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练习训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练习训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07 22:30:31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练习训练试卷
一、字词书写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滑稽   咒骂   蜥蜴    脊椎   嗔怪   
孵化   麝香   驯养    禁锢    蹒跚   
【答案】jī;zhòu;xī;zhuī;chēn;fū;shè;xùn;gù;shā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滑稽 ”读作“ jī ”;“ 咒骂 ”读作“ zhòu ”;“ 蜥蜴 ”读作“ xī ”;“ 脊椎 ”读作“ zhuī ”;“ 嗔怪 ”读作“ chēn ”;“ 孵化 ”读作“ fū ”;“ 麝香 ”读作“ shè ”;“ 驯养 ”读作“ xùn ”;“ 禁锢 ”读作“ gù ”;“ 蹒跚 ”读作“ shān ”
故答案为:jī;zhòu;xī;zhuī;chēn;fū;shè;xùn;gù;shān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行   窘境   苫蔽   
尻尾   顷刻   假寐   
chí   担持刀 bì   命 狡xiá   
【答案】zhuì;jiǒng;shàn;kāo;qǐnɡ;mèi;弛;毙;黠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 缀行 ”读作“ zhuì ”;“ 窘境 ”读作“ jiǒng ”;“ 苫蔽 ”读作“ shàn ”;“ 尻尾 ”读作“ kāo ”;“ 顷刻 ”读作“ qǐnɡ ”;“ 假寐 ”读作“ mèi ”;“ chí担 ”写作“ 弛 ”;
故答案为:zhuì;jiǒng;shàn;kāo;qǐnɡ;mèi;弛;毙;黠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二、选择题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丑闻总是抱有一种安之若素的态度,那么幼儿园虐童事件就不可能让我们真正痛心和思考。
B.最近,一些奇葩的名字引发广泛争议。有人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无独有偶,济南一对夫妇给孩子起名“北雁云依”,被拒绝落户。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D.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出去走走。可是去哪儿省钱又好玩 去哪儿舒适又安全 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 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它是褒义词,感彩不符合语境。
B.无独有偶: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D.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②人性形容应为“原型”;③表示自身的因素,应为“好高骛远”。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动物笑谈》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 劳伦兹。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王的指环》。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猫》一文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答案】A
【知识点】狼;猫;动物笑谈;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动物笑谈》 一文的作者是奥地利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2016·德州)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B句中“十七八”中不用顿号。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____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   颤   动 哺   乳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
【答案】(1)畜;chàn;bǔ
(2)常常;偶尔
(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4)警告;警惕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长句与短句的变换;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chù”写作“畜”; “颤”读作“chàn”;“哺”读作“bǔ”。
⑵ 本题考查词语使用。常常”表示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偶尔” 意思是间.或;有时,指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个别的。本题“鹦鹉睡觉把头藏在翅膀下面”这应该是经常性动作,‘ 还可能发出低低的叫声”应该是偶然发生的,所以根据语境①应选“常常”,②应选“偶尔” .
⑶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本题是要求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一个句子,做这类题型,考生须注意句子一定要符合语境,且不能改变句子的愿意,即: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用词不当,将“警告”改为“警惕”。
故答案为:⑴ 畜 ; chàn ; bǔ ⑵ 常常|偶尔 ⑶ 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警告 ; 警惕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⑷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8.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将孩子________(囚禁 监禁 禁锢)在学校和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让他们蜷伏于枯zào乏味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假期应该“走出去”,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傍晚去观看太阳从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huī,清晨去感受树叶像棕色的蝴蝶___________(安稳 安静 安详)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蜷伏    枯zào    收敛    余huī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答案】(1)quán;燥;li n;晖
(2)禁锢 安静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 蜷-quán,蜷伏:弯曲身体卧着。zào一燥,枯燥:单调,无趣味。敛一-liǎn,收敛:减弱或消失。huī-一晖, 余晖:傍晚的阳光。
⑵ 第一空:囚禁:关进监狱,监禁。监禁:把人关押起来,限制人身自由。禁锢:强力限制。因为是用来形容孩子,所以应用“禁锢”。
第二空:安稳:安全而稳当。安静:安定,平静。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因为是用来修饰“卧”,所以应用“安静”
故答案为:⑴ quán ; 燥 ; li n ; 晖
⑵ 禁锢 安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感动于牵牛花强韧的生命力,被扯断在草堆里,还能从容地迎接阳光,从容地开花。虽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但拘得了一时,岂拘得了一世 它那生命的触须必定会再度伸出来,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气。原来,这世界对于强韧的生命力是无可奈何的。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踩得了碎花,可踩不碎潜藏于大地腹部那双儒动的巨掌。只要巨掌动,自有花朵迸出来;只要有泥土,花朵便可在天地间自由来去。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文中加点的“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四个义项,根据语境,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逮捕或拘留 B.拘束 C.不变通 D.限制
(3)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答案】(1)儒动;蠕动
(2)D
(3)拟人;反问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拟人;反问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 儒动——蠕动
⑵ 语句“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中的“拘”,根据后面的语句“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可知,D项的“限制”最符合语境。
⑶ 语句“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赋予牵牛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哪里... ”反问句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 儒动 ; 蠕动
⑵ D
⑶ 拟人 ; 反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⑶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什么词性?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答案】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解答此题需结合词性的理解及作用来分析。第一问,“十万”“两万”“一半”“一万”都为数词。第二问,在句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大量的数字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同时给文章增添了真实性,会让读者信服,读者会设身处地去还原种树的情形,增加艰辛的感受。
故答案为: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岁杨绛,一直都在读书。读过多少书,她自己也许都无法统计。杨家世代读书,藏书颇丰。作为名门之后,杨绛打一落地便被书香濡染。父亲在《申报》发表的评论一篇接一篇;母亲料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她在书山文海里游走,撷取智慧之珠,研磨成粉,敷之饮之,所以,自内而外,都浸淫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杨绛与钱锺书的结合,也是两个大家族藏书智慧的融合。他们的涵养,是中国千年文化累积出的高峰,是中西文化交汇后聚合的海洋。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随手拈来的经典诗文,嵌入自己的叙述语言中,自然妥帖,丝毫看不到书呆子写作时掉书袋的印痕。
材料二 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柳,雨中白莲,雪中红梅,暗香浮动。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它们充满叩问深思,发人深省。真正的阅读能洗涤和提升灵魂。好的文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懂得留白之美,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就像一个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着急赶路的人。这样走马观花,只会错失沿途的许多美景。“快”字让阅读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读得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材料三 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他的书房中,除了卧具和图书,还有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熟或太久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为此他还给这个枕头起名叫“警枕”,以警醒自己节约时间,刻苦学习。
11.阅读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对读书有不同的理解。上面三则材料对读书有怎样的看法?
12.相信你对读书也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请说一说你的看法。要求:中心明确。不少于100字。
13.①学习了本单元后,班级决定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如果你是这次板报的策划者,你打算设计哪些栏目呢?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②肖明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吃饭,爸爸要点“红烧青蛙”这道菜,肖明认为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应该保护。爸爸说:“你不吃这道菜,别人也在吃啊!”如果你是肖明,此时你会如何劝说爸爸?
③学校举行“动物知识”竞赛,发布了一则通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两处错误,请你指出。
通 知
我校定于本周五举行七年级学生“动物知识”竞赛,希望七年级每班选派五名代表按时参加。
校宣传部
2018.10.18
【答案】11.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12.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13.①栏目一:走近野生动物;栏目二:新闻速递;栏目三:动物风采 ②示例:爸爸,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好吗? ③应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 应交代竞赛的具体地点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见解表述;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⑶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依据“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可概括出: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可概括出: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由“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可概括出: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由“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可概括出: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由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用“警枕”约束并提醒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可概括出:读书要抓紧时间。
故答案为: 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12.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观点应围绕“读.书”来确定,如:读书要精读;读书要勤奋;读书要有选择。理由要充分,语言要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13.①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依据平时积累的黑板报的板块设计完成作答即可。
②本题考查劝说。解答劝说类的表述题一般包含几个部分:首先打招呼,这是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其次肯定对方的工作是辛苦的,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然后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最后表达期望。
③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本通知缺少具体的时间与地点。
故答案为:
第1空、①栏目一:走近野生动物
第2空、栏目二:新闻速递
第3空、栏目三:动物风采 ②示例:爸爸,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好吗? ③应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 应交代竞赛的具体地点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4.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15.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16.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17.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答案】14.①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③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④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15.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16.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17.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内容,从“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我觉得许 多半新不旧的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但现实既令 人感伤又使人欣喜”等语句概括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①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③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④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分析两个语句,前半部分都承接“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这句话,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从“一个初秋的下午”“我有了 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中可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因此A句合适。
故答案为: 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16.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根据“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个偷车人骑走了”可知“感伤"是因为自行车被偷;“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可知“欣喜"是因为买了流行的新车。理解深层含意:结合后文自行车被偷后“我”的“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来分析,“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辆结实耐用的 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父母以为寄托在自行车里的浓浓的爱会陪伴孩子大半个人生,其实不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终有一-天会被孩子卸下,这对父母米说是“感伤"的;而当孩子卸下负担,面对新生活、新挑战、新人生,心情是轻松的,是“欣喜"的。
故答案为: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17.本题考查对结尾作用。结合内容可知,文章最后三段讲述了-对普通父女骑着新旧自行车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暗示了本文的主题;写父女共同骑车,升华了本文的情感;写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能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18.(2020·邵阳模拟)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一文,回答小题。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神情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跟着月亮走吧。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围绕母亲的“月光疗法”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妙处。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4)启示:面对挫折、困难,要乐观坚强。具体生活实际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分析】(1)注意与“月亮疗法”有关。结合“④⑤段内容”概括: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结合“⑥⑦⑧⑨段内容”概括得出: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硬生生”,形容态度坚决。“扛”,支撑、忍耐。在这里两个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爱,敬佩之情。
(3)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月光”和“黑夜”,喻体是“利剑”和“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开朗的心态。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中的母亲“面对挫折、困难,有乐观坚强的态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⑵ “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
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⑷ 启示:面对挫折、困难,要乐观坚强。具体生活实际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六、作文
19.(2016·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参考例文】艰难的选择 运由自己决定,生活由自己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是进还是退,是坚持还是放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 在十字路口上,一切都很迷茫… 项羽,一个力能扛鼎的力士,一个豪气冲天的霸王,是他手中的剑,结束了秦的暴政,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佩服他的勇气,敢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本。几番征战,浴血沙场。当他站在秦朝皇宫前,宣告秦的灭亡时,我们会称赞他的睿智。 荣誉背后,是异常艰难的抉择:起义成功了,那还好说。若是起义不成功呢?灭九族、五马分尸这些酷刑,就摆在自己眼前。我想:项羽那时的手肯定万分沉重,因为它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徘徊。 项羽也可以选择平淡,过着祖辈们,那种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生活。 平淡地生,平淡地死,平淡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 但他没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 历史证明项羽是对的,人,就要有冒险的勇气,摔倒了,再爬起来,努力向前冲。不管代价有多大! 李白,一个至今还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仙,是你手中的笔,诞生出最美丽的诗篇,结出了最丰满的硕果! 千里迢迢赶来,怀着雄心壮志走入朝廷,你期盼着自己的才华有所发挥,希望为国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将你的理想击得粉碎。朝堂之上,人心险恶,率真的你却没有防备之心,于是,小人在皇上面前挖苦、贬低你。你,却冷冷一笑,眼中,满是蔑视。 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你的仕途生涯结束了,面对那些窃笑的小人,你沉默了。良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走了出去,眼中,分明饱含着泪水。 李白也可以选择低头,迎逢权势,这样,就可以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高官厚禄,不愁吃穿。 你没有“不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我倒也轻松自在!” 你大步走了,夕阳的余辉,给你的背影镀上了亮丽的色彩。 你游遍了大江南北,收获了不尽的才思,作下了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留芬芳。 官,可不做,心,却不能失。 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人,就要有放弃的决心,不管前面有多大的诱惑,该放手就放手,头也不回向前走! 青春的路上,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当我们踏上一条路时,不应后悔,迷雾,会散去,前方,是光明。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 “一脚踏扁一个紫罗兰”我们依然前行着,走着自己所选择的路,跟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渐长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让我们完成一篇关于选择主题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选择,这一个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打开思路,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分析所给出的材料,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选择”,我们应围绕这个词语来写,而且题干中还有这样的提示: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人生的思路。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的成长中的选择,也可以写别人的(名人的)成长中的选择。
【形式创新】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选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
【文体选择】本文很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前面是记叙为主,后面议论提炼收尾的议论与记叙结合的文章。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以选择为论题展开论述,选用两位名人事例,来体现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事例具有代表性,本文分段较多,看起来文章脉络清晰,习作以选择开头,以选择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 /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练习训练试卷
一、字词书写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滑稽   咒骂   蜥蜴    脊椎   嗔怪   
孵化   麝香   驯养    禁锢    蹒跚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行   窘境   苫蔽   
尻尾   顷刻   假寐   
chí   担持刀 bì   命 狡xiá   
二、选择题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丑闻总是抱有一种安之若素的态度,那么幼儿园虐童事件就不可能让我们真正痛心和思考。
B.最近,一些奇葩的名字引发广泛争议。有人给孩子起名“王者荣耀”,无独有偶,济南一对夫妇给孩子起名“北雁云依”,被拒绝落户。
C.电影《芳华》上映后,许多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认为电影所反映的部队文工团生活以及一些战争场面都与真实的情况大相径庭。
D.世界那么大,我们想出去走走。可是去哪儿省钱又好玩 去哪儿舒适又安全 这些问题,大家讨论了好久,莫衷一是。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解决对食品市场监管______的问题,就必须改革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这部小说感人至深,作品主人公的______,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③学生没打好基础,______,即不切实际地追求所谓远大目标,难成大事。
A.不力 原型 拔苗助长 B.不利 原形 拔苗助长
C.不利 原形 好高骛远 D.不力 原型 好高骛远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动物笑谈》一文的作者是英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 劳伦兹。其代表作是《所罗门王的指环》。
B.《狼》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猫》一文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内心的痛苦和自责之情。
6.(2016·德州)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地方我曾经看见这样一棵苍老的枸杞树呢?是在某处的山里吗?是在另一个地方的花园里吗?
B.当一个十七、八岁的健美青年向你走来,他给你的印象是爽直、纯洁、豪华、富丽。
C.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
D.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逝世,其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三、基础知识综合
7.阅读下面文字,完后面小题。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①____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④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告,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   颤   动 哺   乳
(2)根据句子的意思,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画线的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④画线处有一个词用得不恰当,可将“   ”改为“   ”。(要求:符合语境)
8.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不要将孩子________(囚禁 监禁 禁锢)在学校和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让他们蜷伏于枯zào乏味的狭小空间里。孩子在假期应该“走出去”,去看看丰富多彩的世界,傍晚去观看太阳从花园里收敛起它金色的余huī,清晨去感受树叶像棕色的蝴蝶___________(安稳 安静 安详)地卧在大地的怀抱中……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蜷伏    枯zào    收敛    余huī   
(2)结合语境,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感动于牵牛花强韧的生命力,被扯断在草堆里,还能从容地迎接阳光,从容地开花。虽然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但拘得了一时,岂拘得了一世 它那生命的触须必定会再度伸出来,再抓住泥土,再呼吸空气。原来,这世界对于强韧的生命力是无可奈何的。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踩得了碎花,可踩不碎潜藏于大地腹部那双儒动的巨掌。只要巨掌动,自有花朵迸出来;只要有泥土,花朵便可在天地间自由来去。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文中加点的“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以下四个义项,根据语境,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逮捕或拘留 B.拘束 C.不变通 D.限制
(3)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是什么词性?在句中有什么作用?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四、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百岁杨绛,一直都在读书。读过多少书,她自己也许都无法统计。杨家世代读书,藏书颇丰。作为名门之后,杨绛打一落地便被书香濡染。父亲在《申报》发表的评论一篇接一篇;母亲料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阅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她在书山文海里游走,撷取智慧之珠,研磨成粉,敷之饮之,所以,自内而外,都浸淫着浓郁的书卷之气。
杨绛与钱锺书的结合,也是两个大家族藏书智慧的融合。他们的涵养,是中国千年文化累积出的高峰,是中西文化交汇后聚合的海洋。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随手拈来的经典诗文,嵌入自己的叙述语言中,自然妥帖,丝毫看不到书呆子写作时掉书袋的印痕。
材料二 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它们值得一读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柳,雨中白莲,雪中红梅,暗香浮动。它们充满诗情画意,明丽纯粹;它们充满叩问深思,发人深省。真正的阅读能洗涤和提升灵魂。好的文字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懂得留白之美,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
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就像一个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着急赶路的人。这样走马观花,只会错失沿途的许多美景。“快”字让阅读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读得慢一点,等一等灵魂。
材料三 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在他的书房中,除了卧具和图书,还有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熟或太久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为此他还给这个枕头起名叫“警枕”,以警醒自己节约时间,刻苦学习。
11.阅读是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对读书有不同的理解。上面三则材料对读书有怎样的看法?
12.相信你对读书也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请说一说你的看法。要求:中心明确。不少于100字。
13.①学习了本单元后,班级决定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出一期黑板报,如果你是这次板报的策划者,你打算设计哪些栏目呢?
栏目一:   
栏目二:   
栏目三:   
②肖明和爸爸妈妈去饭店吃饭,爸爸要点“红烧青蛙”这道菜,肖明认为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应该保护。爸爸说:“你不吃这道菜,别人也在吃啊!”如果你是肖明,此时你会如何劝说爸爸?
③学校举行“动物知识”竞赛,发布了一则通知。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两处错误,请你指出。
通 知
我校定于本周五举行七年级学生“动物知识”竞赛,希望七年级每班选派五名代表按时参加。
校宣传部
2018.10.18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自行车之歌
苏童
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
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
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
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
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 。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
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
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凤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
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
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
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
(有删改)
14.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15.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
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
16.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17.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18.(2020·邵阳模拟)阅读《我们跟着月亮走吧》一文,回答小题。
①那年我12岁。那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神情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的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成朋友甚至邻居家蹚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吸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着给弟弟妹妹们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里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光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儿,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室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跟着月亮走吧。
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围绕母亲的“月光疗法”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妙处。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六、作文
19.(2016·武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ī;zhòu;xī;zhuī;chēn;fū;shè;xùn;gù;shān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滑稽 ”读作“ jī ”;“ 咒骂 ”读作“ zhòu ”;“ 蜥蜴 ”读作“ xī ”;“ 脊椎 ”读作“ zhuī ”;“ 嗔怪 ”读作“ chēn ”;“ 孵化 ”读作“ fū ”;“ 麝香 ”读作“ shè ”;“ 驯养 ”读作“ xùn ”;“ 禁锢 ”读作“ gù ”;“ 蹒跚 ”读作“ shān ”
故答案为:jī;zhòu;xī;zhuī;chēn;fū;shè;xùn;gù;shān
【点评】本题考查重点词注音。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要准确辨别读音,并能结合语境使用恰当。此题关键是平时的积累,积累生字词的读音书写。
2.【答案】zhuì;jiǒng;shàn;kāo;qǐnɡ;mèi;弛;毙;黠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
“ 缀行 ”读作“ zhuì ”;“ 窘境 ”读作“ jiǒng ”;“ 苫蔽 ”读作“ shàn ”;“ 尻尾 ”读作“ kāo ”;“ 顷刻 ”读作“ qǐnɡ ”;“ 假寐 ”读作“ mèi ”;“ chí担 ”写作“ 弛 ”;
故答案为:zhuì;jiǒng;shàn;kāo;qǐnɡ;mèi;弛;毙;黠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3.【答案】A
【知识点】褒贬色彩辨析
【解析】【分析】A. 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它是褒义词,感彩不符合语境。
B.无独有偶:表示两事或两人十分相似。
C.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D.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运用能力。填词语,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抓一个词义比较简单的词语与句子比照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①句中修饰“监管”,应选择“不力”;②人性形容应为“原型”;③表示自身的因素,应为“好高骛远”。
故答案为:D。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5.【答案】A
【知识点】狼;猫;动物笑谈;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动物笑谈》 一文的作者是奥地利人;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6.【答案】B
【知识点】顿号
【解析】【分析】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B句中“十七八”中不用顿号。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7.【答案】(1)畜;chàn;bǔ
(2)常常;偶尔
(3)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4)警告;警惕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近义词;长句与短句的变换;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chù”写作“畜”; “颤”读作“chàn”;“哺”读作“bǔ”。
⑵ 本题考查词语使用。常常”表示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偶尔” 意思是间.或;有时,指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个别的。本题“鹦鹉睡觉把头藏在翅膀下面”这应该是经常性动作,‘ 还可能发出低低的叫声”应该是偶然发生的,所以根据语境①应选“常常”,②应选“偶尔” .
⑶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本题是要求两个句子改写成一一个句子,做这类题型,考生须注意句子一定要符合语境,且不能改变句子的愿意,即: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用词不当,将“警告”改为“警惕”。
故答案为:⑴ 畜 ; chàn ; bǔ ⑵ 常常|偶尔 ⑶ 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 ⑷ 警告 ; 警惕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⑶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句式变换,指在一定的语境中,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换成另一种句式。这种题型从语序、语气、语意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考查学生运用恰当的句式准确表达的能力。
⑷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8.【答案】(1)quán;燥;li n;晖
(2)禁锢 安静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近义词
【解析】【分析】⑴ 蜷-quán,蜷伏:弯曲身体卧着。zào一燥,枯燥:单调,无趣味。敛一-liǎn,收敛:减弱或消失。huī-一晖, 余晖:傍晚的阳光。
⑵ 第一空:囚禁:关进监狱,监禁。监禁:把人关押起来,限制人身自由。禁锢:强力限制。因为是用来形容孩子,所以应用“禁锢”。
第二空:安稳:安全而稳当。安静:安定,平静。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因为是用来修饰“卧”,所以应用“安静”
故答案为:⑴ quán ; 燥 ; li n ; 晖
⑵ 禁锢 安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9.【答案】(1)儒动;蠕动
(2)D
(3)拟人;反问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拟人;反问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字形。 儒动——蠕动
⑵ 语句“它被拘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中的“拘”,根据后面的语句“在枯草堆中动弹不得”可知,D项的“限制”最符合语境。
⑶ 语句“一地的牵牛花,它哪里忧惧花朵被践踏、藤蔓被截掉 ”赋予牵牛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运用“哪里... ”反问句式,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据此可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⑴ 儒动 ; 蠕动
⑵ D
⑶ 拟人 ; 反问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
⑶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答案】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知识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 解答此题需结合词性的理解及作用来分析。第一问,“十万”“两万”“一半”“一万”都为数词。第二问,在句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大量的数字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同时给文章增添了真实性,会让读者信服,读者会设身处地去还原种树的情形,增加艰辛的感受。
故答案为:数词,具体地说明了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种树的艰辛历程。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答案】11.示例: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12.示例: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13.①栏目一:走近野生动物;栏目二:新闻速递;栏目三:动物风采 ②示例:爸爸,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好吗? ③应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 应交代竞赛的具体地点
【知识点】活动设计;材料探究;见解表述;应用文;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⑶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求书写。
1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依据“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绛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她不仅好读书,还能读好书”可概括出: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且不说《围城》,就读杨绛的《我们仨》,你也不难品味到一-代才女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便是细碎的生活琐事,你也能读出流淌其中的文化气韵。这样的文字,绝不是一个腹中空空的人所能杜撰出来的”可概括出: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由“好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可概括出: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由“读经典的书籍,就像接受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礼”可概括出: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由司马光“爱读书,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用“警枕”约束并提醒自己抓紧时间读书可概括出:读书要抓紧时间。
故答案为: 读书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读书需要静静品读,慢慢欣赏;读书可以提升精神境界;读书要抓紧时间。
12. 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言简意赅地阐述理由。观点应围绕“读.书”来确定,如:读书要精读;读书要勤奋;读书要有选择。理由要充分,语言要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读书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才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欣喜,才会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收获。孙康冬夜映雪读书,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匡衡借邻居的烛光读书,他们经过勤奋努力,终成大器。现在有着更优越条件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努力读书呢?
13.①本题考查活动设计。依据平时积累的黑板报的板块设计完成作答即可。
②本题考查劝说。解答劝说类的表述题一般包含几个部分:首先打招呼,这是与人沟通的第一步。其次肯定对方的工作是辛苦的,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然后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理由,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最后表达期望。
③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本通知缺少具体的时间与地点。
故答案为:
第1空、①栏目一:走近野生动物
第2空、栏目二:新闻速递
第3空、栏目三:动物风采 ②示例:爸爸,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好吗? ③应交代竞赛的具体时间 应交代竞赛的具体地点
【答案】14.①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③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④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15.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16.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17.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知识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内容,从“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我觉得许 多半新不旧的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但现实既令 人感伤又使人欣喜”等语句概括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 ①童年多病,自行车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笫一次骑车,自行车让我感受到异样的亲情。③长大后,自行车开启我的新生活。④后来,自行车令我感伤又欣喜。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仔细分析两个语句,前半部分都承接“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 这句话,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从“一个初秋的下午”“我有了 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中可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因此A句合适。
故答案为: A这句话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我从车站提货,看到父母合作精心包裹的车,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与期待;下启后文对生活的感受,我骑着父母的车,仿佛听到向前的“发令枪”响,奔向阳光下的新生活。所以我的内心情感应该是“热”而不是“轻松”的,与之相应的环境描写也就是相配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和“热辣辣”的。
16.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 根据“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个偷车人骑走了”可知“感伤"是因为自行车被偷;“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可知“欣喜"是因为买了流行的新车。理解深层含意:结合后文自行车被偷后“我”的“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来分析,“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辆结实耐用的 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一-句的言外之意是.父母以为寄托在自行车里的浓浓的爱会陪伴孩子大半个人生,其实不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爱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这种负担终有一-天会被孩子卸下,这对父母米说是“感伤"的;而当孩子卸下负担,面对新生活、新挑战、新人生,心情是轻松的,是“欣喜"的。
故答案为:这是一个转折句。表面看是五年后我的车被偷令人感伤,但我可以买一辆流行而威风漂亮的新车,又感到欣喜。深层是父母寄托在老式自行车上的爱让孩子感到“负担”,总会有一天卸去,所以感伤,而孩子也总会面向未来找到自己向往的新生活,所以欣喜。
17.本题考查对结尾作用。结合内容可知,文章最后三段讲述了-对普通父女骑着新旧自行车的事例,并通过对比,暗示了本文的主题;写父女共同骑车,升华了本文的情感;写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能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 深化主题,通过父女新旧自行车的对比,暗示了文章时代发展与情感传承的主题,用陌生父女的事例作为结尾,体现一种社会普通性;2.升华情感,通过父女自行车“仿佛也在交谈”,表达了作者对自行车的深厚情感;3.引发读者对文章蕴含的情感和主旨的思考。
18.【答案】(1)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4)启示:面对挫折、困难,要乐观坚强。具体生活实际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
【解析】【分析】(1)注意与“月亮疗法”有关。结合“④⑤段内容”概括: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结合“⑥⑦⑧⑨段内容”概括得出: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2)“硬生生”,形容态度坚决。“扛”,支撑、忍耐。在这里两个词语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疼爱,敬佩之情。
(3)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月光”和“黑夜”,喻体是“利剑”和“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开朗的心态。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佩。
(4)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中的母亲“面对挫折、困难,有乐观坚强的态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⑵ “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坚强,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心疼。
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夜比作袍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的力量,烘托出母亲乐观的心态。
⑷ 启示:面对挫折、困难,要乐观坚强。具体生活实际内容合乎题意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4)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回答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点要明确,感受要真切,表述要精当。同时还要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19.【答案】【参考例文】艰难的选择 运由自己决定,生活由自己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难题时,是进还是退,是坚持还是放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悲喜剧… 在十字路口上,一切都很迷茫… 项羽,一个力能扛鼎的力士,一个豪气冲天的霸王,是他手中的剑,结束了秦的暴政,也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我们佩服他的勇气,敢以八千江东子弟兵为本。几番征战,浴血沙场。当他站在秦朝皇宫前,宣告秦的灭亡时,我们会称赞他的睿智。 荣誉背后,是异常艰难的抉择:起义成功了,那还好说。若是起义不成功呢?灭九族、五马分尸这些酷刑,就摆在自己眼前。我想:项羽那时的手肯定万分沉重,因为它寄托了太多的希望与徘徊。 项羽也可以选择平淡,过着祖辈们,那种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生活。 平淡地生,平淡地死,平淡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 但他没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 历史证明项羽是对的,人,就要有冒险的勇气,摔倒了,再爬起来,努力向前冲。不管代价有多大! 李白,一个至今还在文坛上闪烁着光辉的名字,一个刚正不阿的诗仙,是你手中的笔,诞生出最美丽的诗篇,结出了最丰满的硕果! 千里迢迢赶来,怀着雄心壮志走入朝廷,你期盼着自己的才华有所发挥,希望为国为民尽一点绵薄之力。 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将你的理想击得粉碎。朝堂之上,人心险恶,率真的你却没有防备之心,于是,小人在皇上面前挖苦、贬低你。你,却冷冷一笑,眼中,满是蔑视。 最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你的仕途生涯结束了,面对那些窃笑的小人,你沉默了。良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你走了出去,眼中,分明饱含着泪水。 李白也可以选择低头,迎逢权势,这样,就可以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获得高官厚禄,不愁吃穿。 你没有“不与这些小人同流合污,我倒也轻松自在!” 你大步走了,夕阳的余辉,给你的背影镀上了亮丽的色彩。 你游遍了大江南北,收获了不尽的才思,作下了不朽的诗篇,至今仍留芬芳。 官,可不做,心,却不能失。 事实证明:李白是对的,人,就要有放弃的决心,不管前面有多大的诱惑,该放手就放手,头也不回向前走! 青春的路上,一切都由自己掌握,当我们踏上一条路时,不应后悔,迷雾,会散去,前方,是光明。 人生如诗,岁月如歌。 “一脚踏扁一个紫罗兰”我们依然前行着,走着自己所选择的路,跟随着时间的脚步,逐渐长大。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让我们完成一篇关于选择主题的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选择,这一个题目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打开思路,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分析所给出的材料,题目中有两个关键词语“选择”,我们应围绕这个词语来写,而且题干中还有这样的提示: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出写作思路:写一篇关于选择的文章,也可以写一篇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会有不同人生的思路。
【思路点拨】我们可以写关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的成长中的选择,也可以写别人的(名人的)成长中的选择。
【形式创新】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中心词语,最好能把“选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这样从结构上来看调理较为清晰。
【文体选择】本文很适合写议论文,也可以写一篇前面是记叙为主,后面议论提炼收尾的议论与记叙结合的文章。
【点评】【例文点评】本文以选择为论题展开论述,选用两位名人事例,来体现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事例具有代表性,本文分段较多,看起来文章脉络清晰,习作以选择开头,以选择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