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第一单元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笑涡.(wō) 隧.洞(suí) 熏.黑(xūn) 疲备.(bèi)
B.喷.薄(pēn) 纤.绳(qiàn) 淤.滩(yū) 驳.船(bó)
C.蛛.网(zhū) 躯.体(qū) 额.头(é) 挣.脱(zhēng)
D.富饶.(ráo) 勒.进(lēi) 伤痕.(hěn) 胚.芽(pēi)
B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A项“隧”应读作“suì”,“备”应写作“惫”。C项“挣”应读作“zhèng”。D项“痕”应读作“hén”。
2.[2023·沈阳铁西区期末]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
放眼明天,道路就在脚下① 。从血与火的历史中② 养分,我们能获得更多经验和智慧,把精神财富③ 为奋斗动力,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当历史的回音融入现实的洪流,用屈辱的过去对比今日的辉煌,跨越苦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已经点亮④ 。
C
A.①延伸 ②吸收 ③转化 ④征途
B.①蔓延 ②吸收 ③转换 ④征程
C.①延伸 ②汲取 ③转化 ④征程
D.①蔓延 ②汲取 ③转换 ④征途
1
2
3
4
5
6
7
8
9
点拨:①延伸:延长;伸展。符合语境。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②吸收:一指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也指组织或团体接受某人为成员。汲取:吸取。可与“经验、营养、知识”等搭配。符合语境。③转化:一指转变;改变。也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的条件下,各自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向着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变。符合语境。转换:以某种情况替代原有情况。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Ⅱ课文研读
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问题。
5.第三节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并举例分析。
答案:比喻,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等,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新生的充满希望的祖国的形象。
答案:比喻,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等,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新生的充满希望的祖国的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6.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答案:“水车”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而“破旧的老水车”则表示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
答案:“水车”代表的是农业生产方式,而“破旧的老水车”则表示农业生产方式原始、落后。
1
2
3
4
5
6
7
8
9
(2)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答案:“熏黑的矿灯”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象征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答案:“熏黑的矿灯”表示工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象征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Ⅱ拓展阅读[2023·大连校级月考]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2页第7-9题
7.[立德树人·家国情怀]这首诗以什么为中心进行构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这首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中心进行构思,表达了诗人对觉醒的中国终将如霹雳般震惊世界的信心以及愿为振兴中国而奋斗和献身的决心与勇气。
点拨:找出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就可以明确构思的中心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答案:这首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中心进行构思,表达了诗人对觉醒的中国终将如霹雳般震惊世界的信心以及愿为振兴中国而奋斗和献身的决心与勇气。
1
2
3
4
5
6
7
8
9
8.诗人运用比喻来表达对“咱们的中国”的热爱,请找出两处试作分析。(2分)
答案:示例:“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艰难万分,但终会成为事实;“青天里一个霹雳”比喻人民的反抗力量之大。
答案:示例:“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艰难万分,但终会成为事实;“青天里一个霹雳”比喻人民的反抗力量之大。
1
2
3
4
5
6
7
8
9
9.[思维能力]同是爱国主题的诗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闻一多的《一句话》风格却迥然不同。请你分析一下这两首诗歌在风格上的不同。(2分)
答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委婉曲折地抒情,闻一多的《一句话》则是直白热烈地抒情。
答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委婉曲折地抒情,闻一多的《一句话》则是直白热烈地抒情。
1
2
3
4
5
6
7
8
9(共6张PPT)
第一单元
2 梅岭三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旌.旗( jīng ) 诸.君( zhū )
jié( 捷 )报 yán( 阎 )罗
jīng
zhū
捷
阎
1
2
3
4
5
6
7
5.填空。
(1)《梅岭三章》中表现诗人勉励幸存的同志们努力作战,以捷报告慰死者的两句诗是: 后死诸君多努力 , 捷报飞来当纸钱 。
(2)《梅岭三章》中运用想象,表明自己即使死了也要继续革命的句子是: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
来当纸钱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
2
3
4
5
6
7
Ⅱ拓展阅读[立德树人·革命精神]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页第6-7题
6.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3分)
答案:“大地红”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答案:“大地红”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1
2
3
4
5
6
7
7.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2分)
答案: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答案: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
2
3
4
5
6
7(共10张PPT)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并pái( 排 ) 口占.( zhàn ) 漫.漫( màn )
wò( 卧 )听 装shì( 饰 )
房舍.( shè ) duò( 舵 )手
huǎnɡ( 谎 )言
排
zhàn
màn
卧
饰
shè
舵
谎
1
2
3
4
5
6
7
8
4.【创新题】下框中是一位同学听诗歌创作讲座时所做的笔记。课后,这位同学将笔记整理成文,但还有一些问题,请你协助他完成。
1
2
3
4
5
6
7
8
怎样写诗呢?首先,在抒情方式上可以直抒胸臆,其次,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但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做到言简义丰;另外,还要注意节奏,尽可能让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诗歌写作① 要分行写出,具有诗的模样,② 要融入联想和想象,具有诗的味道。
1
2
3
4
5
6
7
8
(2)该同学不确定文中①②处该使用什么关联词,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①虽然 ②但
B.①既 ②又
C.①如果 ②就
D.①与其 ②不如
B
1
2
3
4
5
6
7
8
Ⅱ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页第6-8题
6.诗歌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4分)
答案: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答案: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1
2
3
4
5
6
7
8
7.【易错题】诗歌最后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含义的理解。(4分)
1
2
3
4
5
6
7
8
答案: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几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浮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答案: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几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浮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1
2
3
4
5
6
7
8
8.“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今中外,历史上不乏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例子。(3分)
答案:示例: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比如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他生性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
答案:示例: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比如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他生性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
1
2
3
4
5
6
7
8(共15张PPT)
第一单元
4 海燕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②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③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④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A.比喻 比喻 反复 拟人
B.比喻 拟人 反复 拟人
C.借代 拟人 顶真 夸张
D.借代 比喻 顶真 夸张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语言运用]下列对《海燕》中象征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C )
A.“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B.“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C.“暴风雨”象征沙皇独裁统治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破坏。
D.“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
窝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Ⅱ精段品读
阅读课文中的“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完成练习。
5.请概括出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时的共同特点,并说说作者描写这些海鸟对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恐惧和胆怯。通过对比表现出海燕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
答案:恐惧和胆怯。通过对比表现出海燕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选文对大海进行了多次描写,这些描写对刻画海燕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描写大海的景象,为刻画海燕这一形象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同时也烘托出海燕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答案:通过描写大海的景象,为刻画海燕这一形象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同时也烘托出海燕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第②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这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各种自然景物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特点;同时为下文鸟误入“我”的房间并且急迫想回归自然做了铺垫,更反衬出了此时“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答案:这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各种自然景物各得其所、安然自得的特点;同时为下文鸟误入“我”的房间并且急迫想回归自然做了铺垫,更反衬出了此时“作为旁观者的我,却是孤独的,不自由的,懒洋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下面两个句子,你会选择哪一句放到第⑩段的横线处?为什么?(3分)
A.卧室、人、灯,加安静的鸟,这是完美油画的构成。
B.一间卧室,一个人,一盏灯,加一只突如其来的鸟,这是一幅完美油画的构成。
答案:选B。该句连用五个数词“一”,可以强调此时气氛的安静和鸟、“我”的孤独之情。
答案:选B。该句连用五个数词“一”,可以强调此时气氛的安静和鸟、“我”的孤独之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根据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分)
答案:本文借一只“囚鸟”来体现“我”当时的处境。一只“囚鸟”误入房间受困,与“我”一人身处粮站,并且遭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打击的处境相类似;同时,这只“囚鸟”四处寻找出路,渴望回归的感情,与“我”渴望走出孤独、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感情也是一致的。
答案:本文借一只“囚鸟”来体现“我”当时的处境。一只“囚鸟”误入房间受困,与“我”一人身处粮站,并且遭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打击的处境相类似;同时,这只“囚鸟”四处寻找出路,渴望回归的感情,与“我”渴望走出孤独、走出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感情也是一致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辽宁人文信息】班级决定举办一次以“赏读诗歌,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文学活动。
李明在参观完孙占元烈士事迹相关展览后,为这位英雄写下一首诗歌,请你补充完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链接材料】1952年10月14日,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双腿被炮弹炸断,仍来回爬行指挥。在战友相继牺牲的情况下,他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7岁。1953年3月6日,孙占元与黄继光、邱少云一同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 ,一件件宝贵的陈列物品,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一处处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阵阵金戈铁马的铿锵,震撼着我的心灵。
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
一处处硝烟弥漫的战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Ⅱ微写作
12.[审美创造]请你运用象征手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动植物,并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青松赞
青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它迎风傲雪,四季常青,着实让人敬佩不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春回大地,青松尽情吸收着春天的雨露,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它不像娇艳柔弱的小花小草,需要人们用心栽培,它靠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成长。
炎炎夏日,即使小河里的水都被晒干了,青松也坚挺如故,生机盎然,充满了磅礴激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秋寒袭来,青松不怕萧瑟的寒风,傲然挺立在枯萎的植物丛中,依然是那样苍翠欲滴,没有显现出丝毫的疲乏。青松昂首挺胸,本色不变,像士兵严肃地面对敌人那样。
冰天雪地,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青松迎风傲雪,依然坚挺如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具有青松品质的人,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我赞美青松,更赞美具有青松品质的人。我要积极接受考验,主动锻炼,不断进取,成为像青松一样的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0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学习扩写
写作目标
1.了解扩写的一般技巧,学会扩写。
2.展开联想和想象,练习发散思维,大胆创造,丰富文章内容。
3.学会锤炼自己的语言,让作品更生动、精彩。
例文引路
扩写《天净沙·秋思》
西边,一抹残阳从荒山上斜射过来,地面上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之中。瑟瑟秋风无情地向我袭来,同时也侵蚀着我的灵魂。①
①恰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冷寂的氛围,奠定了文章寂寞、悲哀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恰当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冷寂的氛围,奠定了文章寂
寞、悲哀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我孤独地行走在异乡,陪伴我的只有那匹朝夕相处、骨瘦如柴的老马。经过多日的流浪,它早已和我一样,疲惫不堪。我牵着它踉踉跄跄地往前走,希望能在别人家里借宿一晚。但这荒凉的古道,似乎望不到尽头。正如我现在的心境:人生如流,此身如寄,不知何处是归岸。
我把老马牵到一棵老树下,看着老树仅剩的几根脆弱的枯枝,不禁想起它在青壮年时是何等生机勃勃。但现在,老树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在它身上已完全看不到生命的影子。②缠绕在它身上的藤,已经枯萎了,看上去,是那么弱不禁风。想当年,藤的生命力多旺盛啊!因为靠着树,它生长得多么迅速,爬得多么高。后来,它渐渐地老了,再也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只能无声无息地死去。③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天空的静寂,虽显出几分生机,但是单调而刺耳。
②运用对比联想。大树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顿生苍凉之感,更增些许哀愁。
③选取“藤”这一意象,由实而虚,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营造出苍凉的氛围。
运用对比联想。大树昔日之盛与今日之衰形成鲜明对比,
令人顿生苍凉之感,更增些许哀愁。
选取“藤”这一意象,由实而虚,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营造出苍凉的氛围。
我牵着老马继续向前走,看见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架着一座小木桥,异常简陋。溪水哗哗地流着,是那样自由,那样欢畅,那样无忧无虑。
昏黄的天空中飘着几缕从村中人家冒出的袅袅炊烟。④我望着淡黄的窗纸上映着的一家三口幸福的身影,再想想自己,孤身只影,即使有老马陪伴,也透不出一丝温馨。我的家人,都在遥远的故乡。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⑤
④“炊烟”作为意象,象征温暖的人间烟火。写“炊烟”既能设境,又能够恰当地表现游子漂泊无依的悲苦与无尽的乡愁。
⑤“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运用反复的修辞,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流浪之悲,且有一唱三叹之感。
“炊烟”作为意象,象征温暖的人间烟火。写“炊
烟”既能设境,又能够恰当地表现游子漂泊无依的悲苦
与无尽的乡愁。
“断肠人在天涯,流浪,流浪,流浪到远方”运用反复的
修辞,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流浪之悲,且有一唱三叹之感。
写作实践
扩写《卖炭翁》。要求:不改变原诗大意;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信息。
思路点拨:略。 例文略。(共11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各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10页第1-4题
1.选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3分)
答案: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扛椽树以及像扛椽树一样有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彻底奉献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民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答案: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扛椽树以及像扛椽树一样有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彻底奉献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民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1
2
3
4
5
6
7
8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的热情与温暖。
答案: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柳的热情与温暖。
1
2
3
4
5
6
7
8
3.解释选文第③④段中画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这就是这柳。(3分)
答案:扛椽树没有柔弱的女儿姿态,甚至没有绿色,有的是铮铮傲骨和敢作敢为、不畏牺牲的精神品格。
(2)这就是陕北的柳。(3分)
答案:旺盛的生命力和彻底奉献的精神是扛椽树的精神特质。
答案:扛椽树没有柔弱的女儿姿态,甚至没有绿色,有的是铮铮傲骨和敢作敢为、不畏牺牲的精神品格。
答案:旺盛的生命力和彻底奉献的精神是扛椽树的精神特质。
1
2
3
4
5
6
7
8
4.选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结合选文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选文通过对扛椽树的多角度描写,由外而内地展示了它的独特性格和精神特质,表达了对扛椽树以及像扛椽树一样有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和彻底奉献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民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答案:选文通过对扛椽树的多角度描写,由外而内地展示了它的独特性格和精神特质,表达了对扛椽树以及像扛椽树一样有铮铮傲骨、不畏牺牲和彻底奉献的陕北英雄乃至中华民族精魂的热情讴歌。
1
2
3
4
5
6
7
8
6.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裁备春联时的小心、专注,突出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重视。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裁备春联时的小心、专注,突出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7.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絮叨”的意思是唠叨、啰唆,这里写出了父亲和“我”唠叨着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体现了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
喜爱。
答案:“絮叨”的意思是唠叨、啰唆,这里写出了父亲和“我”唠叨着哪个字写得好,哪个字写得有些什么问题,体现了父亲对写春联这件事的
喜爱。
1
2
3
4
5
6
7
8
8.“春联”在选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春联”上寄托着作者对过去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春联”上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春联”上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上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默默传承。
答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春联”上寄托着作者对过去温馨家庭生活的回忆,“春联”上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春联”上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联”上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默默传承。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