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窦娥冤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2.把握戏剧的冲突,分析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窦娥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
4.赏析作品的悲剧中的喜剧色彩,理解其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2.了解作家作品,梳理剧情,初步把握戏剧冲突。
中国戏曲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剧与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其特征是:受到舞台时空的限制,必须把不同时间、不同 地点的众多场面,集中在一个舞台上表现出来;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作化与性格化的人物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与戏曲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代戏曲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有一套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段落,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窦娥冤》由四折一楔子构成,课本节选了一楔子和前三折。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窦娥冤》中仙吕、南吕、正宫是宫调,赏花时、点绛唇、一枝花等是曲牌名。第三折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演出时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窦娥冤》属于旦本。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男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外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另外,还有孛老(老头)、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蔡婆婆)、冲末(窦天章)、正旦(窦娥)、净(赛卢医)、副净(张驴儿)、孛老(张驴儿父亲)、外末(监斩官)。
(3)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毎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人自叙心理的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在本文中,括号里的小字是科,括号外的小字是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
(4)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窦娥冤》末句“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正名,末句中最后三个字“窦娥冤”是简名。
关于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创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代。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
梳理剧情
这部剧共四折一楔子,课文节选了楔子和前三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结合第四折情节介绍,用章回体小说的标题形式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楔子(序幕):蔡婆婆以旧帐买窦娥为媳,窦天章抛幼女上京城取应
第一折(开端):蔡婆婆索旧帐途中遭暗算,苦命女守贞节拒嫁张驴儿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下毒药误杀亲爹,窦娥受酷刑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受冤无辜窦娥遭死罪,斩前感天动地三桩誓
第四折(结局):窦娥深夜显魂灵诉实情,窦父破案除奸邪雪奇冤
窦
娥
冤
押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怨
悲
怒
【整体把握】
作业
1.反复阅读,分角色赏读,走进窦娥的感情世界。
2.抓住戏剧冲突,分析窦娥形象。
3.思考窦娥悲剧形成的原因,把握戏剧的主题。
第二课时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学习目标
1.抓住戏剧冲突,分析窦娥形象。
2.探究窦娥悲剧形成的原因,把握戏剧的主题。
一、分析戏剧冲突,概括形象特点
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生命。通常人们评价一部戏的好坏所说的“有‘戏’、没‘戏’”,或所谓“戏剧性”,指的就是剧中的戏剧冲突。这就要求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悬念环生。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它们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
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①某一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冲突,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之为外部冲突。②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有人把它称为内部冲突。③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戏剧冲突的这三种方式,有时各自单独展开,有时则交错在一起,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问题1:找出《窦娥冤》每折中的戏剧冲突。思考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第一折戏剧冲突:(1)张驴儿和窦娥。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不畏强暴,恪守妇德,坚决不从。(2)蔡婆婆和窦娥。懦弱的婆婆无奈屈从,窦娥劝之无用,忍气吞声地看着张驴儿父子住进家里。
第二折戏剧冲突:(1)张驴儿和窦娥。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他的父亲。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2)梼杌(贪官污吏)和窦娥。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严刑逼供,判窦娥死刑。吏治黑暗,官吏昏聩、贪赃枉法。
第三折戏剧冲突:(1)窦娥和天地鬼神(贪官污吏)的冲突。抓住窦娥被压赴刑场途中指斥天地和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两个场景,可以看出窦娥和天地鬼神(贪官污吏)的冲突。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刚烈抗争。(2)窦娥内心想尽孝却不能实现的矛盾冲突。(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情景。 )孝顺善良
问题2: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哪些品格震撼你的心灵?
(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了解其悲惨遭遇,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
虽然悲惨不幸,仍然善良孝顺
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年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侍奉婆婆。在公堂上,她被打得皮开肉绽,也不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忙招认有罪,宁可被冤,也要尽力保护婆婆。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顾及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顾念婆婆,请求绕道走后街,以免被婆婆看见,心中痛苦。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她的善良、孝顺,令人动容。但这样一个至孝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邪恶势力蹂躏而死,不能不引起欣赏者的悲悯之情。这是善良人的悲剧,此剧也因此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2)坚贞刚强,勇于反抗。
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这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她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
问题3: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
(1)高利贷的压迫。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高利贷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
(2)流氓地痞的压迫。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腐败。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
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主题归纳:本剧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横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从屈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三桩誓愿,分析其作用。赏析其浪漫主义的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2、比较阅读,把握悲剧意蕴。
研读三桩誓愿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自主探究)
1、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她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作用:三桩誓愿,层层深入,表现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把全剧推向高潮;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问题2: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这是浪漫主义写法。作用有:
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
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
《孔雀东南飞》中的“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等中西方文学中的异化现象都属于浪漫主义手法。
1、窦娥的感情发展: 怨→ 悲 → 怒
2、窦娥的形象: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艺术特色: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2、通俗生动的戏剧语言。3、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总结全文】
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根据关汉卿《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著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试和原作比较,你认为哪种剧作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佃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喝羊肚汤,驴儿又在汤里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察,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巡察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冤死于刑刀之下。)
观点:原作好。
理由:(1)《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是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去世,后者窦娥身世更凄苦。(2)《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窦娥和张驴儿矛盾冲突更激烈。(3)《六月雪》里窦娥临刑前并未发下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窦娥冤》里,窦娥是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天降大雪是应了她的誓愿,所以《窦娥冤》中窦娥更具反抗精神。(4)《六月雪》中两个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而《窦娥冤》中窦娥死后鬼魂伸冤报仇,所以原作中窦娥更具反抗精神。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
作业(任选其一)
1.在文学世界里,我们阅读一个人物应深入他的内心,用自己的心触摸他的心。请大家认真揣摩窦娥这个人物,以“窦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试300字的短文。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3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请写篇剧评。参考题目:
《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1、善良、坚贞、安分守己。
2、刚强、有主见。
3、有反抗精神。
1、窦娥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