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18: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对外开放 导学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了解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中国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运用史料分析,了解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培养与时俱进和面向世界的意识。
【基础过关】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措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代表: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4)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程:①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②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③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建立。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⑤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这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知识框架】
【重难突破】
1.【历史解释】新时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含义。
(1)全方位: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多层次:经历了从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从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逐步推进的过程。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2.【新课标·内容要求】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对世界: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不断推动世界新秩序的构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对比归纳】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对外开放有何异同?
【实战演练】
1.有学者指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增长得益于邓小平的政策。以往中国拒资本主义于国门之外,邓小平的政策则计划把它请进门来,利用它为经济发展服务。材料中“邓小平的政策”指的是( )
A.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打开国门,吸引外资
C.政企分开,按劳分配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同年5月4日,国家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材料反映了经济特区的建立( )
A.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B.奠定了沿海城市发展的基础
C.更加坚定了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 D.使对外开放由引进来到走出去
3.深圳文化具有浓厚的移民色彩。通用的语言是官方语言,即普通话,而不是广东白话或者客家话。全国各地的饮食、风俗及民俗在深圳都能看到。这主要是因为( )
A.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力 B.本土文化的竞争不足
C.地方政府政策的推动 D.当地人民能和谐共处
4.下面是1980—1998年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曲线图。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1988年后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闯海人”,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跨越琼州海峡,涌向海南。这些“闯海人”( )
A.直接促成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B.为海南经济特区发展注入活力
C.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开辟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6.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7.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最先来投资的是港澳同胞。一直到20世纪末,即使在外商投资逐步增加的情况下,香港的投资仍占全国外资总额的60%左右。由此可见( )
A.改革开放密切了内地与港澳的联系 B.“一国两制”方针成效显著
C.改革开放政策推动香港回归祖国 D.香港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8.下图反映了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情况,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农轻重比例已严重失调 B.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
C.工业制造水平领先世界 D.改革开放推动出口结构变化
9.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可能。为此,我们国家(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了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能力提升】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年 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1992年 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事件。(2分)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B 2.C
3.A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投资或工作,使得深圳文化具有浓厚的移民色彩,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力。故选A。
4.C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1985年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我国把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故选C。
5.B 6.B 7.A
8.D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与1981年相比,2016年中国初级产品的占比大幅下降,工业制品的占比大幅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出口结构的调整。故选D。
9.D
10.(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分)
(2)【示例】
选取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观点: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结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深入推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观点2分,论述4分,结论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