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By Yushen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956年
1964年
1967年
1970年
20世纪70年代
1986年
2003年
2008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袁隆平培育初籼型杂交水稻
提出“863”计划
神舟五号飞船飞行成功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
2015年
神舟七号飞船飞行成功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科学家 经历 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
邓稼先 毅然舍家 原子弹、氢弹 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钱学森 艰难归国 导弹、人造卫星 袁隆平 坚定守望 籼型杂交水稻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屠呦呦 传承中医 青蒿素 有效抵抗疟疾,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精神品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联系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艰难、经受考验;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大胆创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967
1964
1966
1970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杨利伟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翟志刚,完成太空行走
2003.10
20世纪90年代
1999.11
2008.9
2021.10-2022.4
神舟十三号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太空驻留半年
神舟一号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神舟十三号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964 1966 1967 1970 1990 2003 2008(年)
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成功返回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实现太空行走
杨利伟
翟志刚
人 物
邓稼先
钱学森
杨利伟
翟志刚
袁隆平
屠呦呦
莫 言
成 就
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一星
核弹
载人航天飞船
杂交水稻
青蒿素
文学作品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这位科学家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而努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位农业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袁隆平 C.邓稼先 D.杨利伟
b
中考真题演练
2.(2023·湖北十堰·中考真题)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在航天领域又取得一项重要成就。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
D.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
c
中考真题演练
3.(2023·西藏·中考真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相继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苏关系恶化使得中西方关系改善
c
中考真题演练
4.(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追溯其历史源头与逻辑起点,下列党的精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延安精神 铁人精神 特区精神 探月精神
B.铁人精神 延安精神 探月精神 特区精神
C.特区精神 延安精神 铁人精神 探月精神
D.铁人精神 特区精神 延安精神 探月精神
a
中考真题演练
5.(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共赴九天,再探苍穹。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下列科技成就中,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
C.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中考真题演练
衣
食
行
住
20世纪70年代的衣着和布票
现代穿搭
1960-1970年 年夜饭
2021年 王靖泽家的年夜饭
2022年 赵文卓的客厅
20世纪70年代的室内
70年代的武汉
2021年的武汉
凭票购买,
样式单调一
色彩丰富,展示个性
结构单一,解决基本温饱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室内设施简单
住房面积扩大,装修和环境有改善
步行、自行车、火车等
地铁、出租车、私家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 日常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消费 。
凭布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饮食结构单一
温饱还是问题
住房比较拥挤
室内设施简单
丰富多彩,
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吃饱,还能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环境明显改善
食物占主要
消费总量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
食
住
信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行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
色彩和样式单调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吃饱+吃好
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饮食结构单一,
有些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
装修和环境明显改善
住房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汽车、火车、飞机、高铁
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通信难
装机贵
课堂小结
消费
主要为衣、食消费
消费总量增长、消费结构优化-休闲娱乐
6.(2023·宁夏·中考真题)下面这组图片可以用于研究( )
口耳相传 邮驿通信 有线电话 互联网
A.人类社会生活的变迁 B.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
C.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a
中考真题演练
7.(2023·广东深圳·中考真题)如图反映的是1984年山东胶县某乡妇女正在围观上海发廊的画报。据统计,此前几年,该乡进入发廊烫发的女性不过3人,但仅1984年一年,就有万人烫发。这体现了( )
A.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D.全面对外开放的影响
d
中考真题演练
8.(2023·广东广州·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撰写的演讲稿提纲:
据此判断,该演讲稿的标题是( )
A.海峡两岸的交往
B.航天事业的发展
C.新时代强军之路
D.社会生活的变迁
d
中考真题演练
◆从“吃饱”到“吃好”
◆从小瓦房到大楼房
◆从样式单调到丰富多彩
◆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高铁列车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王国”
9.(2022·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c
中考真题演练
10.(2022·海南·中考真题)读下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
A.城市缺房问题彻底解决 B.农村居住环境明显好转
C.城乡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D.室内设备设施大为改观
c
中考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