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6 18:44:01

文档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十字连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是指太阳、月球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排在相互垂直的直线上,地球处于十字的中心,构成“十字架”形结构,下图示意“十字连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行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B.③行星具有红色外表,被称为“红色行星”
C.④行星体积质量小,表面温度低
D.⑤行星有固体表面,体积巨大
2.如果把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上(  )
A.地震现象增多 B.四季现象消失
C.大气不复存在 D.地表温度升高
【答案】1.A
2.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并由其引力维持运转的天体系统,主要有三个不同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门是作为恒星的太阳,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第三个组成是包括柯伊伯带以及木星和火星轨道间的主小行星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①为天王星,②为火星,③为金星,④为水星,⑤为土星。因此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故答案为:A。
2.由题可知,③是金星,距离太阳距离近,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所以如果地球和金星位置互换,地表温度会升高。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由岩石组成
C.是岩浆发源地 D.全球厚度均一
4.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答案】3.B
4.A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慢上部;岩石圈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岩浆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下部;岩石圈由岩石组成。
故答案为:B。
4.由材料“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结合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知识可知,干热岩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A。
5.大陆地壳较厚,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均位于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海洋内,地壳较薄。
故答案网诶:C。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下图中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增强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7.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主要是增强了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C。
7.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从而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但是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够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因此进行地膜覆盖可以减弱了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N地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9.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Q地 D.P地
【答案】8.D
9.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决定,风力大小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分布规律: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不同下垫面,由于性质不同,摩擦力大小不同,往往陆地摩擦力大于海洋摩擦力。
8.等压线图中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位于北半球的地点,同时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结合材料信息可知N地气压高于P地,因此N地盛行东北风。
故答案为:D。
9.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则风力越大。对比四个地点中,Q地等压线较为密集,因此该地风力最强。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兆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下图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密度、盐度、温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  )
A.密度 温度 盐度 B.温度 密度 盐度
C.盐度 密度 温度 D.盐度 温度 密度
11.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地表径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辐射
【答案】10.A
11.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水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10.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故①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密度;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②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温度;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故③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盐度,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的收支情况,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故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植被类型与海水温度无关,地表径流、人类活动对局部海洋热量有所影响,但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波浪能具有能力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日、月等天体的引力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大气的运动
D.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小
B.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C.我国的山东、江苏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
D.海啸也是一种风浪的表现形式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12.海洋水体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其中波浪和洋流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大气运动)形成的,只有潮汐是由日、月等天体的引力形成的,故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C正确;日、月等天体的引力、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都会对海水运动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动力,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A错误;
B.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B正确;
C.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山东和江苏的波浪能不是很丰富,C错误;
D.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D错误。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山地
15.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地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高原
【答案】14.D
15.B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地貌观察的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14.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盆地地势比较平坦,四周被高高的山地团团包围着,丘陵地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而且连绵成片。
故答案为:D。
15.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堆积、搬运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搬运、堆积 D.堆积、搬运、侵蚀
17.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 b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 与公路相比,铁路投资少,故该区域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 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
【答案】16.C
17.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江心洲、湖心岛、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16.a处流经山谷地区,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口三角洲;d处位于出山口,流速减慢,流水携带碎屑物堆积形成冲积扇。a、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侵蚀、堆积、堆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d处为冲积扇地形,土层深厚,水源沛,利于种植业发展;b处为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c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铁路比公路投资大,且该地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橡胶林后(  )
A.气候更加湿润 B.下渗量增加
C.径流总量增多 D.蒸发量增多
19.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壤肥力上升
C.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D.自然灾害减少
【答案】18.D
19.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点评】根据水平衡原理可知,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地表径流。
18.读图可知:原生态林蒸发为969mm,橡胶林蒸发为1037mm,蒸发量增多,A正确;原生态林降水量1534mm,蒸发为969mm地表径流205mm,下渗量应为360mm(1534-969-205),同理可求得橡胶林下渗量为150mm,B错误;原生态林径流总量565mm(1534-969),橡胶林径流总量417mm(1454-1037),C错误;橡胶林降水减少,蒸发更旺盛,气候更加干燥,D错误。
故答案为:D。
19.橡胶林降水减少,蒸发更旺盛,说明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弱;气候变干,水土流失严重(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旱涝灾害频繁。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一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人这样描述: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瞬间撕开一个口子,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文中描述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灾 D.地面沉降
21.该灾害发生时,合理的自救方式是(  )
A.逃到高处
B.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
C.立刻返回家中
D.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22.该村可采取有效防治泥石流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 B.开挖玻脚 C.修建水库 D.修建导流渠
23.当地政府为快速获取受灾面积,适合采用的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答案】20.C
21.A
22.D
23.B
【知识点】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
【解析】【点评】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20.根据材料,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可知该自然灾害应该是洪灾。
故答案为:C。
21.躲避洪灾合理的自救方式是逃到高处;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是躲避泥石流的办法;立刻返回家中在灾害自救中是不可取的;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可能失去后期的逃跑自救机会。
故答案为:A。
22.修建导流渠可以帮助引导泥石流流向特定区域,减少对村庄和农田的危害。修建梯田虽然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于防治泥石流的效果有限;开挖玻璃并非常见的防治泥石流的方法;修建水库虽然可以调节水流,但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效果不如修建导流渠。
故答案为:D。
23.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等手段,快速获取大范围受灾地区的信息,包括受灾面积、程度等,有助于地方政府进行及时的灾害评估和灾后救援工作。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24.(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青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   。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答案】(1)(古)生物化石。
(2)沉积;古生。
(3)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海洋;陆地。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合适的。这个命名突出了考察的主题内容,即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年代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和关联。
(2)“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这里的岩层多为沉积岩,因为沉积岩是由岩层中沉积物堆积而成的。而根据“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一信息,可以推测该地区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3)根据提供的信息,三叶虫生活的时期应为海洋环境,因为三叶虫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古生物。而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因为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古生物。在恐龙繁盛时期,该地的气候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植被也相对茂密。因此,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这些特点可以描述恐龙繁盛时期该地的气候和植被情况。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得出的考察结论表明,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点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其部分地区海拔超过8000米,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居住和生存的最高处,高原气候独具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高山冰川、冰雪覆盖地带广泛,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
25.(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图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
(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   →同水平面上的   →大气   →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形成后,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的排序是   。
(4)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   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   的调节作用。
【答案】(1)
(2)大气垂直运动;气压差;水平运动。
(3)BADC。
(4)丁;降温增湿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
受太阳辐射影响,玻璃缸内温度上升,但是由于下垫面不同,黄沙受热快,温度更高,草皮受热慢,温度较低;导致黄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草皮处空气收缩下沉;黄沙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而草皮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近地面烟雾由草皮流向黄沙,高处烟雾由黄沙流向草皮,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产生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从高压向低压运动。
(3)近地面草皮处为高压,黄沙处为低压,因此B>A;高处草皮处为低压,黄沙高处为高压,因此D>C。随着海拔升高,气压会降低,因此A>D,B>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BADC。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值最大的是B,气压值最小的是C。
(4)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海水气温较高,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丁;夏季海水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
【点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26.(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红海及周边示意图。
材料二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1)A与C相比,A处的海水盐度较   ,原因是   。A处的海水密度较   ,原因是   。
(2)2023年1月6日我国8艘渔船自印度洋驶入红海,在经过曼德海峡时渔民发现,渔船行驶速度变   ,到达红海后发现渔船吃水深度变   ,该渔船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3)红海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的原因   ;   ;   。
【答案】(1)低;河流淡水注入;小;海水盐度低。
(2)快;浅。
(3)热带沙漠地区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无河流淡水注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C位于海洋内部,A位于尼罗河入海口,有大量淡水注入稀释,盐度较低;A的海水盐度低,故海水密度较小。
(2)2022年1月6日我国8艘渔船自印度洋驶入红海,在经过曼德海峡时渔民发现,由于红海盐度高于印度洋,海面低于印度洋,表层海水有由印度洋流向红海,渔船顺流,行驶速度变快。由于红海盐度高,浮力大,到达红海后发现渔船吃水深度变浅。该渔船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鱼类,属于海洋生物资源。
(3)红海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无河流淡水注入稀释,盐度高;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维持其高盐度。
【点评】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海洋中的总盐量基本稳定,但不同海域的盐度是不同的。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27.(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为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的地貌是   ,乙图中的地貌是   ,可以应用   技术观测乙图中地貌面积的变化。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填字母)。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 黏土、砾石、粉砂 B. 粉砂、黏土、砾石
C. 砾石、粉砂、黏土 D. 砾石、黏土、粉砂
【答案】(1)冲积扇;三角洲;RS
(2)F;E
(3)C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从地貌景观上看,甲图中的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呈扇形,是冲积扇;乙图中的地貌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为三角洲。观测地貌面积的变化应利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用字母RS表示。
(2)读图可知,甲图中的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乙图中的地貌河流入海口。丙图中GF所在区域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多发育河流:依据海拔高度可判定F位于出山口;依据河流流向可知E位于入海口。因此,甲在F处分布,乙在E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士。故选C。
【点评】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V”型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8.(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某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李老师发现该同学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修订。
植被: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旱抗寒;落叶阔叶林,春季发叶,秋季落叶,无明显季相变化,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土壤:平坦的乙地比山坡上的甲地土壤深厚,主要是因为地形平坦,生物生长量大,有机残体归还的多。
圈层结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组成的,各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图像分析:
①该同学手绘的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②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   环节。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2)笔记分析:
①该同学的笔记中关于植被的总结,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根据图中总结进行修改,不要自行发挥)。
②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水循环;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较慢;成土母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读图可知,图中缺失了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图中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水循环。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将大量的海洋水汽输送的陆地上,为我国带来了充足的降水,体现了水汽输送环节。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塑造了各类侵蚀和堆积地貌。
(2)笔记中对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春季发芽,秋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茎花、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落叶阔叶林无此现象。地形平坦的地方,流水侵蚀作用弱,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点评】水循环,也称为水文循环或水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水的蒸发、降水、冻结、融化、蒸发和流动等所有形式。水循环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支持生命的存在发挥着关键作用。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植被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 / 1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十字连星”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是指太阳、月球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排在相互垂直的直线上,地球处于十字的中心,构成“十字架”形结构,下图示意“十字连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行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B.③行星具有红色外表,被称为“红色行星”
C.④行星体积质量小,表面温度低
D.⑤行星有固体表面,体积巨大
2.如果把地球和行星③的位置互换一下,则地球上(  )
A.地震现象增多 B.四季现象消失
C.大气不复存在 D.地表温度升高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由岩石组成
C.是岩浆发源地 D.全球厚度均一
4.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下图中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原理是(  )
A.增强①过程 B.增强②过程 C.增强③过程 D.增强④过程
7.地处黄土高原静宁县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①,降低气温 B.反射②,增加光效
C.减弱③,保持水分 D.吸收④,保持地温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N地风向为(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9.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Q地 D.P地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大西洋是地球上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兆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下图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密度、盐度、温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序号①②③分别表示的是(  )
A.密度 温度 盐度 B.温度 密度 盐度
C.盐度 密度 温度 D.盐度 温度 密度
11.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类型 B.地表径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辐射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波浪能具有能力密度高、分布面广等优点,它是一种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我国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波浪能的理论存储量为7000万千瓦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日、月等天体的引力
B.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
C.大气的运动
D.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浪对海岸地貌的塑造影响小
B.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高、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
C.我国的山东、江苏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
D.海啸也是一种风浪的表现形式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
A.平原 B.丘陵 C.盆地 D.山地
15.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
A.①——山地 B.②——河谷
C.③——山峰 D.④——高原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堆积、搬运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搬运、堆积 D.堆积、搬运、侵蚀
17.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 b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 与公路相比,铁路投资少,故该区域交通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D. c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橡胶林后(  )
A.气候更加湿润 B.下渗量增加
C.径流总量增多 D.蒸发量增多
19.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壤肥力上升
C.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D.自然灾害减少
(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一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人这样描述: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瞬间撕开一个口子,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农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文中描述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灾 D.地面沉降
21.该灾害发生时,合理的自救方式是(  )
A.逃到高处
B.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
C.立刻返回家中
D.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22.该村可采取有效防治泥石流的措施是(  )
A.修建梯田 B.开挖玻脚 C.修建水库 D.修建导流渠
23.当地政府为快速获取受灾面积,适合采用的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
24.(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青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   。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
25.(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某校地理研究性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透明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图中的直线上用箭头“→”绘出缸内烟雾的飘动方向。
(2)由该实验总结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   →同水平面上的   →大气   →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形成后,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的排序是   。
(4)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示意不同时间海陆间环流形势,其中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其中的   图。夏季,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可以起到   的调节作用。
26.(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红海及周边示意图。
材料二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盐度超过40‰,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
(1)A与C相比,A处的海水盐度较   ,原因是   。A处的海水密度较   ,原因是   。
(2)2023年1月6日我国8艘渔船自印度洋驶入红海,在经过曼德海峡时渔民发现,渔船行驶速度变   ,到达红海后发现渔船吃水深度变   ,该渔船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3)红海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的原因   ;   ;   。
27.(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下图为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的地貌是   ,乙图中的地貌是   ,可以应用   技术观测乙图中地貌面积的变化。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填字母)。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挟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的物质组成可能是   。
A. 黏土、砾石、粉砂 B. 粉砂、黏土、砾石
C. 砾石、粉砂、黏土 D. 砾石、黏土、粉砂
28.(2024高一上·西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高一期末复习期间,某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下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李老师发现该同学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该同学进行完善和修订。
植被: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旱抗寒;落叶阔叶林,春季发叶,秋季落叶,无明显季相变化,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土壤:平坦的乙地比山坡上的甲地土壤深厚,主要是因为地形平坦,生物生长量大,有机残体归还的多。
圈层结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组成的,各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1)图像分析:
①该同学手绘的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   和   ,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   。
②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   环节。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2)笔记分析:
①该同学的笔记中关于植被的总结,对   (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   ,   (根据图中总结进行修改,不要自行发挥)。
②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   (填“较快”或“较慢”),   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D
【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
【解析】【点评】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并由其引力维持运转的天体系统,主要有三个不同组成部分,第一个组成部门是作为恒星的太阳,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第三个组成是包括柯伊伯带以及木星和火星轨道间的主小行星带。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①为天王星,②为火星,③为金星,④为水星,⑤为土星。因此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故答案为:A。
2.由题可知,③是金星,距离太阳距离近,受太阳辐射影响大,所以如果地球和金星位置互换,地表温度会升高。
故答案为:D。
【答案】3.B
4.A
5.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慢上部;岩石圈陆地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岩浆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下部;岩石圈由岩石组成。
故答案为:B。
4.由材料“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结合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知识可知,干热岩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A。
5.大陆地壳较厚,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均位于陆地,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海洋内,地壳较薄。
故答案网诶:C。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简单概括为:“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6.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主要是增强了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C。
7.读图可知,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从而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但是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够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因此进行地膜覆盖可以减弱了地面辐射。
故答案为:B。
【答案】8.D
9.C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决定,风力大小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分布规律: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不同下垫面,由于性质不同,摩擦力大小不同,往往陆地摩擦力大于海洋摩擦力。
8.等压线图中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位于北半球的地点,同时受到偏右的地转偏向力。结合材料信息可知N地气压高于P地,因此N地盛行东北风。
故答案为:D。
9.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则风力越大。对比四个地点中,Q地等压线较为密集,因此该地风力最强。
故答案为:C。
【答案】10.A
11.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水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10.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故①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密度;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②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温度;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故③表示大西洋不同纬度表层海水盐度,由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的收支情况,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故影响海水温度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D正确;植被类型与海水温度无关,地表径流、人类活动对局部海洋热量有所影响,但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12.C
13.B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12.海洋水体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其中波浪和洋流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大气运动)形成的,只有潮汐是由日、月等天体的引力形成的,故引起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C正确;日、月等天体的引力、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差异都会对海水运动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动力,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3.A.波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A错误;
B.人们通常用波峰、波谷、波长等要素来描述波浪,B正确;
C.我国的浙江福建、广东和台湾沿海为波浪能丰富的地区,山东和江苏的波浪能不是很丰富,C错误;
D.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D错误。
【答案】14.D
15.B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地貌观察的顺序:(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4)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14.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盆地地势比较平坦,四周被高高的山地团团包围着,丘陵地面起伏较小,坡度较缓,而且连绵成片。
故答案为:D。
15.①为山脊;②为河谷;③为山坡;④为山峰。
故答案为:B。
【答案】16.C
17.C
【知识点】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解析】【点评】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中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江心洲、湖心岛、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16.a处流经山谷地区,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c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口三角洲;d处位于出山口,流速减慢,流水携带碎屑物堆积形成冲积扇。a、c、d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侵蚀、堆积、堆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7.d处为冲积扇地形,土层深厚,水源沛,利于种植业发展;b处为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c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发展;铁路比公路投资大,且该地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主要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
故答案为:C。
【答案】18.D
19.A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点评】根据水平衡原理可知,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地表径流。
18.读图可知:原生态林蒸发为969mm,橡胶林蒸发为1037mm,蒸发量增多,A正确;原生态林降水量1534mm,蒸发为969mm地表径流205mm,下渗量应为360mm(1534-969-205),同理可求得橡胶林下渗量为150mm,B错误;原生态林径流总量565mm(1534-969),橡胶林径流总量417mm(1454-1037),C错误;橡胶林降水减少,蒸发更旺盛,气候更加干燥,D错误。
故答案为:D。
19.橡胶林降水减少,蒸发更旺盛,说明橡胶林涵养水源能力弱;气候变干,水土流失严重(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橡胶林地表径流增加,旱涝灾害频繁。
故答案为:A。
【答案】20.C
21.A
22.D
23.B
【知识点】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
【解析】【点评】洪涝,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20.根据材料,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可知该自然灾害应该是洪灾。
故答案为:C。
21.躲避洪灾合理的自救方式是逃到高处;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是躲避泥石流的办法;立刻返回家中在灾害自救中是不可取的;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可能失去后期的逃跑自救机会。
故答案为:A。
22.修建导流渠可以帮助引导泥石流流向特定区域,减少对村庄和农田的危害。修建梯田虽然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但对于防治泥石流的效果有限;开挖玻璃并非常见的防治泥石流的方法;修建水库虽然可以调节水流,但对于泥石流的防治效果不如修建导流渠。
故答案为:D。
23.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等手段,快速获取大范围受灾地区的信息,包括受灾面积、程度等,有助于地方政府进行及时的灾害评估和灾后救援工作。
故答案为:B。
24.【答案】(1)(古)生物化石。
(2)沉积;古生。
(3)海洋;陆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海洋;陆地。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分析】(1)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合适的。这个命名突出了考察的主题内容,即古生物化石在地质年代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和关联。
(2)“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这里的岩层多为沉积岩,因为沉积岩是由岩层中沉积物堆积而成的。而根据“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一信息,可以推测该地区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3)根据提供的信息,三叶虫生活的时期应为海洋环境,因为三叶虫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古生物。而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陆地环境,因为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古生物。在恐龙繁盛时期,该地的气候可能是温暖湿润的,植被也相对茂密。因此,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这些特点可以描述恐龙繁盛时期该地的气候和植被情况。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得出的考察结论表明,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点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约4500米,其部分地区海拔超过8000米,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类居住和生存的最高处,高原气候独具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高山冰川、冰雪覆盖地带广泛,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
25.【答案】(1)
(2)大气垂直运动;气压差;水平运动。
(3)BADC。
(4)丁;降温增湿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
受太阳辐射影响,玻璃缸内温度上升,但是由于下垫面不同,黄沙受热快,温度更高,草皮受热慢,温度较低;导致黄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而草皮处空气收缩下沉;黄沙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而草皮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近地面烟雾由草皮流向黄沙,高处烟雾由黄沙流向草皮,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一水平面受热不均,产生了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从高压向低压运动。
(3)近地面草皮处为高压,黄沙处为低压,因此B>A;高处草皮处为低压,黄沙高处为高压,因此D>C。随着海拔升高,气压会降低,因此A>D,B>C。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缸内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正确排序是BADC。图中缸内A、B、C、D四处气压值最大的是B,气压值最小的是C。
(4)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海水气温较高,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能正确代表陆风的是丁;夏季海水气温相对较低,所以海风对滨海地区气候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
【点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26.【答案】(1)低;河流淡水注入;小;海水盐度低。
(2)快;浅。
(3)热带沙漠地区气温高,降水少,蒸发旺盛;无河流淡水注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C位于海洋内部,A位于尼罗河入海口,有大量淡水注入稀释,盐度较低;A的海水盐度低,故海水密度较小。
(2)2022年1月6日我国8艘渔船自印度洋驶入红海,在经过曼德海峡时渔民发现,由于红海盐度高于印度洋,海面低于印度洋,表层海水有由印度洋流向红海,渔船顺流,行驶速度变快。由于红海盐度高,浮力大,到达红海后发现渔船吃水深度变浅。该渔船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鱼类,属于海洋生物资源。
(3)红海附近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强;无河流淡水注入稀释,盐度高;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维持其高盐度。
【点评】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最重要的理化性质。海洋中的总盐量基本稳定,但不同海域的盐度是不同的。在外海或大洋,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
27.【答案】(1)冲积扇;三角洲;RS
(2)F;E
(3)C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从地貌景观上看,甲图中的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呈扇形,是冲积扇;乙图中的地貌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为三角洲。观测地貌面积的变化应利用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用字母RS表示。
(2)读图可知,甲图中的地貌位于河流出山口,乙图中的地貌河流入海口。丙图中GF所在区域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多发育河流:依据海拔高度可判定F位于出山口;依据河流流向可知E位于入海口。因此,甲在F处分布,乙在E处分布。
(3)随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 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砾石、粉砂、黏士。故选C。
【点评】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侵蚀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形成“V”形河谷。“V”型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8.【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水循环;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较慢;成土母质。
【知识点】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分析】(1)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读图可知,图中缺失了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图中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水循环。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将大量的海洋水汽输送的陆地上,为我国带来了充足的降水,体现了水汽输送环节。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塑造了各类侵蚀和堆积地貌。
(2)笔记中对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春季发芽,秋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茎花、板根现象是热带雨林植被的典型特征,落叶阔叶林无此现象。地形平坦的地方,流水侵蚀作用弱,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形成深厚的土壤。
【点评】水循环,也称为水文循环或水循环系统,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包括水的蒸发、降水、冻结、融化、蒸发和流动等所有形式。水循环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调节、水资源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和支持生命的存在发挥着关键作用。植被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植被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