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现代文阅读
第四讲 内容理解概括
考点10 梳理行文思路/情节
1.(教材“思考探究”改编)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试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选文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① ②
【答案示例】①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②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教材其他设问】
(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甘肃中考设问】
1.(2021·省卷第8题)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考试满分,师生怀疑 成绩滑坡,奶奶鼓励
① ②
2.(2021·兰州第11题)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______——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______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______
3.(2020·兰州第12题)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请从下面提示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角度一:原因→结果 角度二:悬念→真相
考点11 信息提取概括
1.得知卖牡蛎的老水手是“我”的叔叔后,“我”有怎样的表现?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①不受父母影响,仔细观察叔叔;②心中默念叔叔;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教材其他设问】
1.(七下《老山界》思考探究)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七上《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
【甘肃中考设问】
1.(2023·省卷第7题)木木家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通过哪些事进行对比来反映这一变化?
2.(2020·省卷第8题)作者年少成长过程中,也曾深深感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请简要概括最具代表性的两件事。
3.(2019·兰州第13题)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考点12 内容理解分析
3.阅读第 24 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答案示例】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
【甘肃中考设问】
1.[2023·省卷第9(2)题]一巴举着别人赔的十元钱,顶着满脑袋的血欢天喜地跑到学校注册。(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2.(2023·兰州第10题)文章开头写“我陡生了身轻如燕之感以及登高望远的豪迈”。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这种感受的由来。
3.(2019·省卷第8题)为什么说“在我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教材其他设问】
1.(七下《说和做》思考探究)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2.(八下《社戏》思考探究)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八上《藤野先生》思考探究)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基础训练
涉及考点:考点10 梳理行文思路/情节
考点11 信息提取概括
考点12 内容理解分析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八、(2023 台州)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作者原以为 贺兰山是一座 沉寂、死亡之 ,但是沿着山 蜿蜒而上 时,他被陡峭 的山岩上腾掷 而下的岩羊 改变了看法,不 禁发出了“多么神 ”
了“多么神 ”
作者原以为贺兰山是一座沉寂、死亡之山,但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时,他被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的岩羊改变了看法,不禁发出了“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的赞叹。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 作 者沿着山路深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活,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作者沿着山路深入时,发现令人惊叹的岩画,他想起了几万年前人类的生活,用手触摸,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手的温度,内心百感交集,眼里涌出了泪水,发出了“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这一惊叹与思考。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⑧“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
【感知文本】
1.【梳理行文思路】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3分)
①岩羊 ②深入腹地(深入山谷、抵达山门) ③岩画
【聚焦所见】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4分)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贺兰山脉比作雄狮和卧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连绵不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示例二:连用两个“看不到”,突出贺兰山脉是一个不毛之地,并为下文写罅隙间倔强的植物和灵动的岩羊做铺垫。示例三:多用短句,将横亘的山脉、裸露的岩石、荒芜的植被等画面一一呈现,突出了贺兰山脉的巍峨雄伟、粗粝不毛,写出了作者内心的震撼。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2分)
示例一:重音落在“灵动的符号”和“山之子”上。因为“灵动的符号”写出了岩羊的矫健迅疾,“山之子”写出了岩羊的坚毅顽强,这样设计朗读更能够表达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示例二:采用上扬的语调(后句比前句的语调更高)进行朗读。因为这一句写出了岩羊的灵动矫健、坚毅顽强,采用上扬的语调,更能突出作者对岩羊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体悟情思】
3.【信息提取概括】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4分)
【领悟精神】
4.【内容理解分析】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6分)
示例:贺兰山是一座粗粝不毛的坚硬之山,但巨石罅隙间生长着倔强的植物,它们顽强扎根;陡峭的山岩上跳跃着一队灵动的岩羊,它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坚硬的石头上镌刻着令人惊叹的岩画,它们是祖先智慧和不屈的剪影。这些品质从古至今一直流淌在西北的土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的血液里,凝聚成了宽厚沉稳、坚强不屈、灵动睿智、勇敢无畏的西北精神。
九、(2021 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梳理情节】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关的内容。(3分)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1)营业员阿姨从橱架上取下《静静的顿河》让 我翻看→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2)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 情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老先生在书店缓慢地阅读历史书→(3)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 先生
营业员阿姨从橱架
上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
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2分)
起到强调的作用(1分)。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1分)。
(2)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不能删掉(1分)。这句话交代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前“我”有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时代背景。
3.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5分)
第一问: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2分)。第二问:营业员阿姨能体察到“我”当时的困窘,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及至成年后倍加感激和怀念(或及至成年后,充满温情地对待周围的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