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词中画线的字注音。
颓唐( ) 狼藉( ) 踌躇( )
簌簌( ) 琐屑( ) 蹒跚( )
2.下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奔丧(sāng) 丧失(sàng)
B.栅栏(zhà) 栅极(shān)
C.妥帖(tiē) 字帖(tiě)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狼藉 触目伤怀
B.琐屑 不能自己
C.惨淡 情郁于中
4.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B.我心里暗笑他的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
C.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D.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著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画线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颓唐:衰颓败落。
B.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聪明: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
C.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D.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情接连发生。
6.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B.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D.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7.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我们已经学过了他的另一篇散文《春》。
C.《背影》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后,父子在浦口惜别的故事。
D.作者采用议论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8.下列语句的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保存了古代的305篇诗歌。
②其中有民歌,有举行典礼用的祭歌和乐歌。
③特别是那些民歌,更是丰富多彩,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
④秦代以前,我国有许多伟大的作品出现。
⑤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⑥有的是叙事诗,有的是抒情诗,有的是讽刺诗。
⑦这些诗歌大多产生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之间。
A.④⑦①⑤⑥③② B.①⑦⑥②③⑤④
C.④①⑦②⑥⑤③ D.①⑦②⑥③⑤④
9.完成下面成语接龙填空。
东奔西走──走马观花──( )──语重心长──( )
二、课内阅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 ( http: / / www.21cnjy.com )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A.难过 B.无奈 C.轻松 D.不忍)似的。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在文中横线上选择合适的词填空( )
2.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的一项是( )
A.父亲的背影 B.父子情深 C.依依惜别 D.买橘送别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含义,对“我赶紧拭干了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怕父亲因我流泪而伤心 B.为自己这么大还流泪而羞愧
C.担心父亲说我不坚强 D.只是怕别人笑我幼稚
4.请你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5.“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处流的是什么泪?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tuí jí chóu sù xiè pán
解析:略。
2. D.差使(chāi) 差强人意(chā)
考查目的:多音字的掌握
答案:C
解析:C项应读为“字帖(tiè)”。“帖”有三个读音:tiē组词为妥帖、安帖,tiě组词为请帖、跟帖,tiè组词为字帖、碑帖等。
3. D.勾留 变卖典质
考查目的: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
答案:B
解析:B项应为“不能自已”。“己”(不封口)和“已”(半封口),一定要分清楚。在这个词语中,“已”是“停止”的意思。
A项的“狼藉”,与祖籍、籍贯的“籍”要分清楚。
C项“情郁于中”的“中”指内心,采用古汉语中的义项。
D项“勾留”和“变卖典质”都比较书面语,请同学们积累。
4. 考查目的:同音字、形近字语境中的辨析
答案:A
解析:B项“愚”意为“愚笨,傻”,“迂”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言行守旧,不合时宜”。本句表达的意思是作者认为父亲托茶房照顾我的行为是“言行守旧,不合时宜”的,所以写作“迂”。
C项“带”指“随身拿着,携带”,“戴”指“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本句中作者父亲的帽子应该在头上,所以写作“戴”。
D项“著”指“著作”,“箸”是“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举箸提笔”中“举”与“提”为意思相近的动词;“箸”与“笔”是名词,根据上下文,作者父亲经常拿的应该是筷子和笔,而不是著作,所以写作“箸”。
5. 考查目的: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答案:B
解析:根据上文语境可知,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以后作者再想起当时他的“插嘴”和“暗笑”时,终于明白父亲对他的关心与爱,而当时的自己竟然一点也不能理解,于是内心充满了自责与内疚。一个句首的一个“唉”字,可见后悔,“聪明”是反语,显然B项的解释有误。
6. 考查目的:掌握标点符号用法
答案:D
解析:“肥胖”和“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是两个并列的词语,共同作“背影”的定语,中间应用“、”隔开。
7. 考查目的:掌握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
答案:D
解析:文章通过讲述父亲回家奔丧、与儿子在火车站惜别的故事,显然是记实手法的运用,而不是议论。
8. 考查目的: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答案:C
解析:应先结合语句内容确定首句,然后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一些能表明先后次序的词语或依据各句间关系将其他语句连接起来。比如:“特别是”“这些”;④句与①句的关系总分关系。
9. 考查目的: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答案:花言巧语 长驱直入
解析:成语接龙是一个传统的语言游戏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式,要求第一个成语的末字作为第二个成语的首字,首尾相连。根据题干的提示,可以得出答案。注意:第二个空也可以写成“长篇大论”“长年累月”等成语。
二、课内阅读
1. 考查目的:理解语境的词语理解
答案:C
解析:综观全文,父亲对儿子的爱体贴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微。文章开头,儿子“簌簌落泪”,压力更大的父亲却劝慰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可见父亲不想让儿子背负重重的精神负担。临别之时,父亲压住悲伤无奈,表现“轻松”,才是体贴儿子的表现。
2. 考查目的:对文段的理解
答案:D
解析:D项具体概括了本段内容,其它三项太宽泛了。
3. 考查目的:语句的语境含义
答案:A
解析:联系上下文,“我”看见父亲回来了,“赶紧拭干了泪”,可见与父亲有关;且父亲对“我”关爱有加,一定不会这时“说我”,所以选A。
4. 考查目的: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答案:动作描写,刻画出父亲爬月台时艰辛而吃力的样子,既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爱的深沉,又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关注。
解析:“攀”“缩”“倾”等动词可见动作描写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神;人物描写的作用就是写出了什么样子(艰辛而吃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父对子的深情,子对父的关注)。
5. 考查目的:语境中把握情感
答案:在“望父买橘”中,父亲不顾年是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这时流的是对父亲的感激之泪。
解析:眼泪是情感的外观,因什么而流泪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体会。《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赏析词句的思路。
2.学会以抓住关键词句、填补文章留白等方式,品味赏读文章的方法。
3.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蕴含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解读课文,采用整体感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2.采用朗读品味的方法,体会文章情感。
3.采用先自读文本,再补充背景的方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以表达深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民族传统伦理美德,并能迁移到对自己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潜移默化,渗透科学的阅读方法:整体──局部──整体。
2.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面义──品味深层义。
3.重视情感熏陶和文章现实意义的理解:课文感悟──生活拓展。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导入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他清贫而有气节,他曾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同志称颂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就是朱自清。这样一位在民族大业面前不屈不挠、极有骨气的男子汉,面对亲人时,却另有一番细腻的情感。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的笔触,走进《背影》。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知学习
1.老师、学生、名师(孙道临)一起配乐朗读课文。
老师:第1~3段;学生1:第4、5段;学生2:第6段;名师:第7段。
2.思考的相关问题:
(1)老师、同学、大师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
(2)文章主要写一件什么事?请你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事件的方法:谁,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重要的时间、地点不能丢。)
学生概括,教师总结:奔丧之后,于浦口车站,父亲送儿子。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和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巩固事件概括的方法。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分段讨论。
1.作者眼里,他的父亲好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
(1)“父爱”这个大情感中,你能将它细化成更贴近我们的情感吗?
举例:体贴、关心、担心、宽容、担当、牵挂、不畏艰难、依依不舍……
(2)请你抓住文字、词语等细节描写,从表面到深层,品读父亲细腻的情感。
举例: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父亲还是“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爬得辛苦艰难的样子,正表达父亲深厚真挚的爱子之心。
(3)文字往往不能把所有情形都写出来,其中会有留白。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填补留白,体会父亲的情感。
举例:父子初见,见儿子簌簌落泪,父亲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此处可以补充父亲的心里活动,理解其实最艰难的是父亲安慰儿子时的坚强、体贴、担当等特点。
2.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父亲的儿子是怎样的人呢?请你从文中找到依据,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寻找儿子在送别之时和写文章时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也可以寻找作者的议论抒情句,体会儿子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情感逐渐细化,培养学生的赏析文字能力,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父与子的情感是双向的。
(四)主旨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你如何理解父亲心中所说“膀子疼痛厉害”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你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感叹“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掌握的朱自清父子的实际生活,体会父子之间的想念与依恋之情。
2.联系写作背景,深入挖掘主旨。
(1)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背影》?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站在时代的特点中品读文章。
(2)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当时人们的反响和现代人读《背影》的思考。
3.出示季羡林先生读《背影》的感言,与学生共读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从古至今的其他名言或作品,体会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伦理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
【设计意图】1.卒章显志,从文章结尾的剖析引向创作背景。2.本文与背景、大家解读和其他文字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写法探究
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这样感人至深而又含蕴丰厚的文章,是怎样用文字传递这种深情和含蕴的呢?
2.教师小结:
(1)善于从生活的平凡琐事中提炼,福橘送吉祥、背影喻离别等,让文章意蕴丰厚。
(2)四个“背影”,两实两虚,反复呼应,首尾呼应,让深情在文中回环往复。
(3)在叙述和描写中含蕴深情,在议论和抒情中直抒胸臆,二者结合,感人至深。
【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本课写作手法,为以后的写作指导作铺垫。
(六)活动学习
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
1.你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相似吗?结合生活事例讲讲你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2.播放学生家庭的“父与子”温馨照片,讲经历,谈感动。
3.播放卜劳恩《父与子》中的几幅漫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看到的父子之情。
【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
(七)布置作业
1.有选择地布置检测练习。
参考文本素材“《背影》同步检测”。
2.在“阅读输入”与“写作输出”中品味生活。
课外阅读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背影》,然后写一件父母让你感动的小事。
【设计意图】1.基础检测练习。2.引导学生做课外阅读,发现身边亲情并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