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习目标】
1.通过地图和图表、文字史料,理解北宋的政治形势,对宋代国家政策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有所了解。(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两宋时期的相关史料,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了解人们对于宋朝各种问题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锻炼辩证思维和历史考据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借助各种图文资料,梳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影响,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和岳飞等仁人志士事迹的了解,体悟他们忧国忧民、不惧困难、舍身报国的精神,涵养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宋代的社会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难点:对于宋代历史现象多元化评价的理解,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系
【问题导学】
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概括其特点、影响。
北宋时期边疆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南宋的建立时间、都城。
5、绍兴和议时间、内容。
【知识构建】
【史料研读】(2022·山东学业水平·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帝时,晁错上《削藩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太祖问计宰相赵普:“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答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编自司马光《涑水纪闻》
(1)贾谊和晁错上书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指出导致问题的制度根源。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太祖“问计赵普”的背景。
(3)宋太祖采纳了赵普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随堂练习】
1.(2023春·内蒙古兴安盟·高二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校考期中)宋代设路级地方行政建制,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司。时人评价说:“婚田税赋则隶之转运,狱讼经总则隶之提刑,常平茶盐则隶之提举,兵将盗贼则隶之安抚。是以事权归一而州县知所适从,民听不贰而词讼得以早决。”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旨在
A.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B.分权制衡,提高效率
C.事权归一,消除割据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2023春·山东济宁·高二邹城市第二中学校考期中)北宋时期,官吏大多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大都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他们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进。该现象
A.表明官员任用形式日益僵化 B.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
C.体现了官僚体制的自我完善 D.导致了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
3.(2023春·海南儋州·高一校考期中)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中写道:“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作者主要阐述了
A.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B.宋代的社会大变革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C.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D.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呈现循环往复特点
4.(2023春·江苏泰州·高二泰州中学校考期中)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5.(2023春·江苏南通·高二海门中学校考期中)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第二年,宋真宗大幅增加了北方科举的解额,更多举人获得参加省试的资格。庆历元年,陕西边界受到西夏的攻击,宋仁宗在西北地区的进士录取比例调整为“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由此可知,宋代( )
A.选官制度强调公平竞争 B.科举人才选拔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C.科举解额协调南北平衡 D.边疆形势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改革
6.(2023春·西藏林芝·高一校考期中)“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1074—1138),评述秦灭梁之事曰:“按《春秋》灭梁者,秦也。圣人不书‘秦灭’,而书‘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邻而沟公宫,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众不以击敌,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战士,而以赂敌国。堂堂大宋,万里幅员,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国意在( )
A.痛斥秦灭梁的行径 B.纠正历史记载错误
C.唤起强国御敌意识 D.巩固理学主导地位
7.(2023春·吉林长春·高二长春市第十七中学校考期中)宋神宗熙宁八年,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诗经》《礼记》《论语》《孟子》等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这一变革主要是为了( )
A.防止科举考试作弊 B.选拔变法革新人才
C.丰富科举考试内容 D.重建儒家经学体系
8.(2023春·云南红河·高二校考期中)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9.(2023春·广东河源·高一龙川县第一中学校考期中)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宰相秦桧权势熏天,参知政事李光与秦桧“议事不合,于帝(宋高宗)前纷争,且言桧之短”。这表明,当时( )
A.相权有所制约 B.文官地位得以提高
C.皇权遭到削弱 D.官员监察制度严密
10.(2023春·湖南·高一校联考期中)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比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
A.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
C.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