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苇塘( ) 撒网( )
寒噤( ) 仄歪( ) 泅水( ) 飒飒( )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掌出来。( )
2.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利害地仄歪了一下。( )
3.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4.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三、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2.……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四、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五、句子理解。
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拓展阅读。
采蒲台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
“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1
1947年3月
1.“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具体回答。
2.选文的对话有什么特点?表现了采蒲台人什么样的性格?
3.“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分析这句话的意思以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仇恨是一个:
爱是一个:
智慧是一个:
作者的感情:
4.如何理解“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这句话?
5.抗日战争虽已远去,当你看到这如歌如泣的故事时,有些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撑 2.蹿 3.抹 4.措
三、1.盘算 2.受伤
四、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五、1.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 2.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六、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 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 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
课件21张PPT。《芦花荡》 孙犁同学们,带了笔和笔记本本吗!?让我们用心的做好笔记吧! 作 家 简 介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代表作品为《白洋淀纪事》。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以他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芦花荡》
示
展
片
图
《芦花荡》白洋淀图片展示同学们,做好笔记了吗? 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2.第一自然段是什么描写?有何做用
2整体感知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整体感知-(答案)本文讲了抗日时一个老头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本文的主人公是护送女孩的那个老头。作者是用描写(神态动作描写等几种)的方来刻画人物的。
生字难词:《芦花荡》 习题精选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提(dī )防 疟(yào)疾 寒噤(jìn)
仄(zè) 歪 篙(gāo) 蹿(cuàn) 鲜嫩(rèn)
2.解释词语。
挂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尖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皇失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芦花荡》选自《________》,是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______》。语段训练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作者在行文中多次运用,请试着判断并分析其作用。
(1)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此段属____________描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此段属____________描写,精彩地写出了老人因没有完成任务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这几段属____________描写,充分表现了老头子对自己“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上恰当的动词,体会其用词的准确。
①老头子____________了一声“趴下”,一____________身就____________进水里去,着水用两手____________着小船前进。
②老头子____________起来,____________起篙,____________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____________入了苇塘的深处。小练笔 展开合理的想像,将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yào )子?????②寒jìn(噤 )??③蹿了一蹿(cuān )
④zè(仄 )歪????⑤飒(sà )飒?????⑥阴惨(cǎn )
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品味赏析:
我特别欣赏小说第 段中 的 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因 为 。质疑释疑:《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为什么?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以《走近孙犁》为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
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 再 见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