的花尚未完全开放,只有华北地区才会出现落英缤纷的景象。由此判断,应为华北平原。
【答案】12.C 13.B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第 12 题从时间和区域差异的角度考查区域认知,需要知道我国各地理分区降水的时间差异和雨带的移动规律。第 13 题从粮食作物的分布及各地植物开花的时间差异等方面考查区域认知,需要知道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大体的种植分布规律及各地植物开花的时间规律。
(2)人地协调观:本题组从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出发,尊重大自然中雨带的移动规律和粮食作物种植差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答案】14.D 15.C
【试题情境】本题组以布依族生产生活习惯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为背景,创设了当代中国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情境,重点考查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条件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建议,体现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等科学素养,展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考查指向。
【答案】14.D 15.C
【必备知识】
(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形 ② 气候 ③ 水源 ④ 劳动力 ⑤ 科技
(2)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要求农业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14.D 15.C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科学研究与推理判断
14 由文字材料“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和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区种植茶叶的气候、地形、水源、劳动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科学研究:茶叶的生长对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气候暖湿,排水条件好的环境。
15 由文字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是当代发展的前提。建议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科学研究:化肥农药的使用和整平茶园等建议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的。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相悖的。
【答案】14.D 15.C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第 14 题从地理分区出发考查区域差异,从而得出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2) 人地协调观:第 15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提示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3)综合思维:第 15 题需要用辩证的态度去分析生产生活的相关建议,从而选择出最优项。
【试题情境】本组题以新能源汽车发展为背景,创设了生活实践情境,重点考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等知识和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考查指向。
【答案】16.A 17.D
【必备知识】
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工业基础状况、科学技术发展 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靠近港澳有利于吸引外资、劳动 力丰富廉价、交通便利。
【答案】16.A 17.D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科学探究与推理判断
16 由图“各地新能源汽车用户占全国比重”可知,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高,而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低 推理判断:资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新能源汽车占比重最小;地形平坦的东北、华北、华东地区,新能源汽车用户占全国比重差别大,因此资源分布和地形地势并不是影响各地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的主要因素;华东、华南、华中等地区经济发达,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高,所以影响各地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17 对比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优势条件。 科学探究: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答案】16.A 17.D
【答案】16.A 17.D
学科素养:(1)区域认知。第 16 题从区域差异角度考查区域认知,需要区分七大地区地形地势、资源分布、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差异。第 17 题从区域差异角度考查区域认知,需要明确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
(2)综合思维。第 16 题主要是运用辩证比较思维综合分析影响各地新能源汽车用户比重的主要因素。第17 题主要根据所学知识,从比较工业发展条件方面,总结东北地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
【试题情境】
该题以中国与巴西在农业、传统产业与新能源领域合作为载体,创设产业实践情境,设置了自然条件下物种丰富的原因、工业分布的原因和农业产业合作条件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重点考察巴西自然地理环境下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原因、工业产业分布的原因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实现等相关知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体现了中考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
【必备知识】
(1)气候类型的判读和人类活动对动植物资源的影响。 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条件有利于动植物资源 的生长和繁殖;人口少、人类活动影响小的地区有利于动植物资源和物种的保存。
(2)工业区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形、资源、人口、交通和工业基础。
(3)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市场需求量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我国热带范围狭小,对热带农产品市场需求大; 巴西热带范围广阔,农业生产机械化落后,两国农业生产互补性强。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1) 由图示信息可知,亚马孙河流域位于赤道附近,该区域城市稀少。 由图示信息可推断,位于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热量、水分充足;亚马孙河冲击形成的亚马孙河平原为世界第一大平原,地形平坦;该地原始森林广布,为世界第一大热带雨林区,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亚马孙河流域终年高温多雨,为动植物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森林茂密,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大量珍稀物种得以保存。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2) 由图示信息可知,巴西城市、 矿产资源和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历史上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西方殖民者通过海路首先到达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开发,使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良好;城市分布广泛可推断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沿海地形平坦城市分布密集,港口众多,海陆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工业生产。 欧洲殖民者首先到达巴西东南沿海地区区,开发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较好;东南沿海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港口优良,对外联系方便;地形平坦;矿产资源丰富。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3) 由文字材料可知,巴西耕地面积广阔,热带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中国的先进农用机械深受巴西欢迎。 由已学必备知识可知,我国热带面积小,热带农产品产量小,但中国人口多,对热带农产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巴西热带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大,可满足我国对热带农产品的需求;由文字材料中国的先进农用机械深受巴西欢迎,可推断巴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对我国先进农用机械需求量大。因此,两国在农业产业方面存在互补性和巨大合作价值。 我国热带面积小,热带农产品产量小,可以从巴西大量进口咖啡、可可等热带农产品: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可可以从巴西大量进口大豆、玉米,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巴西对先进的农用机械需求量大,我国可以向巴西出口先进的农用机械。
学科素养:
(1)区域认知。第(1)题主要从亚马孙河流域的地理位置角度考察区域认知。
第(2)题从沿海的地理位置优势角度考察区域认知。
(2)综合思维。第(1)题主要从亚马孙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来判读所处气候类型,通过气候类型推断气候特点,最终判断出适合动植物资源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第(2)题从沿海的地理位置及图示信息,可推 断人口→劳动力、港口→交通、矿产资源→工业原料等角度的综合分析。
(3)人地协调观。第(1)题主要通过人类活动对动植物资源分布的影响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第(2)题通过沿海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体现劳动力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第(3)题通过人口众多带来的需求量和市场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方面体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试题情境】
该题以黄河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置了黄河流域早期农业发展条件、黄河下游多次改道的成因、黄河 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策。三个设问层层递进,重点考察黄河流域农业发展条件,水患成因和发展对策。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体现了中考试题的基础性、 综合性和应用性。
【必备知识】
(1)黄河流域农业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从气候、地形、水 源、土壤四方面进行评价,人文条件从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评价。
(2)黄河下游气候、水文、地形状况,地上河的成因。
黄河下游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降水集中。气候特征影响了下游水文特征,水 量变化大。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剧增,黄河下流流经华北平原,此处地形平坦,导致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 积,致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地上河 ”,易决口。
(3)黄河的治理措施。
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治理土地荒漠化;
中游:治理水土流失;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疏浚河道,清淤减淤。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1) 据图(13)黄河流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中下游流经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 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下游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阔,自然环境优越。黄河流域早期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地/气/水/土/劳动力/交通等 关键信息: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湿暖湿润,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2) 据图(14)黄河改道的河段主要是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和温带季风气候区。 下游为地上河,含沙量大,水位变化大。 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气候/含沙量/地形 关键信息:下游为温带季风气候,水位变化大;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剧增,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导致下游为地上河易决口。
题号 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 推理判断 语言表达
(3) 根据文字材料“从大禹治水开始,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黄河的安澜,治水患、兴水利、护生态、谋发展。”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经济发展要走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黄河忧患有:上游气候干旱,生态破坏严重,土地荒漠化现象突出;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下游为地上河,易决口。 关键信息:合理分配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水源地;中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下游加固堤坝;黄河三角洲地区加强湿地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
学科思维:(1)区域认知。第(1)题考察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条件,需要学生对黄河流域气候、地形、 水源、土壤、劳动力条件有一定的认识。第(2)题黄河水患的成因需要形成中游水土流失对下游地上河 的区域联系。第(3)题需要在认识黄河上、中、下游流域忧患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策。
(2)综合思维。第(1)题需综合考虑黄河流域的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劳动力等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综合作答。第(2)题需要综合考虑黄河下游流经的气候区、水文条件、地形状况作答。
(3)人地协调观第(3)题通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策,明确了经济发展需要生态优先,要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考
1
5
4
3
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研学课程,地理教室等,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从而增强其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夯实基础,没有知识储备无法整装待发。基础知识掌握既要注重广度还要重视深度。重点的地理问题要做到理解透彻。
引导学生重视图文材料中信息的提取,并学会加工信息利用信息。
在日常中训练地理语言的规范性。
注重方法引导,规律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大框架寻找答题角度。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
我的思考
02地理中考备课策略
01
02
一、中考复习计划
二、中考备考策略
一、中考复习计划
一轮复习:立足课本,夯实基础,讲练结合。(用时8周)
一轮复习:
重视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复习,注重地理知识系统化,地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以教材为依据,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讲练结合,重在习题的精选,精讲精练,注重结合历年中考题型和方向合理选择训练题,要注意训练题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并注意在习题中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针对学生在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查缺补漏,使复习真正做到切实有效。
一、复习计划
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和错题复习(用时4周)
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线,突出重点,把握难点。
侧重解题思路的优化,培养学生寻找"突破口"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懂其原理,得其方法,通其变化。
二、复习计划
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和错题复习(用时2周)
三轮复习:以查漏补缺为抓手,指导学生针对核心考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总结和反思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不断增加对中考重点考察题型的熟练程度。
1.研究潍坊中考题
首先对05年到2022年的潍坊中考题考点进行了分类整理。
其次对05年到2022年的潍坊区县模拟题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用于一轮复习。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会商,深入研究新课标各类考题
(一)加强会商,深入研究新课标和各类考题
2.研究潍坊历年模拟题,对潍坊各县市区近五年的一模二模试题进行了分类整理。
3.研究其他地市(青岛、威海、烟台、北京)的中考题及高考题。
二、具体措施
研究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研究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研究外省、外市试题→找新意、找动态
二、具体措施
(二)狠抓课堂提效率,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
1.重落实:每节课都要有背诵、有检查。
2.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打造以学生为主的地理课堂,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建构逻辑思维体系,找到新的生长点。
3.重方法: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学科能力。
易 错 点 整 理
土 其海峡 安 斯山脉 喜 拉雅山脉
珠穆朗 峰 亚马 平原 乞 马扎罗山
基山脉 多 河 斯 的 维亚山
沧江 柑 ju。 甸
老 wo Tai 国 埔 zhai
泰 陵 户内海 九 岛
大 ban 拉迪沃斯托克
库 巴斯 尔曼斯克 马 sai
saina 河 菲尔铁塔 浮宫
美国 luo shan ji 培拉
错 别 字 整 理
上海简称 , 江西 ,河北 .
河南 , 湖北 ,广东 ,
贵州 , 山西 .
连山 qin 岭 po 阳湖
雅 江 min 江 桃花 yu
wu 汉 黑河—teng 冲 沟he 纵横
an di 斯山 巴颜ka 拉山
泥沙yu 积 ying ge 海盐场
xu 牧业 西安—杨ling 白云e 博
long 海线 甘su 金昌的nie 矿
错 别 字 整 理
地理中考综合题常见类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条件(有利、不利)
3.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重大工程意义(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要素(总量、结构)
9.评价(积极、消极)
答题:书写规范,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害!
综合题答题规律指导
(1)日本河流众多,但内河航运不发达,简析日本河流航运价值低的自然原因。
限定词
认真审题(关键词、限定词)
精心组织答案(答案的方向性、全面性、顺序性)
规范语言表述(准确简洁)
2020年27题,综合题答题步骤分析
典例分析
如何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与其他地面交通交汇,交通便利;连接海洋可实现河海联运
径流量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结冰期的长短
含沙量
流速
通航里程
亚马孙河虽然具有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流经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货物运输需求小,因此航运价值低;
莱茵河自然、社会经济因素都具备,所以航运价值高。
气候
植被覆盖率
地形
航运价值高的河流举例:
莱茵河:
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流速平缓;
大部分河段不结冰,全年可通航;
④支流多,干支流形成庞大的水运网;
⑤港口建设条件好,可实现河海联运;
⑥流经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货物运输需求高。
密西西比河、长江航运价值也比较高,但相比莱茵河,他们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在回答此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答出最主要最典型的即可
航运价值低的河流举例:
黄河
黄河上游地势落差大,中游有壶口瀑布等限制;
下游是地上河,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严重,有断流现象;
黄河径流量小且不稳定。
俄罗斯的河流
俄罗斯冬季气温低,结冰期长;
俄罗斯很多河流是自南向北流,气温回升后上游河里的冰融化的早,易出现凌汛现象;
俄罗斯很多河流沿岸人口稀少,货物运输需求低且港口少,冬季港口冰封,不利于航运。
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分析:
考虑的主要要素
原材料
劳动力
动力
市场
交通运输
达到的目的
理想区位条件
现实区位条件
成本最低
利润最高
原料和动力充足
劳动力质优价廉
市场前景广阔
具有明显优势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条件的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科技水平高低,交通运输便捷程度,信息网络通达性,优惠的政策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导 向类型 主导 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举 例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根据影响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不同,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原料产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市 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 力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等有色金属冶炼
廉价劳动力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 术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技术要求高
五种指向性的工业现在高中教材中已不再提,因为影响选址的区位条件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在指导学生答题时有一定帮助,答题时可把最显著的区位条件放在前边。
(2)A为德干高原,其西部地区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棉花 。
分析孟买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
劳动力、原料、交通
靠近棉花产区,原料丰富;
人口集中,劳动力丰富;
临近海港,交通便捷。
问题:生产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枯竭,发展后劲不足。
辽中南工业基地有利的区位条件:
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濒临渤海、黄海并有纵贯东西的铁路,海陆等交通条件便利;
煤炭、铁矿、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好
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答题模板: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生长期)、水源(丰富、便利)、土壤(是否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机械化水平、农业技术、政策等
补充分析:
气候决定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其中光照、昼夜温差、生长期主要影响农产品的
品质,降水与热量条件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不同类型和肥沃程度的土壤会影响农作
物产量及类型。
(地气水土)
【拓展补充】
农产品品质优的条件:
1.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糖分、养分)的积累;(西北、青藏)
2.气温低,生长期长,有利于有机质(糖分、养分)的积累;
(青藏、东北)
3.气候干旱(气温低)病虫害少;(西北、青藏、东北)
4.自然环境优良。
2019年中考29题,陕西省渭南苹果“色泽艳丽,角质层厚”的原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气候、水
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发达程度、开发历史早晚
中国地理:2020年潍坊中考28题
A地区为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高寒缺氧 ,在该环境特征影响下,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试分析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
气候(气温)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问题情境置于生态系统当中,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等角度进分析。具体情况下:
(1)自然原因:①地形(地型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风、气压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植被类型、覆盖度等);⑤水文(河湖特征等)。 (2)人为原因:包括人类的产业活动(工业、农业、交通等)、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人口素质等,近年来常占主导地位。 当然,分析原因时并不需要把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地理
位置
耕作制度
农作物种类
热量
大气环流
降水量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农产品加工业
产量
干湿地区
耕地类型
水田、旱地
温度带图
降水量图
传统交通方式
地形特征类描述
分析角度
地形类型 主要以哪些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度如何
地势特点 哪边高,哪边低,地势起伏大小
特色地形区 该区域有哪些特殊或典型的地貌形态
中国主要农业区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青藏高原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地势高,热量不足;降水稀少,水源不足;供作物生长的时间短
河西走廊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提供了灌溉水源 深居内陆,降水少且变率大,水资源紧缺;风蚀强烈,蒸发旺盛,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冬季多积雪和季节性冻土,使土壤具有良好的墒情 纬度高,热量不足,供作物生长的时间短;易受洪涝、寒潮、春季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影响
华北平原 夏季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处暖温带,热量相对充足 春旱,多风沙;旱涝灾害频繁
影响气温的因素
影响气温的因素
因素 说 明
纬度位置 纬度高(低) ,太阳高度小(大),太阳辐射能少(多)
海陆位置 海洋性气候(比热容大: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大陆性气候(比热容小: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
地形 地势高(低),气温低(高);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势封闭不易散热)
洋流 寒流降温,温流增温
气候
影响降水的因素
影响降水的因素
因 素 说 明
大气环流 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风向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形成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域降水较多;而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易形成降水,如夏季风
海陆位置 近海受暖湿气流影响的地方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洋流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人类活动 兴修水利、人工造林可增大降水
气候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和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分析思路。比如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和气候对河流的影响等。回答问题,使用的是地理专用术语,规范,分析问题具备逻辑关系。比如分析云南四季如春:冬季,纬度低,温度较高:夏季,海拔高,气温低。这个问题分季节表述的,因果逻辑回答正确的极其少。
相比高中,初中的教学任务少,时间充分,可以多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条件的寒暑假可以组织研学活动,哪怕就是在高密周边学习,也能提高很多实践力。比如工厂的参观,农业的基本设施,城市的变化,河流参观等。在课堂教学,多和实际生活结合,树立学习地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的理念。
培养地理思维
培养兴趣,增加实践
初高中地理衔接内容的选取
(1)地球和地图:地球形状,大小,经纬线,地方时,区时,地球自转公转,地图的三要素,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2)大洲和大洋:七大洲与四大洋,七大洲的地形和气候
(3)居民和国家:世界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国家和地区,世界区域划分
(4)中国的疆域:位置面积,疆界与邻国,行政区划,四大海域
(5)中国的地形:地形的基本特征,主要地形的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和内外流域的界线
(6)中国的气候:气候的基本特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特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7)中国的资源:自然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
4.制定目标卡,因材施教
二、具体措施
(三)狠抓临界生和边缘生,做到精准发力
三个一:
每节课至少提问一次,
每周打卡背诵或者讲解至少3道题,每周交流谈话一次。
四优先:
课堂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自习辅导优先,谈话交流优先。
五跟踪:
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考试跟踪,学法跟踪。
结对子、同桌互查、老师抽查、个别辅导相结合。充分利用微信、钉钉这些现代工具答疑。
(四)加大检查力度,创新检查形式
充分利用好课前飞检
1.答题规范:
选择题:学会找关键词并勾画关键词,四个选项都要看,比较长的选项要
全部看完。
问答题:看图答题、看材料答题、看分答题、看线答题。书写答案时要序号
化、注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从多方面多角度回答问题。
2.纠错规范:选择题错题要写解析,问答题要背过。
3.背诵规范:背诵之前:必须把题目中的关键词圈出来,
背诵时:能落实到地图上的结合地图背诵。
二、具体措施
(五)通过拉练,狠抓各种规范
1.用好错题本和纠错卡。2.每周集中整理一次错题。3.通过开展“优秀错题本展示”“中考题我来猜”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六)重视错题纠错和整理二、具体措施 三、具体措施
(七)和班主任做好沟通交流
1.协助抓好早读和午练的背诵和落实。
2.建好边缘生提升微信群,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打卡情况。
3.关注学生的思想波动,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工作。
三、具体措施
(八)用心浇灌,静待花开
1.多鼓励,少指责,保护学生上进心。
2.多讲希望,少摆困难,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3.多个别指导谈心,少集体对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多让学生总结、自我评价,少做主观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养成一颗健康心。
5.多找自身的原因,少指责学生,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保持一颗平常心。
03 二轮复习专题展示
04 复习课课例展示
二、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一、解读目标,明确任务
三、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四、典例解析、凝练方法
复习课
五、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六、归纳整理,反思完善
学习任务



二、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利用学案中的填空、表格、框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忆,整理课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一定的角度理顺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此之前,教师应设计好复习提纲,要把知识和问题适当的进行综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填空。在教学中,要检查学生完成学案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在关键处给予学生适当适时的指导和点拨。同时,生生之间、小组内要一起实施有效的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巩固已知的目的。
三、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教师对某些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点拨精讲,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突出知识的迁移应用,并展示单元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
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完成“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同时,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以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典例分析、凝练方法
在知识框架建立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然后分组交流体验和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并能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式的训练。
通过对精选典型例题体验和剖析,能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典型例题的选题要注意题目类型的精选,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不要追求偏、怪、难。
此环节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求解,再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交流时要注意分析过程要强化,“轻结果,重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思考题目特点,掌握解题思路,重视过程分析。在交流时还要注意解题规律的总结,例题解答之后,要引导学生交流反思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一、解读目标,明确任务
解读:
复习什么?
怎么复习?
复习到什么程度?
《中国的河流》复习课
红笔标注,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
二、回顾梳理、成果展示(约25分钟)
三、总结归纳、建构框架(约10分钟)
四、典例分析、凝练方法
学习模块
学习流程
二、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三、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四、典例分析、凝练方法
学习流程

地图和文字材料
教师下发提前设计的学案(表格、框图、设问,一定不要单纯地呈现填空),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知识点之间加以联系,将知识和问题适当综合;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可以有效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回忆
分析得出影响河流的因素和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体现知识间的综合性、系统性;对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逐一落实并反馈。
要求:选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新颖性;学生要独立完成;出错较多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讲解来完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技巧及规律总结。
阅读地理图表,认识河流特征
学习任务一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中国的河流》复习课
要求:教师下发提前设计的学案(表格、框图、设问,一定不要单纯地呈现填空),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知识点之间加以联系,将知识和问题适当综合
提供知识框架为支撑,引导学生回忆
分析材料,生成基础知识
复习了河流的水系水文特征,及时应用,进行基础练习
学→练
典例练习
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通过合作探究,明确河流与地形、气候、植被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任务二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地图和文字材料
引导学生回忆
分析得出影响河流的因素和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探究任务一:阅读下列图表,归纳气候对河流影响。
要求:教师提前设计问题,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进行知识点之间加以联系,将知识和问题适当综合;
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可以有效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完成探究任务一后,进行知识梳理。使复习的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环节要求: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加强知识间的对比和联系,体现知识间的综合性、系统性;对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逐一落实并反馈。
学→练
复习了气温和降水对河流的影响,及时应用,进行真题练习
典例分析、凝练方法
要求:选题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新颖性;学生要独立完成;出错较多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讲解来完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答题技巧及规律总结。
探究任务二:阅读下列图表,归纳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1.地势高低:决定河流流向
2.落差大小:决定河流的流速
河流流经的地形,影响河流域面积、支流的多少和流量大小。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地形
河流
用三张景观图,把河流对地形的影响,进行了一个直观展示,一带而过,简单明了。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根据实验图片,学生能轻松得出。
老师只需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其得出结论,对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不做过多的赘述。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完成学习任务二后,进行知识梳理,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地形植被→河流
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说明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学习任务三
探究任务三:读图思考,河流的水能资源与河流的哪些特征有关?
1.落差大,水流急
2.降水多,水量大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抓住一些契机,可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可结合时政材料,增加课堂趣味性,开拓学生视野。
探究任务四:结合材料,分析河流航运价值与河流哪些特征有关?
1.读长江流域通航河段图,思考长江的航运主要在哪些河段?(上、中、下游)金沙江段为什么航运价值低?
2.读中国主要内河航线图,思考为什么黄河航运价值比较低?松花江与珠江相比,那一个通航时间长,为什么?
3.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航运,为什么航运价值却不高?
回顾梳理、成果展示
完成探究任务四后,进行知识梳理,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总结归纳、建构框架
学→练
复习了航运价值的影响因素后,在知识框架建立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典型例题,学生尝试分析独立完成,举一反三。会分析各种河流航运价值高或低的原因。
典例分析、凝练方法
用6张的景观图,进行了一个直观展示。
胶河:流量较小,水位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流经平原地区,河流落差小。所以不适合发电和航运。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初步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大胆尝试的品质。
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五、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本环节是对复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升华。
要注意练习题目的变式和系列化,避免大量重复的机械练习,要少而精。
此环节要求学生迅速做好巩固练习,然后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
六、归纳整理、反思完善
课堂总结是对整节课系统的概括,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落足点和归宿。
应该包括:站在整个中学知识体系的高度,完整地归纳概括复习内容;概括总结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要进行强调,同时选配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练习等。
六月风光不与四时同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