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学习目标】
1、知道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和斗争史实,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作用。
3、列举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概念阐释】
1.重要观点——甲午战败后中国士大夫心态
2.重要概念——公车上书
“公车”指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公车上书,是指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3.重要概念——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所策划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6月,与清朝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东南督抚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抑止人民反抗斗争的产物,是东南督抚同帝国主义既妥协又矛盾的产物,也是东南督抚与清廷之向心和离心两个合力的产物。
4.重要概念——扶清灭洋
“扶清”即扶助清朝、保卫中国,“灭洋”即消灭洋人,实际上是消灭来自西方的一切东西。义和团以为扶助清朝,消灭洋人、洋物便能挽救民族危亡,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未能认清清朝反动统治和西方列强入侵的实质,盲目排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民大众挽救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和爱国主义的牺牲精神。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救亡、革新与革命是近代中国三大急迫而突出的课题,救亡与革新曾激扬起历史的波涛,而启蒙之激发理性,启迪民智,反对迷信,反对愚昧,改造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切变革与革命的前提。
——马洪林《戊戌维新的历史思考——纪念戊戌维新100周年》
(1)从史料一的观点出发,说明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
史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随堂检测】
1.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3.关于康有为密谋捕杀慈禧太后,光绪帝是否知情的问题,有多种记载。袁世凯在他的《戊戌日记》中称光绪帝完全不知情;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记载,9月20日袁世凯“请训”时,光绪帝曾赐以“硃笔密谕”。这表明
A.文献史料往往带有主观性 B.阶级属性决定史料价值大小
C.同一事件具有不同的理解 D.日记比二手史料更具真实性
4.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的示意图,这次战争后
A.地主阶级萌发“师夷长技”思潮
B.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D.列强侵华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5.所谓“三世说”,原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该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康有为对此重新解释道:“《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由此可知,康有为
A.认为共和制最适合中国 B.借助儒学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C.传承了传统儒学的观点 D.宣扬了科学的社会发展史观
6.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 B.民族矛盾的尖锐 C.顽固势力的反扑 D.民众的盲目排外
7.有学者指出:“戊戌政变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慈禧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新学家们带来的最深远的“解放作用”是
A.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B.传播西方政治学说的启蒙意义
C.指导维新变法的实践经验 D.启示知识分子继承改良道路
8.下表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相关表述,据此可知
义和团在北京前门点火焚烧洋货铺和洋药店,结果火势蔓延,烧掉了附近的商铺和民居 李希圣的日记(1900年任职在北京刑部)
义和团“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劳乃宣(负责剿杀义和团的官员)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晚清大臣刚毅记载
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非理性的爆发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D.历史叙述取决于时代的变化
9.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 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 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10.1900年6月,清政府向英、法、德、俄等十一国宣战之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当即表示拒绝承认其有效性,随后与外国领事展开交涉,并达成一系列协议。此事件
A.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 B.保证了河北、山东地区的稳定
C.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1.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厂,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下列历史解释合理的是
史料 历史解释
A 《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 鸦片战争中英国损失共计二千一百万银元
B 《北京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
C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 《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列强逼签《辛丑条约》的目的是报复义和团运动
【知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