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9 鱼我所欲也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1. [2023·太原月考]今年“五一”期间你和家人登泰山,在山上看到了下面的石刻“拔地通天”。你向家人介绍这个作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行书,笔笔端庄,无潦草从事者。
B.采用楷书,用字规范,笔笔交代清楚。
C.采用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采用篆书,讲究“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返回目录
【点拨】图片中“拔地通天”字体的特点是讲究“蚕头雁尾(起笔蚕头收笔雁尾)”“一波三折”,这是采用了隶书书体。故选C。
C
2. 品读经典诗文,体悟作者情感,将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若生与义不可兼得则“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生而取义者也
返回目录
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3)吟诵古诗文名篇,感受历代志士仁人的风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为了正义不惜献身的坚定信念;“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是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是睥睨一切的非凡气度;“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是勇往直前的乐观和自信。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自缘身在最高层
直挂云帆济沧海
返回目录
(4)[2023·太原月考]对待富贵,《论语·述而》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具体阐述;《鱼我所欲也》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的准确表达。
返回目录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3.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 )
一豆羹( )
蹴尔( )
人之所恶( )
乞人不屑( )
gǒu
·
·
·
·
·
gēng
cù
wù
xiè
返回目录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这种。
所喜爱的。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做。
返回目录
·
(6)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
(7)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8)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礼貌地吆喝。
·
·
··
·
·
··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同“辨”,辨别。
同“向”,先前、从前。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返回目录
5.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贤者能勿丧耳
D.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C
【点拨】A项“豆”古义为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今义为豆子。B项“钟”古义为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为计时的器具。C项“丧”古义、今义均为“丧失”。D项“已”古义为停止;今义为已经。
返回目录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野芳发而幽香
·
·
·
·
·
·
·
·
【点拨】A项,给/同“欤”,语气词;B项,做/为了;C项,对于/比;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D
返回目录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返回目录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如今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
返回目录
8. 下列选项中加点部分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退避三舍/锲而不舍
B.死亦我所恶/深恶痛绝/好逸恶劳/爱憎好恶
C.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生于忧患/患得患失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不为苟得/优劣得所/不复得路
课文研读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后面各题。
·
·
·
·
·
·
·
·
·
·
·
·
·
·
·
·
B
返回目录
【点拨】A.舍弃/房屋/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放弃;B.均为“讨厌,憎恨”;C.祸患,灾难/忧虑/灾祸/忧虑;D.同“德”,感恩、感激/得到/得到/找到。故选B。
返回目录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能用呢?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路过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过再给他,乞丐也认为不值得。
返回目录
10.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返回目录
11. 下面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作者先用类比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
B.论述“舍生取义”之后,作者接着提出新的观点:人人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并能够葆有它。
C.行道之人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
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
返回目录
B
12. 【知其义·走进文本】古代汉语中有一词多义现象。如“加”在《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中与“增”同义,意思是“增加”;在“万钟于我何加焉”中解释为“_____”。“得”在《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中意思是“__________”;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5-36页第12-15题。
返回目录
同‘德’,感恩、感激
益处
看到
13. 【明其意·理解内容】请用现代汉语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14.【悟其理·丰富思想】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结合上面古文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甲】 【乙】
句式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①________的修辞手法,一气贯注,对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进行批判。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用相似的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说服力。
返回目录
排比
选文 【甲】 【乙】
论证 方法 运用②__________论证、③________论证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批判了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行为。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④________的论证方法。
返回目录
举例论证
对比
举例
15. 【取其精·学以致用】《孟子》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在以上材料中,你会选择哪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什么?
示例:我选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为我的座右铭。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时刻心怀危机感和忧虑感,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才能够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返回目录
16. 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2处)
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6页第16-18题。
兼 仁 与 不 仁 而 使 天 下 之 君 子 取 焉 不 能 知 也
返回目录
17. 《鱼我所欲也》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类比,论证__________的观点;本文则用“瞽不知白黑”类比,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要能够选择仁义
舍生而取义
18. [跨学科综合题]以下三人各自建立了聊天群,并邀请墨子加入,你认为墨子会接受谁的邀请?请选出最有可能的人并结合本文说明理由。
A.孙膑 B.孟子 C.商鞅
返回目录
B 理由:本文中,墨子主张要能够选择仁义;《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孟子主张不能失去“本心”。他们都对“仁义之心”提出了要求。而商鞅是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代表,孙膑是主战的兵家代表,二者与墨子思想不一致。所以墨子最有可能接受孟子的邀请。
资料卡
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
孙膑:兵家代表人物,主战,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返回目录(共31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1. [2023·晋城期末]生活中传统文化随处可见,如赏墨香怡人的书法作品,诵含义隽永的名家典籍。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选出最恰当的评价。
A.篆书,笔法古朴,粗细均匀,讲求对称。
B.隶书,字形扁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秀美圆润。
D.草书,笔法苍劲,龙飞凤舞,行云流水。
返回目录
B
C
2. 将下面空缺处的古文原句补充完整。
(1)当秦王以“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威胁、恫吓的时候,唐雎针锋相对地以“___________________”回击,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严重后果震慑住了秦王。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
返回目录
(2)《唐雎不辱使命》中,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以利益诱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
返回目录
3. 给加点的字注音。
色挠( ) 缟素( ) 弗敢易( )
唐雎( ) 庸夫( ) 休祲( )
韩傀( ) 徒跣( ) 怫然( )
以头抢地( ) 寡人谕矣( )
·
·
·
·
·
·
·
·
·
·
·
返回目录
yù
náo
gǎo
fú
jū
yōng
jìn
guī
xiǎn
fú
qiāng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唐雎不辱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
(2)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王加惠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__
(5)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
(6)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辱没、辜负。
交换。
施与恩惠。
增广、扩充。
只是。
愤怒的样子。
··
返回目录
(7)亦免冠徒跣___________________
(8)以头抢地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9)休祲降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色挠___________________
(11)寡人谕矣___________________
赤脚。
·
·
·
··
·
··
用。
碰,撞。
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
面露胆怯之色。
明白,懂得。
返回目录
5.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B.乡为身死而不受
C.以头抢地尔
D.仓鹰击于殿上
【点拨】A项“错”同“措”;B项“乡”同“向”,先前、从前;D项“仓”同“苍”。
C
返回目录
6. 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长跪而谢之曰
B.轻寡人与
C.请广于君
D.天下缟素
·
·
·
··
【点拨】B项“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C项“广”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D项“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A
返回目录
7. 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派。
出使。
裸露。
只,仅仅。
返回目录
成年男子。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语气词,相当于“吗”。
和,加上。
返回目录
8. 古今异义词。
(1)长跪而谢之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休祲降于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
·
道歉
感谢
吉祥
休息
返回目录
(3)虽千里不敢易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4)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
·
即使
虽然
只,仅仅
徒弟
返回目录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返回目录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返回目录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各题。
10. 与“以头抢地尔”中“抢”的读音和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天抢地 B.烧杀抢掠
课文研读
返回目录
B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6处)
寡 人 以 五 百 里 之 地 易 安 陵 安 陵 君 不 听 寡 人 何 也 且 秦 灭 韩 亡 魏 而 君 以 五 十 里 之 地 存 者 以 君 为 长 者 故 不 错 意 也
返回目录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2.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并说说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返回目录
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好处: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13. 【教材母题变式】本文塑造了唐雎这一“士”的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唐雎具有的“士”之精神。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卑不亢、大义凛然、有勇有谋、不辱使命。(意思对即可)
返回目录
14.[新题型]参考表格提示,解释加点词。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8-39页第14-18题。
文言语句 提示 解释
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 参考成语:十恶不赦 (1)________________
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 参考字形: (2)________________
·
·
返回目录
谋划
赦免
15. 【明其意·理解内容】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可是安陵凭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 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我的才能也不像这两个人
16. 【取其精·学以致用】【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甲】 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 唐雎从容应对,断然反驳。 秦王以“A____________”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秦王道歉
天子之怒
返回目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乙】 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则“B___________” 颜烛趋进谏,点明危害。 景公发怒,并且“C__________”,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 景公
归国
致死不赦
援戟将斫之
返回目录
17.【悟其理·丰富思想】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具有“威武不能屈”的特征。请说说“大丈夫”行为在唐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面对秦王强硬的威胁态度,唐雎能够毫不退让,以同样强势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立场,这体现了孟子“大丈夫”论断中的“威武不能屈”思想。
返回目录
18.【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返回目录
①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②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③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
19. [新题型]“亡”在古代汉语中读“wánɡ”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意义:①逃亡,逃跑;②失去,丢失;③灭亡;④死,死亡。下列句中加点的“亡”意思理解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1)曹沫将而亡人之城(《书〈刺客传〉后》)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史记》)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9页第19-20题。
A.①②④③ B.③④②①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
·
·
·
返回目录
D
20. 选文与《唐雎不辱使命》中都提到刺客,其用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返回目录
选文作者通过写四刺客,表明了自己的主张:有勇有智,敢于献身,又善机变,才算得上是有胆识之士。只求一死,虽然“勇”,但未必称得上“智”。而《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列举三个刺客,表明“士之怒”的严重后果,意在告诉秦王,自己要以三个刺客为榜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9页第21-22题。
21. 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适遇明君故也”中“适”的含义是下面第________个义项。(填序号)
适:①到……去;②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满足;⑤恰好,正巧;⑥假如,倘若。
返回目录
⑤
22. 结合画线语句所采用的劝说语气和劝说思路,阐述秦王是如何被成功说服的。
先用倒装句式、感叹语气,强调中期是刚强而执拗的人,贬损中期。然后点明秦王是个贤君,褒扬秦王,让秦王平息怒气。最后假设推理,肯定秦王不会是桀、纣那样的暴君,让秦王无法怪罪于中期,达到成功说服秦王的目的。
返回目录(共29张PPT)
11 送东阳马生序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1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铿锵的话语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阔步新征程。请你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选出最恰当的评价。
A.此作品字体方正,笔画平直,秀美端庄。
B.此作品字形扁方,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C.此作品字形流动,顺势而为,灵活多变。
D.此作品笔法古朴,粗细均匀,讲求对称。
返回目录
D
A
2. 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揭示作者从小学习就很勤奋,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余幼时即嗜学
返回目录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求学时,积极提问,专心恭敬地向老师请教的情形。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述遭到“先达”训斥的时候,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敢出一言以复”,是为了劝勉马生尊师重道、虚心求学。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色愈恭
礼愈至
返回目录
(4)[2023·长治潞州区月考]青春是什么?是奋斗,是执着。对宋濂而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你若问他青春中缺少了玩乐和物质享受是否会遗憾,他一定会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对曹操而言,青春是一种执着,无关年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龟虽寿》)般的豪情壮志,只有永葆青春之心,才能拥有。
烈士暮年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返回目录
3. 给加点字标注读音。
嗜学( ) 叱咄( )
负箧( ) 皲裂( )
媵人( ) 俟( )
烨然( ) 绮绣( )
缊袍( ) 容臭( )
加冠( ) 以衾拥覆( )
shì
duō
·
·
·
·
·
·
·
·
·
·
·
·
qiè
jūn
yìng
sì
yè
qǐ
yùn
xiù
guān
qīn
返回目录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敢稍逾约___________________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___________________
(5)色愈恭,礼愈至___________________
(6)烨然若神人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得到。
超过。
担忧。
请教。
周到。
光彩鲜明的样子。
·
·
返回目录
(7)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
(8)略无慕艳意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以乡人子谒余___________________
(10)援疑质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___________
同“披”,穿。
·
··
·
·
·
羡慕。
拜见。
引、提出。
询问。
·
给予,赠送。
返回目录
(12)无冻馁之患矣 ________________
(13)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
(14)假诸人而后见也 ________________
(15)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__________ _________
·
·
·
·
·
夸耀。
饥饿。
暖。
相当于“之于”。
诋毁,毁谤。
返回目录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录毕,走送之
C.俟其欣悦
D.媵人持汤沃灌
··
·
·
·
C
【点拨】A项中“假借”的古义是借;今义是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B项中“走”的古义是跑;今义是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C项中“俟”的古今意思一样,都是“等待”。D项中“汤”的古义是热水;今义是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返回目录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B.未尝稍降辞色
C.腰白玉之环 D.手自笔录
·
·
·
·
【点拨】A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色”的意思是“脸色”,不属于词类活用;C项“腰”,名词作动词,在腰间佩戴;D项“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
返回目录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中有足乐者 以衾拥覆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当余之从师也
C.门人弟子填其室 其真无马邪
D.足肤皲裂而不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
·
·
·
·
·
D
【点拨】A项,介词,因为/介词,用;B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代词,代“乡之先达”/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D项,“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
返回目录
8. 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点拨】C项句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余/因得/遍观群书”。
C
返回目录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返回目录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返回目录
10. [新题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走”,《说文解字》解释为: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由此可知,“尝趋百里外”中“趋”的意思为“快步走”。
B. “足”在“以中有足乐者”中是“值得”的意思,由此可推断“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足”也是“值得”的意思。
课文品读
阅读本文,完成后面各题。
返回目录
C. “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益慕圣贤之道”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
D. 查阅词典,“敝”主要有以下义项:①同“弊”,弊病,害处;②破旧,破烂;③同“蔽”,遮住,遮挡;④疲惫,困乏。结合语境,可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的“敝”应选义项③。
【答案】D
返回目录
11. [2023·宁波中考改编][新考点]下面是一位同学所做的劝说语气整理单。请你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语气的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语气 相关语句 分析
祈使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 这是孙权对下属吕蒙的要求:你如今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双重否定语气强烈,强调学习的必要性,要求吕蒙必须好好学习。
返回目录
语气 相关语句 分析
反问语气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告诉马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宋濂以自身学习体会向后学马生强调,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岂”和“哉”连用,加强反问语气,显示出不容置辩的力量,引起马生深思。
返回目录
12.选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两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恭敬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谦恭有礼的学习态度;作者的“缊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装束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强大和充实。
返回目录
13.【辨其义·走进文本】与“无鲜肥滋味之享”中“鲜”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B.陶后鲜有闻
返回
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2页第13-16题。
A
返回目录
14. 【明其意·理解内容】完成下列句子翻译。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
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返回目录
15.【悟其理·丰富思想】求学路上总是洒满血泪与汗水,人生路上也总有坎坷。请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与《行路难》(其一),分别说说求学之难、人生之难“难”在何处。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返回目录
(1)《送东阳马生序》求学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路难》(其一)人生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华和抱负无处施展,出仕无路。
无书借书抄书之难、无师奔走求师之难、求学生活困苦之难。
返回目录
16.【取其精·学以致用】《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你获得的关于学习的启示。
①孙权是一国领导者,吕蒙已经“当涂掌事”,还在读书时受益良多,可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个人都有帮助。②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吕蒙已经“当涂掌事”,才开始学习,但依然能让自己的才干谋略大有增长。③学习要注重方法,读书要为我所用。有些书只需要浏览,了解内容,就像孙权指导吕蒙读书了解历史一样。④要热爱学习。宋濂喜欢学习,为学习不怕困难,借书抄书读。⑤学习要勤奋刻苦。宋濂幼时借书抄书读,不怕天寒冻手,最终博览群书。(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返回目录
17. 查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查阅《古代汉语词典》并结合语境,可以判断出“或对客不听其语”中“或”的含义是下面第________个义项。(填序号)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2页第17-18题。
或:①代词。代人或代事物。有人,有的。②有。③有时。④语气助词。⑤迷惑。后作“惑”。
③
返回目录
18.文中写了郑板桥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哪一点对你的启发最大?请结合选文,简要阐述。
示例: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读书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郑板桥说“自竖立,不苟同俗”,就是指读书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随大流。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人格,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
返回目录(共30张PPT)
12 词四首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1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10
12
13
14
15
16
1. [2023·朔州联考改编]山西书法名家辈出,书迹丰富。下图呈现的是山西博物院所珍藏的书法作品,下列选项对甲乙两幅作品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图是草书,笔画简省,笔断意连。
B.甲图是楷书,字形瘦劲,格调清雅。
C.乙图是篆书,因形立意,古朴典雅。
D.乙图是隶书,竖长横短,大小和谐。
返回目录
C
【点拨】甲图是行书,乙图是篆书。
2. 将空缺处的诗词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具有同样意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2)[2023·大同平城区期中]异域风光,让初到边塞的文人惊叹不已。《使至塞上》中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初入边塞见到的奇丽风光;《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边塞不同于中原的气候特征。
返回目录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3)[2023·太原一模改编]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3·山东聊城中考]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返回目录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5)女词人秋瑾在《满江红》中慨叹知音难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6)爱诗言志,苏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虽鬓发花白,仍壮志不改的英雄本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 表达了戍边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辛弃疾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返回目录
赢得生前身后名
鬓微霜
又何妨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了却君王天下事
3.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寐( )
右擎苍( )
貂裘( )
鬓微霜( )
麾下( )
未屑( )
mèi
·
·
·
·
·
·
qíng
qiú
bìn
huī
xiè
返回目录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将军白发征夫泪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_______
(3)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
(4)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__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
(6)苦将侬强派作蛾眉___________________
··
·
··
··
出征的士兵。
姑且,暂且。
终将。
军旗下面,指部下。
了结,完成。
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
这里借指女子。
·
··
返回目录
5.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A
返回目录
6.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不在“男儿列”但心比“男儿烈”,表现了秋瑾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B.“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借用典故,以冯唐自许。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
【点拨】作者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
C
返回目录
7. 文学常识填空。
(1)苏轼,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苏词境界开阔,意象雄伟。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与__________并称为“苏辛”。
(2)辛弃疾,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词人。其词大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洵
苏辙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南宋
返回目录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诗文研读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8. 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________”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下片一个“________”字,尽显征人无尽悲怆。
异
泪
返回目录
9.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示例:这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城门的景象,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返回目录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返回目录
10.苏轼作为“豪放”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领军人物被广泛认可,请从“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之风的。
返回目录
示例:“狂”: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突显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风)
11. 词中“又何妨!”一句反问语气强烈,感情丰富。请联系上下句,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他希望能够重新得到朝廷重用,获得机会去建功立业。(意对即可)
返回目录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返回目录
12.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______;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__________。所以作者在题目中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返回目录
豪迈刚健
军旅生活
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13. 这首词中“可怜白发生”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将军白发征夫泪”都出现了“白发”的意象,请你说说两首词的作者借“白发”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渔家傲 秋思》借“白发”表达战士们长期戍守边疆,思念家乡的感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借“白发”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返回目录
(四)阅读《满江红》(小住京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 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返回目录
14.请谈谈“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两句的表达效果。
返回目录
这两句是以乐写哀,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以乐景来反衬悲哀之情。
15.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别号“鉴湖女侠”。请从词中找出一处能体现她“女侠”特点的句子并做简要分析。
返回目录
示例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个短句,对比强烈,格调高昂,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渴望投身革命的豪迈气概,体现了她的“女侠”特点。
示例二:“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明确表现了秋瑾不被凡夫俗子所理解、不能做男儿的苦闷和不怕经受磨难挫折的豪气。
16. 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智慧小组准备以“宋词”为研究对象开展“学习任务群——‘婉约词’与‘豪放词’”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拓展阅读
返回目录
“两宋词风”整理单——婉约词、豪放词篇
梳理角度 诗词节选 诗词品鉴
婉约词 李煜 【甲】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该词是婉约词代表作,所选的意象具有(1)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
··
在(1)处填入对“春红”“胭脂”的品鉴文字
返回目录
纤柔、含蓄、隽永
梳理角度 诗词节选 诗词品鉴
豪放词 苏轼 【乙】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该词是豪放词代表作,词中三个典故均与(2)____________相关。
在(2)处填入对词中典故的总结。
返回目录
保家卫国
梳理角度 诗词节选 诗词品鉴
秦观 【丙】(3)______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的词派风格是(4)______,理由是:(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3)处填入词牌名。(填序号:A.如梦令 B.行香子 C.浣溪沙 D.临江仙)在(4)处选择词派风格(填序号:A.豪放派B.婉约派),并在(5)处填写判断理由。
返回目录
B
C
(5)全词写个人愁绪,是一种淡淡的闲愁。春寒是“轻”,烟雾是“淡”,愁如“细雨”,用轻淡的色调,渲染出哀愁寂寞的氛围。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巧妙而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含蓄有味、柔和婉转,传递出惜春惆怅之情。
返回目录(共1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5
6
7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8
1
2
3
4
一、
二、
一、默写。
1. 苏轼在《定风波》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不惧风雨、悠然前行的情态。
2.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概括词人身世发生重大变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二十余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3.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寥廓边塞,落日云烟,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使人想起纳兰性德《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目录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长河落日圆
一抹晚烟荒戍垒
半竿斜日旧关城
二、古诗词鉴赏。
(一)阅读《定风波》,回答问题。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了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作者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返回目录
C
2.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返回目录
“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返回目录
(二)阅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回答问题。
3. 上阕中,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通过午桥、(长沟)流水、月光、杏花疏影、笛声,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4. 阅读全词,分析作者为何而“惊”。
惊的原因有:国破家亡,亲友离散;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今昔巨变,往日的美好不再。
返回目录
(三)阅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回答问题。
5.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表达了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返回目录
6.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指出其中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示例一:化用神话传说。词人由中秋赋月而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进而与嫦娥对话,感叹白发欺人、壮志难酬,使全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示例二:想象神奇大胆。词人想象自己飞赴月宫,要斫去桂树,让更多清光照满人间,想象大胆夸张,极富浪漫主义气息。(意思对即可)
返回目录
(四)阅读《浣溪沙》,回答问题。
7.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山的方向前行,凛冽的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营垒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返回目录
8. 纳兰性德写景意境寥廓,感情委婉细腻,请结合“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分别加以分析。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种寥廓的意境,而深秋边关萧索、寂寥的荒凉之景,又烘托了词人奉命出塞的怅惘之情。
返回目录(共17张PPT)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1
2
3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一、
二、
一、填空。
1. 《儒林外史》是一部__________(体式)长篇________小说,共______回。作者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______________巨著,其对士林阶层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
章回体
返回目录
讽刺
五十六
吴敬梓
敏轩
清代
古典现实主义
2. 《儒林外史》中以______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嵚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
王冕
返回目录
3. 走进《儒林外史》,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那里有为功名而疯癫的____________;由至纯至孝走向堕落的________;身为戏子却具有侠义心肠和君子之风的__________;藐视权贵拒不参加汪盐商与王知县的欢宴,却在王知县被罢官无处安身时主动请他到家来住的____________;任南昌知府时,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的________……描写生动简练,讽刺辛辣,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末世的儒林群相。
范进
匡超人
鲍文卿
杜少卿
王惠
返回目录
二、名著阅读
1. [2023·江苏苏州中考]下面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在此之前,范进、严监生等儒林中人已经登场,以杀猪为业的胡屠户也因为女婿得以亮相……当你初读这部小说,在那些可笑的身影之间看到“雨花台上两个挑粪桶人”时,内心或许有过不一样的感受。现在,请重读这段文字,在范进、严监生、胡屠户中任选一人与这“两个挑粪桶人”作比较,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理解?请简述。
返回目录
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
返回目录
示例一:范进中举之前,唯举业是问,不治生产,生活潦倒,精神紧张;中举后,因大喜过望而发疯,上演了一出斯文扫地的闹剧;做官后,大肆敛财,可见其眼中只有名利。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在完成一天的劳作后,相约喝茶、看落日,地位卑微却不失诗意。两者相比,挑粪桶人的存在更能折射出“范进们”的鄙陋和龌龊,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性和批判力。
返回目录
示例二:严监生是守财奴,对人悭吝,对己也是吝啬异常:在病得饮食不进、骨瘦如柴时,仍然舍不得银子吃人参;临终时,又因灯盏里多了一茎灯草而迟迟不肯咽气。雨花台上那两个挑粪桶人,虽身处社会底层,但在一天的劳作之后,尚且能想着喝茶、看落日,骨子里自有一股不俗之气。两者相比,更能见出作者对儒林中人的辛辣讽刺。
语段一: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
(节选自《骆驼祥子》)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返回目录
语段二:A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清晨出了钞关门上船。那船是有家眷的。A上了船,自心里想道:“我若回常州父母家去,恐惹故乡人家耻笑。”细想:“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或者遇着些缘法出来也不可知。”立定主意,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节选自《儒林外史》)
返回目录
(1)【读·人物】从语段一画线句可以看出此时的祥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四字词语概括),当读到整部小说结尾部分时,我们发现祥子变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语段二中的A是________(人名),她因不愿意受骗做妾而出逃至南京,靠卖诗为生,从中可以看出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返回目录
勤劳坚忍(或吃苦耐劳、积极向上、执着追求、自尊要强等)
麻木(潦倒、狡猾、自私、自暴自弃等)
沈琼枝
自尊自立(智勇双全、刚柔并济、不惧权贵等)
(2)【读·方法】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骆驼祥子》也适用此法。我们在《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作批注,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或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返回目录
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主题、人物形象等)
(3)【读·专题】专题探究是深度阅读名著的有效方式之一,请根据示例,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杜少卿或周进中任选一个,设计一个阅读探究专题及探究过程设想。
名著 探究专题 探究过程设想
《骆驼祥子》 祥子的悲剧原因 ①读原著,找到祥子每一次变化并深入思考。
②查资料,了解祥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
③与小组同学分享讨论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专题报告。
返回目录
名著 探究专题 探究过程设想
《儒林外史》
返回目录
示例:杜少卿人物形象分析(没有“分析”亦可)
①读原著,找到关于杜少卿的描写。②查资料,了解作者吴敬梓的经历及追求。③与小组同学分享讨论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专题报告。
3. 某班级围绕《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由淳朴善良到人格沦丧的变化,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两个能体现匡超人人格沦丧的事例。
返回目录
中了秀才后的势利;狠心逼妻回乡;潘三被捕后翻脸无情;在牛布衣和冯琢庵面前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嘲讽马纯上才气不足等。(答出两点即可)
(2)围绕“造成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责任在于谁”这一话题,同学们讨论热烈,最终形成意见截然不同的两派(甲方和乙方),甲方认为“责任完全在匡超人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假如你要代表乙方予以反驳,请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返回目录
示例:责任在于社会环境。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导致了社会上一大部分儒生的堕落,进而熏染了匡超人,让其变质。(共14张PPT)
文言文阅读专题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
2
3
4
1
2
3
点击显示本课时答案
一
二
4
一、[2023 大同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6页第1-4题。
1.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甲】【乙】两文中的疑难字词。
返回目录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成语推 断法 故患有所不辟也 防患未然 (1)___________
·
·
祸患,灾难
返回目录
方法 词语 示例 加点词意义
迁移法 从而 谢焉 长跪而谢之曰 (2)________
查词典 贸贸 然来 然:①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②正确,对。③指示代词。这样,那样。④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3)______(填序号)
·
·
·
④
道歉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我就是不愿吃由别人呼“喂,来吃”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返回目录
3. 古来志士多担当,必以天下为己任。请结合选文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人物 内容概括 情怀品质
辛弃疾 “赋壮词”,梦回沙场,点兵战斗,只为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填空) 表达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或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返回目录
人物 内容概括 情怀品质
孟子 阐述了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逃避死亡的原因: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填空) 逻辑严密,气势充沛,论述了人生的理性抉择,体现了作者大义凛然的气节。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返回目录
4. “舍生取义”一直被仁人志士奉为人生的准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找出至少两个这样的例子,并写出相关人物及主要事迹。
示例:清末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抗美援朝战争中,邱少云怕暴露位置,被火烧也不吭一声、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返回目录
1. 【辨其音·走进文本】与“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中“间”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间不容发 B.挑拨离间
二、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卓群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进行群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7页第1-4题。
·
·
A
返回目录
2. 【明其意·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不得志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享受
返回目录
3. 【悟其理·丰富思想】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文天祥的诗中得以体现。请摘抄下面诗中的相关诗句,并进行简要批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返回目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两句诗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返回目录
4. 【取其精·学以致用】《送东阳马生序》的选段中描写了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苦。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示例:以读书为乐,勤勤恳恳、专心致志地学习,就能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物质诱惑,最终学有所成。
返回目录(共20张PPT)
单元写作 布局谋篇
写作目标
1. 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梳理,并拟出材料框架。
2. 在材料框架的基础上,学习拟写写作提纲,并能根据实际所需修改提纲。
3. 培养布局谋篇的意识和习惯。
写作点拨
常用的布局谋篇方法
常用的布局谋篇方法
常用的布局谋篇方法
【旁批】
例文引路
答 案
溶溶月色之下,轻拨琴弦,琴音流淌而出。这琴声虽算不上动听,却也是我的用心之作。记得六年前初学琴时,极不情愿地一遍遍重复着同一个音符,感觉
那是世上最枯燥、最乏味的事。转眼花开花落,春去春回,六载光阴已被这琴音悄然串起。如今,却发现自己已割舍不下这段如梦的“琴缘”。①
①通过回忆往事,引出话题,“割舍不下的琴缘”为“答案”埋下伏笔。
学业日渐紧张,我已无暇“玩物”,唯恐“丧志”。然而,这把陪伴我六年的琴,我又如何能放得下呢?快乐时,琴声亦乐,落日晚霞点染了一个黄昏的绚烂;悲伤时,琴声亦悲,飞花月色如泣如诉;
宁静时,琴声亦静,柳枝轻拂湖面泛起浅浅涟漪……②与琴相伴,俨然成了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还记得,一位酷爱国画的朋友告诉我她决定停笔不画时,我那种说不出的惊讶。问她原因,
②运用排比,写出了“我”弹琴时的投入,也表达了“我 ”对琴的感情。
她只说,要奋斗了——为了学业。从此,眼前少了一个挥毫泼墨的才女,多了一个埋头苦读的女孩。
也曾为她惋惜了好一阵子,放下心爱的画笔,一定很苦闷吧!然而,每每与她交谈,却未见其悲,她仍像从前一样,
与我谈笑风生。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放弃画画,你后悔吗?”她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对我说:“暂时的停止,并不代表放弃。有舍才有得,有时候停一停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看着我若有所思的样子,她忍不住笑了:“以后
一有机会,我就会重拾画笔的。”③
轻轻拨弄琴弦,她的话,仍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是啊,“有舍才有得”,面对人生的第一道关,谁会放弃拼搏呢?
月色依然皎洁,婆娑树影间,如碎玉般洒落了一地的
③语言描写,表现了女孩对“舍”与“得”的认识,给予“我”启发。
梦幻。认真地调准音调,最后酣畅淋漓地弹奏一曲,指尖流泻出满满的感动。合上琴匣的一刹那,心情归于平静。④
我想,这是我的选择,为无悔的青春而拼搏!我相信,我已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⑤
④以“最后一曲”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⑤结尾点题,也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名师点评:作者精心选材,在文中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一次抉择的经历——为了学业暂时放弃弹琴的爱好。这次选择被作者视为“一个满意的答案”,选材独特。文章注重前后照应,在“溶溶月色之下”,由“轻拨琴弦”开始,又在“月色依然皎洁”时,以“合上琴匣”结束。行文完整严谨,如行云流水,显现了作者布局的精妙。
写作实践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猛然惊觉时间从未停止;殷殷期待,谆谆教诲,总是在不经意的细微处,感知爱从未停止;文化积淀,红色血脉,一旦用心领悟,就会发现传承从未停止;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当从风雨挣扎中走过,才知道奋斗从未停止……
请以《原来,____从未止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上合适的词语,补全题目;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思路点拨:审题立意:“原来”是突然发现。“从未止步”的意思是从来没有停止过。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以以珍惜时间、以他人对自己的爱、以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以奋斗等为写作主旨。故题目可以补写为:“原来,时间从未止步”“原来,爱从未止步”“原来,传承从未止步”“原来,奋斗从未止步”……从中任选其一,从生活中选取事例来表现这一主旨,写文时贵在真实,要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
谋篇布局:文首可以题记的形式点明主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如选择“原来,爱从未止步”这一标题,写作时应围绕某人对自己的爱从来没有停止过来展开故事情节,这个人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父母长辈,通过某一件具体事例让自己突然明白,原来他们对自己的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