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23-2024 学年度
第二学期 3 月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
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
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
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
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
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
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
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
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
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
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
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
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
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
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
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
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
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
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
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
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
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
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
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
试卷第 1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
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
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
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
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
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
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
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
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
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
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的论证方法有哪些?请举例简要分析。(6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
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4分)
试卷第 2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伤逝——涓生的手记
鲁迅
会馆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
期待子君的到来。
我什么也看不见。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但是,往往又逐渐
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
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①,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
的光泽。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这
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
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
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家具很
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她还是定要卖;我知道她
不加入一点股份,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然而这倒很清静。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她爱动物,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
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子君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做菜虽不是子君
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况且还要饲阿
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加以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
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
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
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这是先去
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
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试卷第 3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后来,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
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
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收入,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
来。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
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
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
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
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
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待到回家,房东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她,回到寓所。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哪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
扎的声音。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节选自《彷徨》,有删改)
【注释】①伊孛生: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其代表作《玩偶之家》主要围绕女主人公娜拉的觉醒展开,最后以
娜拉的出走结束全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涓生对子君一开始充满了期待与欣赏,他们有着相似的精神追求,共同冲破了封建专制家庭的束缚。
B.在寻住所时,涓生与子君由最初的“苛酷”变为“敷衍”,体现了他们对现实处境的认识逐渐清醒。
C.子君毅然和旧家庭决裂后,在旧势力的不断迫害下,涓生对子君的爱情迅速从满怀憧憬走向了幻灭。
D.子君离开后,涓生陷入了对前路的迷茫与恐惧,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理想破灭后无路可走的困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寂静”与“空虚”,既首尾呼应,同时也暗示了小说“伤逝”的表达主题。
B.小说借涓生之口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叙述者与作者合二为一,与《故乡》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试卷第 4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C.小说以“手记”形式讲述了和子君的爱情故事,感情沉郁真挚,表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年轻人的彷徨。
D.小说肖像描写简练传神,如“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就形象地写出子君恋爱时内心的喜悦。
8.油鸡与小狗阿随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作为“五四”后受到新思想洗礼的年轻女性,子君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一)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弱.冠.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
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
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
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
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
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夫天下称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
召之风,达大王、王季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
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
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
《.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
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
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
赞.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
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
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试卷第 5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累绁:本意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B.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C.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D.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诗》《书》,即《诗经》《尚书》,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与《论语》《孟子》《春秋》并称为儒家经典“五
经”。
C.《太史公书》,后来被称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所传承。
D.赞曰,相当于《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汉书》中用来表示作者对所记载的人和事的评价、议论的标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迁年轻时代周游天下,注重实地考查与学习,比如他曾在邹地学习乡射的礼节,为他以后著述史书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B.司马迁子承父业,答应父亲全力编撰先人留下的史料,在父亲死后,服丧期满,司马迁就继任太史令,开始著述
史书。
C.司马迁因为李陵一事,入狱受刑,一度觉得自己不能写史,后来受“诗”“书”的影响,发愤图强,成就史书巨著。
D.司马迁的史书记载的历史截止到汉武帝“获麟”一事,距离武帝“获麟”到司马迁开始写作史书中间有四百多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14.选文(一)“赞曰”评价司马迁写作史书“不虚美,不隐恶”,请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试卷第 6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②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人,本词大约写于绍兴二十三年,是词人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三年前,张孝祥在
临安兼权中书舍人,后为汪彻所劾罢。不久知抚州,一年后又罢归。词人三年内,两次遭罢官。②沙鸥:有“鸥鸟忘机”
典故,比喻以诚相见,不以世事为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讯”,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
B.三、四句写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注情于物,创造出轻松惬意、物我合一的境界。
C.“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议论转入描述,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
D.结尾紧承“悠然”,描绘了一幅动静相宜、具体可感的画面,以景结情,余音绕梁。
16.有人认为词人的“悠然”是口是心非,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
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
(2)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
是: , 。
( 3)“东风”,一般指春风,或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 “东风”一词也常被写进古诗文中,如
“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 3 小题,11 分)
除了爱情,江河还跟死亡连结在一起。爱与死,是人类两大悲壮主题,也最能撩动诗人内心的感怀。江河既然是诗
人们冥想生命、体会世界的温床,自然也是他们最理想的归所了。宫殿庙宇不属于他们,舞榭歌台不属于他们,甚至,
连山间草庐也不属于他们。如果一定要将他们的生命物化,那最多也仅仅是一只老旧的木船。岸上到处都是腐恶的沙场,
于是 ① 。他们在不同的朝代里,以相同的方式漂泊。屈子乘着扁舟涉水行吟,在参透了人间一切悲欢之后,江河便是
他灵魂的祭坛。杜甫驾着小船慷慨悲歌,在发出了国破家亡的哀叹后,就.在湘江的江面上,黯然逝去。他最终埋葬在哪
里,学术界争论不休,民间的推测更是不计其数。然而, ② ,重要的是他最后的岁月,属于江河。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就这个有意思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B.她十八岁那年就离开家乡去外地闯荡了。
试卷第 7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
C.你好好想想,想起来就说。
D.以前就你一个人知道,现在我也已经知道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写成“宫殿庙宇、舞榭歌台、山间草庐都不属于他们”,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
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 2 小题,7 分)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后学通过回溯、诠释经典而推陈出新,应对现实问题。
在后人不断诠释中逐渐丰满的经典,犹如一座不断被“翻新”而始终伫立于当下的古庙。《论语》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
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论语》中提出“勇者不惧”,“勇”强调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它是构成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性要素。理想道德
人格之目标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立志于“仁”,
便能生发出不为苦难所屈服的意志品质,纵然为之牺牲也在所不辞。故而孔子言“勇”绝非血性之勇,而是指意志品质上
所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如果没有此意志力量的支撑,人就会一曝十寒,遇到一点挑战就畏葸不前;反之,若能不断克己修身,便能在日
复一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点滴积累中,完成“至善本性”的复归。“勇”不是遇事冲动鲁莽、作无谓
的牺牲。孔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真正的“勇”是以“仁”为己任而表现出的一种“弘毅”的坚定意
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锲而不舍,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往无前。故孔子曾感慨:“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
有仁。”
21.下列诗句和文中画线句子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2.请结合文段简析“仁”与“勇”的关系。(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学习《鸿门宴》。谈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学生甲引用范增的话说“君王为人不忍”。
学生乙反问:“不忍”不好吗?孟子和齐宣王谈王道肯定了宣王有“不忍之心”,认为它是“保民”的前提。老师说,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啊。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大家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试卷第 8页,共 8页
{#{QQABIQAAogggAJBAABhCUQVQCgMQkAGAAAoGxAAMsAIASB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