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案(无答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6 20: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开发。
2、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3、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重点难点】
1、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与影响。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原因。
【问题导学】
1、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概括时代特征。
2、东晋政权的支柱是什么,什么是士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4、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影响?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概念阐释】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士族政治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随着南北经济文化差异缩小、科举选吏制度打击、中小地主力量兴起和唐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士族制度最终走向崩溃。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具体内容是通过品评,将士人分为九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各地主持品评,被评为上等者,将被推荐到各级行政机构中去做官。九品中正的实行结束了两汉以来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构建】
【史料研读】
(2022·广东高考·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8分)
【课堂检测】
1.(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D.④
2.(2022·浙江杭州高一下·2)下图是某一时期政权更迭图的部分截图,这一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当时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其中③代表的政权是(  )
A.西晋
B.东汉
C.北魏
D.东晋
3.(2022·浙江温州高一下学考模拟·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  )
A.北魏 B.北齐 C.南齐 D.元
4.(2022.福建宁德调研)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出现上述现象的时代背景是
A.门阀士族处于兴盛时期 B.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对峙
C.民族交融遭到严重削弱 D.王朝正统之争异常激烈
5.(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6.(2022. 山东日照学考模拟)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
7.东晋时期,司马皇族与世家大族(如琅琊王氏)建立起“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共”天下是这时期的主流,“争”天下只是个别的特殊现象,且为整个门阀集 团所不容。强大的门阀势力,成为支撑这个政权的重要柱石。这表明当时
A.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集权 B.皇权与族权实现了相互制衡
C.选官制度影响东汉政治的发展 D.门阀政治的建立具有合理性
8、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据此可知,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
A.使全国土地得以均分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D.有维护小农经济之意
9、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域相对较少。这反映出当时( )
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