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经典题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6:5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经典题型-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经典题型(一)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 姿势)与娴熟(技艺 技能)。
1.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词语。
2.除夕的活动具体有哪些?把它们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鞭”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
“鞭”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鞭子;②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③成串的小爆竹。请给下列加点的“鞭”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快马加鞭( ) (2)放鞭( ) (3)教鞭(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 句,在文中起 的作用。
5.古今文人曾写下许多描写春节的诗词,请你试着写出一句。
经典题型(二)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1.这个片段节选自 写的《腊八粥》。原文写的是八儿 和 的过程,详写的是 。这个片段写的是 的情景。
2.对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突出了他感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很久,想马上喝到粥的急切心情。
B.八儿连叫两声“妈”和“才”字,让我感受到八儿十分着急。写出了他脾气急躁,等粥等不耐烦的样子。
3.“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了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熟,另一方面写出了 。
4.你最喜欢吃的节日食物是什么?你是怎么急着等待吃它的?请写一个片段。
经典题型(三)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的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什么作用?
4.短文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
经典题型(四)
三访雁荡山
记得我第一次去大龙湫,是盛夏时节。溜雨初过,溪水暴涨,过马鞍岭,沿锦溪向北走,才到剪刀峰前,就听见山谷内轰雷似的水吼声。转过剪刀峰,劈面就是一阵狂风暴雨,一抬头,只见一条粗数十围的大瀑布,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漳心,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狂风,喷迸出如雹的急雨,封锁了整个山谷,使你没法再往里走。那巨大、强悍、粗犷的气势,真是震天撼地!
我第二次去大龙湫,是晴朗的冬日。从雁荡山的最高峰-百岗尖下来,走到大龙湫的顶上,从龙湫背俯瞰龙湫。龙漱背形势险恶,有一个黑咕隆咚的深潭,潭水从缺口溢出去,泻下万丈峭壁,便是龙湫飞瀑。那一阵,天晴久了,潭水不太满,泻下去的瀑布倒像一斛碎珠,散散落落,望不到底。连云嶂左右舒展,一帆峰遥遥挺立,衬着蓝天白云,山谷显得开朗而宁静。那一次,大龙湫给我的印象是潇洒、素淡,像一幅着墨不多的山水画。银龙蛰伏在龙潭里,正养神呢!
我第三次去大龙湫,是不久以前。江南三月,春风涤荡,春雨如油。一路上,田里的大小麦长得碧绿碧绿,油菜叶子又肥又嫩,加上两旁悬崖峭壁上,处处点燃着火红的杜鹃花,越显得春意盎然。走着走着,不觉来到剪刀峰前。转过山谷一瞧,呀!这回既没有狂怒的白龙,也没有散碎的珠帘。却见大龙湫不肥不瘦,从连云嶂顶飘泻下来,悠悠忽忽,晃晃荡荡,不一会儿,就化为烟云,如轻纱,似薄雾,那么轻盈,那么柔和,那么娇媚而婀娜,果然另是一番姿态。它飘飘摇摇往下坠,时而像乳白色的纱绉①,时而又变为淡青色的烟雾。而从这乳白色的纱绉与淡青色的烟雾里,时时飘落块块雪白的棉团,棉团又迅速向下拉长,化为许多玉色的小矛头,蛇一样往下奔窜,却又立即飘散开来,也变成乳白色的纱绉和淡青色的烟雾……它简直完全失去了水的质感,倒像是袅袅的青烟颠倒了过来,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可又是一气呵成,柔媚中带有刚劲。
真没想到,三访大龙湫,大龙湫竟以三种截然不同的姿态出现。它有雄伟粗犷的一面,有潇洒素淡的一面,也有娇媚多姿的一面。难怪江湜会有“欲写龙湫难下笔”的慨叹了。
[注释]①纱绉:带皱纹的丝织品。
1.阳春三月的大龙湫有怎样的姿态?( )
A.娇媚多姿 B.雄伟粗犷 C.潇洒素淡 D.春风涤荡
2.“银龙蛰伏在龙潭里,正养神呢!”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银龙”指的是 ,这句话表达了
3.用“ ”画出一个直接描写大龙湫美丽景色的句子,用“﹏﹏﹏”画出一个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经典题型(五)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敏
2.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 ,涉及面之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 。
3.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 和 等民俗,其中详写的是 。
4.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插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说法后面打“√”,错误的打“×”。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
5.短文通过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
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
6.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请结合你对端午节的了解完成下列各题。
(1)请你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2)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何意义?
经典题型(六)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
③天渐渐黑下来。 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和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像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情。
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嬉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
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求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
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
4.结合全文,从内容和修辞的角度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姿态,技能 2.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粘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3. B 革 ① ③ ② 4. 过渡 承上启下 5.如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 沈从文 等粥 喝粥 等粥 盼粥 2.A 3. 拟人 八儿失望的心情 4.示例:我最喜欢吃的是“三月三”的地菜花煮鸡蛋,早晨,我老早就起床了,老远就闻到厨房里飘来阵阵地菜花的香味,我知道这是奶奶在做地菜花煮鸡蛋了。我急忙跑进厨房,望着飘着香味的锅,听着那咕噜噜的冒泡声,我迫不及待地揭开了锅盖。奶奶笑着说:“别急,再等两分钟。”我眼巴巴地望着奶奶盖上锅盖,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1.一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2.环境描写。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2.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3.(1)“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1.A 2. 拟人 龙湫飞瀑 作者对冬日的大龙湫的潇洒素淡的喜爱之3.龙漱背形势险恶,有一个黑咕隆咚的深潭,潭水从缺口溢出去,泻下万丈峭壁,便是龙湫飞瀑。
那一次,大龙湫给我的印象是潇洒、素淡,像一幅着墨不多的山水画。
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可以使感情与景色高度融合,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效果。
1.结实 伶俐 2. 多 广 盛况 3. 龙舟竞赛 捉鸭子竞赛 龙舟竞赛 4. √ × √ × 5.B 6.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常年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 有助于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 2.作用是点题和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 3.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可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 4.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5.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