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
(原卷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大家加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__________?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材料二: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
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B.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C.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D.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的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
B.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
C.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D.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3.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B.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C.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D.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4.下面相关文体方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B.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也可以说是一篇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
C.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D.实施人物访谈时要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不使受访人感到有社会压力,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不对受访人进行暗示和诱导,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不曲解受访人的回答。
5.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泥飞鸿
张中杰
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
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
“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馑过度。”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晰,倒也排去几多寂寞。
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
夜幕下,涧河清冽,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
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思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
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
“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
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
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
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
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
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
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
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宝。
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雷。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
经过渑池,寺庙肃穆依旧。
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
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为终生憾事,眉头重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父亲对累死的小马“就地浅埋”的处理,苏轼提出了“赠予村民”的建议,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B.小马累死,苏辙淌泪,苏轼用开玩笑的方式让弟弟释怀,也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的一面。
C.父亲科考失利,仍为儿子的前程劳苦奔波,兄弟酸楚盈怀,奉闲“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的劝慰契合了他的身份。
D.苏辙送兄至郑州的别时赋诗寄托着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对兄弟分别的忧愁,对前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兄长的思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简笔略写赶考行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但字里行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急切心情与奔波之苦。
B.“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1061年仲秋”小说运用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C.小说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为苏轼后文触景生情、油然吟诗做了极好的铺垫。
D.小说结尾,以景结情,意蕴丰厚,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8.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这句话有何作用,请概括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 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 “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B. 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 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D. 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4分)
(2)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4分)
14.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台城游①
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②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③,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④,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年间,贺铸时任管界巡检,是一个供人驱遣的武官。台城在六朝时多为台省(中央政府)及宫殿所在地。隋军攻陷金陵时,南朝陈后主藏身于台城景阳宫胭脂井,后被擒。②襞(bì)笺:折彩笺作诗。③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瓦的美称。飞鸳瓦,喻指陈宫门被毁。④白社:地名,代指穷人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开篇从大处落笔写六代,看到古都金陵,思及六朝君主豪奢之旧事,着一“浸”字,蕴含无限感慨。
B.上片“台城游冶”五句用冷静的笔触特写陈后主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回首”两句,与前五句形成强烈对比。
C.下片化用典故写昔日簪缨聚居之地,如今竟成了荆扉白屋,狭不容车,反诘可见词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叹惋。
D.本词下片和杜牧《泊秦淮》都选取星斗、月光、寒沙等意象描绘出秦淮河夜色迷蒙冷寂、高远空灵的特点。
16.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金陵怀古之作,请比较两位词人情感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 ” 两句写诗人梦中游历天姥山,他迷恋着花、依倚着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离骚》是屈原“盖自怨生”之作,且从创作风格来说,《离骚》兼有“ , ”的特点。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 ”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 ”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气,未能免俗。 ③ 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夏季,被蚊子叮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1),只有雌蚊会吸食人体或动物血液而雄蚊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目标的呢?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2)。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流时,便会向这股气流飞去,并精准地降落到人体皮肤上。蚊子在叮咬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凝剂以阻止人体血液凝固。为了抵抗这种抗凝剂,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让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但也会使人体皮肤产生不同症状。
有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3);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但很快会消退;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在被叮咬后免疫反应比较强烈,皮肤表面会出现瘀斑、肿痛等症状,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消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李爱华很喜欢读书,但是升入高中后,阅读时间有限,他准备列个阅读书单。爷爷推荐他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他说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是经典最值得读;爸爸推荐他读金庸作品,他说这些作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让他们受益匪浅;爱华自己很喜欢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同学们都在看;爱华向语文老师请教,老师说要深入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问题……
爱华认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请你帮爱华给爷爷或爸爸或老师写一封信,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十二)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特聘教授黄建平接受了中国教育在线的专访,就“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经验等问题分享了他的观点和思考。
中国教育在线:由您领衔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创建示范名单”,您认为团队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黄建平:我觉得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坚守和奋斗。在西北化地域劣势为优势,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锤炼自己的品格意志,为了科学的发展勇攀高峰,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所以,我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在我们的团队中,所有人同心协力,艰苦奋斗,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团队。
中国教育在线:“到西部去”也是国家一直以来的一个号召,您觉得如何才能增强西部或者是西部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
黄建平:我是2004年回国以后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的。对于一个基层学院来说,人才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当时我们面临的就是人才短缺、经费不足的情况,条件也很艰苦。我认为,想要留住人才,就是要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
在我们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凝聚力是逐渐形成的。随着项目的推进,慢慢地大家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所研究的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支持,在团队的成长过程中,大家也渐渐爱上了这块土地。大家加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了我们热爱的西北边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了,人才也都留了下来。
……
中国教育在线:团队的出色靠人才,那么你觉得,___________?
黄建平:应对时代变局,响应国家需求,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有奉献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认为,要培养出一个有奉献精神、可堪大用的人才,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的时间。
首先,在本科阶段就是要重视关于道德品格的教育。比如前一段时间,我请来了《山海情》的原型、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讲述他们的故事。我就是要用这些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至诚报国。
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加思政建设融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融入到教学当中。因为国际形势影响方方面面,我们要时刻提醒学生,要爱自己的国家,要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要让孩子们心里装着这个国家,而不是只装着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作为学生,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研究生阶段,我们再带着孩子们去进行各种各样的野外观测和科考实践,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他们的品格和意志。这样,大概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我认为可以培养出来一个真正拥有家国情怀、可堪大用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10年,确实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真的是花费了很多的心血。
黄建平:实际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我自己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同时,我的第一批学生也成长起来了,他们都是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再到现在成为青年教师,把这种精神又传承给他的学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学生们都能够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摘编自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在线《黄建平院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材料二:
科学研究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更多的是心有大我、百折不挠。
2004年以前,兰州大学大气学科,虽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基础弱、科研经费严重短缺,甚至面临着一级学科博士点被“摘帽”的挑战。
黄建平作为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并未退缩,他凭借从事大气科学研究多年的经验,以科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里独特的科研优势。他认为,甘肃毗邻青藏高原,地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位置,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天然试验场。如果在这里开展最为基础的气候与环境监测,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为了改善科研条件、发展壮大学科,黄建平决定从建设观测站的基础工作入手。“想要获得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必须从观测入手,拿到第一手的观测数据。不然只能使用国际通用的模型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但这些并不一定都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自然很难有所创新发展。”
经多方考察选址,黄建平决定将观测站建立在榆中校区的萃英山顶上。那时榆中校区刚刚建成不久,通往萃英山的公路尚未修好,新购置的观测仪器只能由黄建平团队的同学们用人力车沿小路一步步拖拽上去。大气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闭建荣是2002级学生,他的本硕博都在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完成,他对当时的艰苦记忆犹新,“寒冷的冬天,平房里没有暖气,靠煤炉取暖。但不管多苦多难,黄老师都和我们同吃同住在山上。”闭建荣回忆道。
正是在这样不懈的努力下,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终于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能量和水分循环观测计划,这在当时是全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际气候观测站。
(摘编自2021年11月27日兰州大学新闻网《中科院院士黄建平:心有大我百折不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建平既是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践行者,又是受益者,同时也推动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B.黄建平认为培养新时代拥有家国情怀的人才,需要将思想引领与实践锤炼相结合。
C.黄建平敏锐地发现兰州大学大气学科独特的科研优势,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D.黄建平认为自建观测站取得的数据可能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数据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教育在线在特定的场合,围绕特定的目的进行提问,用语得体,效果良好。
B.材料一的标题颇具匠心,其蕴含的丰富内涵在“种子达人”钟扬身上也有体现。
C.材料一黄建平的语言既平实通俗,又饱含深情,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D.两则材料均通过写黄建平在兰州大学任院长的经历,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3.下列对材料一横线处中国教育在线提问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该如何培养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应对当前时代变局的人才
B.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C.您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到底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D.建设一支黄大年式的团队,团队中个人最核心的精神是什么
4.下面相关文体方面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是一篇人物访谈,中国教育在线访谈人精心设计访谈问题,通过被访谈人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人物对话,表现出了被访谈人黄建平的优秀品质。
B.材料二是一篇人物通讯,也可以说是一篇新闻报道或人物报道,作者精心选取新闻人物黄建平的典型事例、语言以及其学生的细节、回忆,加之作者的议论。
C.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
D.实施人物访谈时要创设恰当的谈话情境,不使受访人感到有社会压力,具备细致的洞察力、耐心和责任感,不对受访人进行暗示和诱导,对相同的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能如实准确地记录访谈资料,不曲解受访人的回答。
5.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认为黄建平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坚信定能做出原创性成果”说法绝对,材料二第三段说“应该能做出一些原创性的成果”。)
2.D(D项“均通过……突出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表述有误,材料二侧重突出其不惧困难、创新突破的精神。)
3.A(B项提问方向有误,根据下文黄建平的回答可知,其着重强调的是“如何培养人才”而非“培养什么人才”;C项问题笼统,指向不明确,且“到底”二字较为强势,语气不够委婉、态度不够尊重;D项问题未体现层层深入,与前一处问题重复。)
4.C(C项“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事迹为主的通讯”不准确,应是“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5.①团队合作,同心克难;②艰苦奋斗,不屈不挠;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家国情怀;④潜心育人/重视人才,启智润心;⑤眼光敏锐,求是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践;⑥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爱岗敬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泥飞鸿
张中杰
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
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
“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馑过度。”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晰,倒也排去几多寂寞。
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
夜幕下,涧河清冽,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
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思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
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
“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
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
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
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
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
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
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
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宝。
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雷。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
经过渑池,寺庙肃穆依旧。
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
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为终生憾事,眉头重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父亲对累死的小马“就地浅埋”的处理,苏轼提出了“赠予村民”的建议,表现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B.小马累死,苏辙淌泪,苏轼用开玩笑的方式让弟弟释怀,也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的一面。
C.父亲科考失利,仍为儿子的前程劳苦奔波,兄弟酸楚盈怀,奉闲“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的劝慰契合了他的身份。
D.苏辙送兄至郑州的别时赋诗寄托着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对兄弟分别的忧愁,对前途命运的无奈和对兄长的思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简笔略写赶考行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但字里行间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急切心情与奔波之苦。
B.“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1061年仲秋”小说运用这样的表述,增强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真实性,具有一定的亲和力。
C.小说对冬天雪景的描写,为苏轼后文触景生情、油然吟诗做了极好的铺垫。
D.小说结尾,以景结情,意蕴丰厚,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8.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这句话有何作用,请概括分析。(5分)
9.这篇小说语言颇具特色,请结合文本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6.B【解析】“暴露了苏轼为人冷漠”错,只是用开玩笑的方式对弟弟劝慰。
7.D【解析】不是以景结情,也没有卒章显志。
8.①照应前文的苏轼“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丰富充实了小说内容,使情节完整有致。
②为苏轼的“释然”的原因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补充。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诗句引用成为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增添了小说的意蕴。如对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路长人困蹇驴嘶。”诗句的引用,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也是诗人早期豁达情怀的表露。
②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意境美。如“松涛阵阵,蝉鸣片片”“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③擅用短句,四字短语或独词,灵活灵动,境界大开。如“轻盈洁白,纷纷扬扬”“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评分参考:答对1点给3分,任答2点,共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材料一:
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 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 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竟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节选自《晋书·宣帝纪》)
材料二:
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
(节选自清·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非可以智[A]竞[B]不可[C]以力[D]争[E]虽则庆流[F]后昆[G]而身[H]终于北面矣
1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举,指兴、兴起,文中指兴兵。 “举天下之豪杰”的“举”表示全部,二者语义不同。
B. 委,指推举,与《过秦论》中“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的“委”词义不同。
C. 掩面,指遮住面孔,羞惭貌。文中晋明帝对先祖得天下的方式感到惭愧,所以掩面。
D. 被,原意是覆体的被子,文中指覆盖。与“被甲执锐”中的“被”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懿在内务和外事上颇有谋断,短时间内取得较大战果,但是在和诸葛亮作战时却坚守不战,心生胆怯,算不得良将。
B魏文帝和魏明帝两朝都格外器重司马懿,授以重权厚望,并且临死托付重任,可是后来司马懿却辜负了皇帝的嘱托。
材料一认为贪求短期利益反而会损害长远利益,顺从天命容易成事,违背时运则难以成功,以此批评司马懿见利忘义,违背天命。
D.材料二提到曹操的事情都是由司马懿儿子操作的,而且司马懿终生都没有做弑杀皇后、迫害皇嗣等不轨行为,不应将二人并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4分)
(2)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4分)
14.试从文献性质的角度分析两则材料中作者对司马懿的态度不同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0.BEG。
11.B。
加点“委”的意思是委任。
12.D。
原文为“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意思是曹操做过的种种不臣的事情,司马懿的儿子后来也做过,司马懿本人并没有做。不能理解为“曹操的功业都是司马懿的儿子的功劳”。
13.答案示例:
(1)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兵事,(先皇的)陵墓的封土还没有干,就急忙开始了诛杀朝臣。(内:在内部。陵土:陵墓。遽:急忙、急速。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共4分)
(2)虽然能够在当时隐瞒过错,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后世被人们嘲笑。(隐过:隐藏过错。嗤:嗤笑、嘲笑。见:表被动,每译对一处得1分,大意1分,共4分)
14.答案示例:
①《晋书》是官修史书,有借此宣扬忠君思想和维持唐王朝统治的目的,所以批判司马懿的不忠不臣;②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是文人的私人笔记,所以持论相对个人化。(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宣皇帝(司马懿)以自己天生卓越的才能,顺应时势的变化进行辅佐(魏国),他文能续理政事,武能威慑敌人。他把自己狡诈的本心伪装成忠臣的样子,以达到在危亡的时期可以延续自己性命的目的。我们看司马懿内在的雄才大略,和外在英明的良谋以及决策能力,可以在百日内消灭公孙渊,十天的时间就可以擒获孟达,自然是用兵如神,再没有比他的计谋更好的了。后来又率领军马到西方,与诸葛亮相对峙。司马懿深沟高垒关闭军门,不敢与对方一争高下;诸葛亮活着时他害怕其实力不敢向前,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又担心消息有假撒腿跑了,作为一名优良将领,司马懿恐怕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啊。
魏文帝的时候,司马懿有辅佐之功位高权重,在许昌如同萧何一样的委任,崇华殿上甚于霍光一样的信任与寄托。他就应当竭尽全力的尽忠至节,可与伊尹、傅说齐名。可是到了魏明帝曹叡临终的时候,更是把他当做国家的栋梁。他先后受到两位君主的托付,辅佐三朝皇帝,虽然他曾经受到魏明帝曹叡忍住不死的托付,却没有过以死相报的想法。当天子在城外的时候,他却在城内兴起了甲兵,(曹叡)陵墓的封土还没有干,就急忙开始了相互诛杀,一个忠贞臣子的行为,难道应该是这样的吗?人生尽善的行为是什么?我因此很是迷惑。
征战讨伐的谋略,怎么能够东面有智慧而西面则愚蠢呢?辅佐君主的心志,怎么能够前面忠心而后来却又反叛呢?所以晋明帝司马绍遮掩自己的脸面,以这种欺骗伪装的行径而得到的成功为耻辱。所以后来石勒才会肆意的嘲笑晋朝以奸诈欺骗的方法得到天下。古人曾经说过:“积累了三年善行,知道的人却很少;做了一天的坏事,天下却都能够传遍。”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虽然能够在当时隐瞒过去,但是最终还是会在后世被人们嗤笑。就好像偷钟的人捂着耳朵,以为大家都听不见了;专心的去偷盗金子,闹市中的人就看不见了吗!
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贪恋于眼前的(利益)就会去失去长远的(荣耀),沉溺在利益的人就会伤害到自己的名声;如果不想损害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好处,就必定会损害到别人而让自己享福。顺应这种天理则很容易成功,违背这种时运去行动则很难成功。何况是以还未形成的晋国基业,去逼迫尚有余力的魏国国运呢?虽然你的道术能够驱动天下四方,(后来)又施加恩德于天下众生,但是上天还没有开启你的时运,想要坐上天子的宝座还是会有阻碍,这不是可以用智慧竞争而来的,也不是可以用强取豪夺来争抢的,纵然是福泽流传与后代,但是自身却始终只能向北面称臣而已。
材料二:
今人把曹操和司马懿并称。等到我看了司马懿临终的话语,发现司马懿和曹操有区别。曹操种种(不臣的)行为,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做了的,而司马懿终其一生没敢做曹操所做的那种事情。曹操忌惮先帝(汉献帝),这是要除去宗室中贤能的人;司马懿诛杀曹爽,这只是诛杀宗室中不贤能的人。至于弑杀皇后,迫害皇储,僭越称尊号,接受九锡之礼,只见于曹操,不见于司马懿。所以君子对于司马懿有宽仁的评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台城游①
贺铸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②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流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③,却羡井中蛙。
访乌衣,成白社④,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犹唱《后庭花》。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年间,贺铸时任管界巡检,是一个供人驱遣的武官。台城在六朝时多为台省(中央政府)及宫殿所在地。隋军攻陷金陵时,南朝陈后主藏身于台城景阳宫胭脂井,后被擒。②襞(bì)笺:折彩笺作诗。③鸳瓦:华丽建筑物上覆瓦的美称。飞鸳瓦,喻指陈宫门被毁。④白社:地名,代指穷人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开篇从大处落笔写六代,看到古都金陵,思及六朝君主豪奢之旧事,着一“浸”字,蕴含无限感慨。
B.上片“台城游冶”五句用冷静的笔触特写陈后主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回首”两句,与前五句形成强烈对比。
C.下片化用典故写昔日簪缨聚居之地,如今竟成了荆扉白屋,狭不容车,反诘可见词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叹惋。
D.本词下片和杜牧《泊秦淮》都选取星斗、月光、寒沙等意象描绘出秦淮河夜色迷蒙冷寂、高远空灵的特点。
16.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金陵怀古之作,请比较两位词人情感的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5.D D.杜牧《泊秦淮》一诗中没有“星斗”意象,也没有体现“高远空灵”的特点。
16.同:①两首词都借六朝旧事感慨历史兴亡。②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劝诫、对国事的担忧和关切。
异:①王词借壮美景象抒发了对金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②贺词由抒写后主荒淫亡国之事思及自身,在凄清冷寂的景象之中融入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详解]
同:《水调歌头·台城游》中“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两句写数百年来,六朝的末代君主,一个个粉墨登场,恣意声色,竞事豪奢,最终国亡身辱,成为江山的千古罪人。接下来一连五句,词人用冷静的态度铺叙六朝最后一个君主陈叔宝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接着词人以“回首”二字,由繁华陡折至败亡,以“却羡”二字,漫画似地勾勒出这个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亡国之君欲作井中蛙而不可得的悲惨结局,表现了词人对这些污染江山的群丑的愤怒与鄙弃。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
可见,两首词都借六朝旧事感慨历史兴亡,并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劝诫、对国事的担忧和关切。
异:王词“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几句写奔腾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词中借壮美景象抒发了对金陵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贺词“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几句写秋天夜深时,楼外天空中银河自东南至西北横斜于天,北斗星星柄指北,看上去下垂若挂。秦淮河上潮水平稳。白霜结下,船桅杆的影子落在寒沙上。词中由抒写后主荒淫亡国之事思及自身,在凄清冷寂的景象之中融入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 , ” 两句写诗人梦中游历天姥山,他迷恋着花、依倚着石,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离骚》是屈原“盖自怨生”之作,且从创作风格来说,《离骚》兼有“ , ”的特点。
(3)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 ”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 ”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
【参考答案】
(1)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2)《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②珠光宝气,未能免俗。 ③ 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④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上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②心向往之/心驰神往③比比皆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根据“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推断此处是说到杭州来的人很多,可填“游人如织/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形容人多拥挤不堪。人头攒动:是指人很多,且在频繁地移动。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②语境指通过读《聊斋志异》早已对崂山很向往,可填“心向往之/心驰神往”。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③语境指青岛的水果很多很常见,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19.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哪去了。
B.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
C.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上。
D.“平上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A.动词,到,去某个地方。
B.方位词,表示某一方面。与文中的“上”意义相同。
C.方位名词,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D. 音调,shǎng。
故选B。
20.“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句子效果和句间衔接的能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两句民间流传的谚语引出下文“天堂”①天堂我尚未去过。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夏季,被蚊子叮咬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据报道,(1),只有雌蚊会吸食人体或动物血液而雄蚊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那么,蚊子是如何找到叮咬目标的呢?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2)。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流时,便会向这股气流飞去,并精准地降落到人体皮肤上。蚊子在叮咬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凝剂以阻止人体血液凝固。为了抵抗这种抗凝剂,人体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化学物质,它可以让人体的毛细血管扩张,血管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但也会使人体皮肤产生不同症状。
有的人在被蚊子叮咬后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3);大多数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但很快会消退;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在被叮咬后免疫反应比较强烈,皮肤表面会出现瘀斑、肿痛等症状,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才能消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并非所有蚊子都会吸血②而是依靠二氧化碳感受器③皮肤表面毫无症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横线后的内容可知,只有雌蚊会吸食血液,而雄蚊不吸食血液,由此推出并非所有的蚊子都吸血,故此处应填“并非所有蚊子都会吸血”之类的内容。
②处,根据前文中的“蚊子寻找猎物不是依靠眼睛”可知,此处的句式为“而是依靠……”结合后文中的“当它们‘感觉毛’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接收到……人体皮肤上”可知,蚊子寻找猎物和“二氧化碳感受器”有关,故此处应填“而是依靠二氧化碳感受器”之类的内容。
③处,根据“有的人……”“大多数人……皮肤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而一些过敏体质的人……皮肤表面会出现瘀斑、肿痛等症状”可知,第二段列举了被蚊子叮咬后的三种不同情况,且症状依次加重,且都是“皮肤”上出现的症状,故此处应填被蚊子叮咬后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的人的皮肤表面的反应,即“皮肤表面毫无症状”之类的内容。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答案】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表面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二段共三个分句,列举了被蚊子叮咬后,不同的人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根据“自身免疫系统反应不强烈”“免疫反应比较强烈”可推知出现不同症状的原因,即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
同时,在总结最后答案时,注意题干中“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的要求,要将答案句子写成因果关系句。即:因为自身免疫系统反应的强烈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被蚊子叮咬后皮肤表面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李爱华很喜欢读书,但是升入高中后,阅读时间有限,他准备列个阅读书单。爷爷推荐他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作品,他说经过时间检验的作品是经典最值得读;爸爸推荐他读金庸作品,他说这些作品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他们那一代人,让他们受益匪浅;爱华自己很喜欢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同学们都在看;爱华向语文老师请教,老师说要深入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问题……
爱华认真思考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请你帮爱华给爷爷或爸爸或老师写一封信,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帮爱华给爷爷或爸爸或老师写一封信,阐述自己对于阅读、对于“流行”与“经典”的看法。
爷爷推荐爱华读经典作品。经典经过岁月沉淀,是时光中的瑰宝,尤其适合辨识力不强的中学生。无疑,读经典文学可以令人从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中深思人生道理,让青少年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有经典作品对生活、对社会的指导意义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等。但阅读经典也存在一些问题,经典或因厚重,或因时代久远,让处于中学时代的读者对其中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故开始阅读有可能感觉费劲,读不进去,那么我们可以浅尝辄止,以后随阅历增长再重读,可常读常新。
爸爸推荐爱华读流行作品,爱华自己喜欢东野圭吾的作品。流行文学紧跟时代步伐,更加贴近生活与时代,符合中学生的审美;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流行文学的阅读;流行文学受众更广,便于交流;好的流行文学可以影响一代人等。但是流行文学也存在问题,如流行的往往有浅薄、哗众取宠的成分,甚至有可能有错误的三观,这让辨识力还不强的中学生很难把握对与错,容易被误导。当然,不是说流行的就不好,当今的流行文学也可能会变成日后的经典文学,如金庸的作品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流行,流行未必不能成为经典,先拿来读,再以辩证的眼光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增强自己的辨识能力,也未尝不可。
而老师让爱华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问题”。二者并非对立关系,流行之所以流行,有其合理因素,将读书与处世为人结合起来,会读出流行的经典意义;经典在当时可能就是流行作品,也或者流行文学也会变成日后的经典文学。总之,只要作品好,不要担心是流行作品而不愿去读,应当像读经典那样去认真品味,关键是要学会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阅读能力。
另外要注意书信格式,对象不同,书信的措辞也不同。比如给爷爷写信,语气要格外尊敬。可以肯定爷爷推荐的经典作品,论述阅读经典作品的好处;然后和爷爷一起交流自己在阅读经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由于时代的差异而感到费解,向爷爷请教等;最后分析自己处于高中阶段,平时时间有限,打算假期阅读这些经典,请爷爷到时候抽出时间与自己交流等。
立意:
1.与经典文学为伴,在阅读中开阔视野。
2.跟随潮流,辨别筛选。
3.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范文:
岁月沧桑变经典永流传
亲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自我进入高中后便觉时间不够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阅读,来提升我的文学素养,我的爷爷和父亲给了我不同的建议。当我在阅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中徘徊迷茫时,是您让我思考流行与经典的关系而顿悟迷津:岁月沧桑变,经典永流传。
您曾说,善良无关年龄,经典无关潮流。的确,经典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刻在我们民族文化骨子里的浪漫,并超越流行而走向永恒。故而,我准备将经典名著列入我的书单,让她在我疲累困乏时随时为我充电,成为滋养我身心的驿站。
十年一觉红楼梦,我心安处是吾乡。老师,您曾把高中生涯比作是翻越高山,因为高中生涯是人生在向上走的过程中一段充满着艰难困苦却又面临无数未知的路程:可能会有因大量作业不能兼顾的迷茫,也可能有因学习成绩止步不前的痛苦,还可能会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个时候,阅读经典名著便会成为愉悦身心的调剂品。虽然时代的隔膜会限制我对书中人物的认知,但我仍能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中去感悟宝玉的痴、黛玉的聪慧、宝钗的处世哲学及王熙凤的精明能干。“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限的时光因畅游经典而齿颊留香,心安神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圣人的教诲更是教导我们应以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无限之经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潮流,但经典却在岁月的变迁中沉淀下来,历久弥香。时时读之,便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教导我“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坚定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不识庐山真面目”让我陷入“乱花正欲迷人眼”的困惑时,却又因“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坚守,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老师,在对经典与流行的关系认知中,我将不断地在经典文学中汲取力量,击桨前行。
经典不与岁月老,创新再发新活力。老师,您教导我们流行文化与经典并不矛盾:流行源于经典,经典成就流行。确实,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流行语而“洛阳纸贵”时,正是深耕传统文学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土地而结的果;当一首首经典诗词被谱上流行之曲,借助《经典咏流传》的平台风靡于时代,流行便借助经典之势而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追本溯源,传唱经典。
剑折不改刚,月缺不改光。通过阅读经典,我觉得经典就像那南山篱下不曾皱缩的菊、驿外断桥凌寒绽放的梅一样,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而幽香不改,让我低回流连、欲罢不能。
再一次谢谢您的教诲,我亲爱的老师!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