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标题考点专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标题考点专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21: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记叙文标题考点专题复习
标题犹如文章的一扇窗户,读懂标题对于读懂文章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省在中考记叙文阅读中都倾向对标题的考察。例如安徽2019年的《扁担的一生》和2023年的《中国地图》,四川2022年统考中的《与稻田重逢》等都涉及标题考点。同学们在中考的复习备考中要将这一考点作为重点复习内容,认真备考。
标题的考点具体有五种考题形式,分别为标题作用、标题含义、换标题、哪个标题好和拟写标题等,其中标题作用和标题含义是核心考点,换标题、哪个标题好和拟写标题都是在标题作用的基础上衍生的题型,答题方法可参考标题作用的内容。
【考点解析】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 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效果/妙处。
2. 文章标题的含义/意蕴/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等
【标题的作用】
揭示/暗示文章主题,表现了(一般写人物的品质)......../表达了(一般写作者的情感).........
2.作为线索/以.....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3.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这里要补充说明)
5. 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另一方面指......,寓意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 诗意化,增强文章的艺术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7.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如家境、时间、地点等)
8、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9.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0.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典例分析】
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
寻找“红衣姐”
李春雷
吃完早饭,她去缴纳社保金。出门时,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红上衣。
镇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挤满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树,蓊蓊郁郁。
小榄,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个镇,以盛产菊花闻名,是珠三角的工商重镇。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方。
但是她啊,却是一个经历坎坷的女人。她生在一个偏远农村。后来,经人介绍,她嫁到了小榄镇上。
缴纳社保金的人太多了,队伍排得长长的。她叹一口气。先回去吧,反正还有时间。
婚后,她和丈夫居住在一间逼仄的小屋内。几年后,两个儿子相继出生,丈夫下岗了。生活,变得愈发窘困起来。
那些年的苦日子,真是羞于言说啊。
后来,她和丈夫临街开起一个小吃店,经营最简单的饭菜。还买来一台电磨,加工大米,做米浆、米粉,或酿酒。
5年前,因为环保和旧城改造,小吃店关闭。似乎是转眼间,两个儿子长大了,先后考上大学。每年的费用,要两万元。而家里的外债,还没有还清呢。每当孩子开学的日子,都是她最尴尬的时光。丈夫老实,木讷,没有技术,只得去干点零活儿。而她呢,不得不去捡废品。
她继续往回走着,拐进了小巷里。
她常常在这儿拾废品。刚开始不好意思,慢慢地也就无所谓了。她也感谢这个小巷。这是她的领地啊,在这里,她每天能够捡到那么多的废品。
夏天太热了,汗流不止。可她,从未买过一瓶矿泉水。有时候,看看街边商铺里芳香四溢小镇名——菊花肉,她也从不舍得掏钱买一盒。
社区干部调查走访后,为自己一家办理了“低保”,还为她安排了工作,在一家商场当清洁工,每月1400元。自己的工资,正好是大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丈夫的辛苦钱,又可以供养小儿子。
她已经好多年没有如此开心了。
现在是早晨9点30分,小巷里空荡荡的。
突然,一个黄衣男子驾驶摩托车飞驰而来,急火火的,似有天大事件发生。果然,“啪”的一声,男子口袋里掉下一沓钱。红花花的,撒落在地上……
看着地上的钞票,她惊呆了。这些钱足足有上万元。
“老板,老板,丢钱了,丢钱了!”她大声喊道。
可是,“黄衣男”戴着头盔,根本听不见,风一样,跑远了。
她的双脚,紧紧地踩住钞票,惟恐被风吹去。
她瞪大眼,呆呆地站着,不敢弯腰,双手死死地按住身上装有自己社保金的口袋。她害怕混淆,说不清楚。唉,这个善良的女人啊!
足足过了五分钟,“黄衣男”终于急火火地跑回来了。
她还在那里站着,直挺挺的。
她吼道:“你带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小心?喊得我喉咙疼。”
20多年来,在人前,她总是自卑,畏畏缩缩的。而现在,那么理直气壮、堂堂正正。这在她的人生中,绝对是第一次。
“黄衣男”涨红了脸,蹲下去,低着头,匆匆忙忙地捡钱。
“你的钱一张也没有丢!你慢慢捡吧。”她再次大声说,那么笃定。
说完,她就转过身去,走了,走进了小巷深处。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压根,也算不上什么新闻。
只是,事件现场的远处,正好有一个看风景的人。他感觉好奇,便掏出手机,顺手定格了这一瞬间。这一举手之拍,打破了小镇的平静。
这位不知名的旁观者,虽是有心人,却不够专业。他只是拍了两个背影:一个穿红上衣的女人,双脚踩住钞票,等待失主到来的背影;还有一个她悄然走开的背影。
微博发表之后,开始,只有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关注。谁也没有想到,很快,就产生了蝴蝶效应。于是,小镇上的数十万根手指,不约而同地按动着同一个程序……
在这样一个快速创造财富的南方小镇上,发生了这样一件温馨小事,真情!暖人!
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一群人,感染另一群人。这股热流,一夜之间,蔓延了小镇,成为人们当天晚餐热议的话题。
第二天早晨,这则消息,赫然登上了本地报纸。
于是,小镇上的20多万人振奋不已,纷纷感叹,想要把这个“红衣姐”找出来。
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根本无意识。
她只收旧报纸,不看新报纸,更不关注新闻。
当天下午,当地多家媒体和镇政府一起组织数十个人,开始在监控显示“红衣姐”消失的地带进行地毯式搜寻,把所有晒红衣服的家庭都问遍了,把所有的门板都敲响了……
傍晚时分,仍然没有踪迹。
太阳消失到地平线以下去了。
大家有些失望了。
她家的小楼临近河边,屋门紧闭着。
一位阿婆前来磨粉,敲门,无声,便大喊:“阿娣,阿娣,磨粉呢。”
“好呢。”门开了。她,探出头来。
这时,正在河边一筹莫展的记者发现了她,急忙跑上前:“阿姐,你认识这个人吗?”说着,打开报纸。
她一看,惊呆:“你找她干吗?”
记者敏感地捕捉到了她脸上的细微变化,“阿姐,这是你吗?我们是记者。”
她吓得脸色煞白:“出了什么事?”
记者已经认出她,上前一把抓住,惟恐跑掉似的:“终于找到你了!”
她更害怕了,浑身颤抖,惊骇万分:“是不是钱少了?我没有拿,连腰也没有弯一下!”
“阿姐,不是的,不是的。你误会了!”
……
一会儿后,她开心地笑了,笑成了一朵花——菊花。
那是小镇的图腾!
当晚,大儿子打来电话:“红衣姐,你真棒!”
而小儿子,则戏谑地与她谈判:以后称呼要变一变,不唤妈,改称“红衣姐”,哈哈。
半夜时分,丈夫也回来了。他把买来的一盒菊花肉,双手捧给“红衣姐”。 她一时无语,脸色羞红。
自己的丈夫啊,还是那个憨人,但是蛮可爱的。那是她的最爱。
是啊,生活正在变得好起来。自己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元;儿子的对象也确定了,这件红上衣,正是女孩前几天主动送她的。
小巷里的芒果树,在悄悄结籽儿。小小的青胎,像一个个感叹号,像一枚枚宝葫芦,更像一颗颗普普通通却又朴朴实实的心……
是的,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做一株小草也好啊,只要心是绿的。
只要拥有一颗爱心,自己,就是富有的!
……
我们的主人公,名叫冯欢娣。
这个故事呢,发生在2014年6月。
(选自201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选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寻找“红衣姐”》。(3分)
【答案】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了全文主要人物“红衣姐”;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语义丰富,一语双关,表面是寻找“红衣姐”这个人,实际上是寻找拾金不昧这样的美好品德。⑤深化文章主旨,表现小城人民对 “红衣姐”高尚人格的认同赞美
【解析】标题作用题。标题作用题答题术语有:点明对象;概括事件;点明人物的形象;设置悬念;表达主旨。
二、(2022·广西河池·中考真题)
喜鹊在枝头
①寒冬腊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颗野果,带我进入一个鸟的世界。
②这次来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一个颇为偏僻的地方。下车后还有约两公里的路程,我为了欣赏沿途风光,回绝了接待单位的接车,原地小跳热身后,趁热赶路。
③空气很冷,山间静幽幽的,只有行李箱在路面上滑出闷声闷气的隆隆响。突然不知从哪飞来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它落在我前面不远处,轻巧地跳跃着往前走,时不时回头看我一下,喳喳叫两声。“花喜鹊,喳喳喳,知道你娘在哪嗒。”这是小时候村子里流行的歌谣,我不知是在心里想着还是已经念出了声儿,喜鹊跳得更欢了。有这样一个可爱的伙伴,我一时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④这是一只极有分寸的可爱生灵,它不紧不慢,始终和我隔着一段距离,但又保持互动。我下意识地放慢脚步,让行李箱的动静尽可能轻缓,生怕把它吓走。但喜鹊似乎并不领情,转过身别着小脑袋不解地看我一眼,然后扯开翅膀倏地飞走了。我心头顿时一阵失落。回望来路,不知不觉间,已经将下车的站台落在了另一座山头。
⑤“喳,喳喳,喳,喳喳喳……”一连串喜鹊叫声从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点燃一挂炮仗。这叫声不依不饶,我停,它也停,我走,它又起。刹那间,一道黑影从我眼前划过,又一只喜鹊落在三五步开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间,但我不确定它是不是刚才的那只。这次它动作轻灵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带我去一个地方。
⑥在那里,矗立着一棵我所见过的最大的柿子树。枝头几乎不见树叶,沉甸甸的果实将树枝压得很低。深冬时节,柿子已经熟透,在阳光下像一只只点亮的红灯笼,明媚,生动。这里是鸟雀的天堂,有喜鹊,白头鹎,还有一些鸟儿我叫不上名。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交织一片。
⑦那只花喜鹊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贯注于枝头的一颗红柿子上。它的动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边的树枝上观察一阵儿,挑个满意处,一口啄进去,又啄一口。连啄四五下,再把喙埋进果肉深处,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来跳到另一根枝上,瞅准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渐渐地,它便有些忘我了,脑袋已经顺着柿子转了半个圈儿,仍不肯松口。直到整颗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个壳儿,它才像打完一场胜仗似的,酣畅地歇口气儿,果断转移了阵地。如是观察几次,我才明白鸟雀们对一颗野果的良苦用心。它们之所以分两头入手,又四面夹攻,是为了让果子在被啄食的过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聪明的小家伙!
⑧“姑娘,您这是干什么呢?”
⑨“看鸟。”我回话时,一位臂上戴着的袖标的护林老人出现在我身旁。他向我讲述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树,每年结了果子几乎无人采摘,就任由其自然生长、掉落。即便是沿公路边的树,有人来打柿子的时候,也会特地在枝头留下一部分。
⑩“为啥?”
“留给鸟儿们过冬。”
说这话的时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温柔。我的心为之一动,进而联想到一树枇杷。
我以前工作的地方,在上海康平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内。跨进黑色铁栅栏门,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树。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鹅黄的枇杷果攀墙而出,令人垂涎。眼看着果子日渐成熟,院主人却从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楼的阳台上,静看鸟儿们你来我往争相分食。原来,这才是一颗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
老人伸手摘下一颗柿子递给我:“尝一个。不然你咋知道鸟儿们吃的是什么滋味儿!”
从柿子树上落下来的阳光,斑斑驳驳照在老人的脸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张热情的笑脸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鸟儿的心情。
(文/魏丽饶,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说说你对标题“喜鹊在枝头”的理解。
【答案】)①标题概括了本文写步行山路时遇到喜鹊啄食柿子的主要内容;②标题营造了温馨、喜庆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③含蓄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
此题可从标题的含义、作用等角度分析作答。
本文主要描写了“我”步行山路时,遇到喜鹊啄食柿子和老人攀谈等内容,喜鹊是文章的“主角”,因此“喜鹊在枝头”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喜鹊是吉祥鸟,“喜鹊在枝头”与我们日常所说的“喜鹊登枝”异曲同工,是温馨、喜庆的象征,题目与全文喜庆、温馨、愉悦、赞美的情感基调一致,含蓄地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的主旨。
◆考点二 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或意蕴的理解可以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理解。
表层含义主要指标题在文章具体指代的内容,如果标题中含有物象要指出其所属的范畴,例如2019年安徽中考中的《扁担的一生》中“扁担”的表层含义就是指农具;如果标题是跟人有关的事件要依据文章的内容将事件概括出来,如朱自清的《背影》,其标题的表层含义就是指父亲在车站送别时步履蹒跚地翻越火车道给我买橘子时留下的一道背影。
深层含义可以从引申义、象征义和修辞义三个角度来考虑。引申义本是词义的扩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标题的物象所属的范畴,就好比画画属于劳动的范畴一样,具体应用上通常是根据标题中物象的变化来暗指其所属范畴的变化。象征义主要针对标题含有物象的情况,借助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反映的社会状态,如社会的黑暗、动乱等,也可指其所串联的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格,如《白杨礼赞》的白杨树就表现出战士们不畏困难,坚强勇敢的品格特点。修辞义主要指双关、比喻、 拟人等手法,这种情况出现较少,一般可以参考修辞手法赏析的格式作答即可。
【注意事项】
①标题如果是“物”,要指出它具体指代的内容,如《扁担的一生》中“扁担”本指一种农具。
②字面含义通常针对未知的内容或动词,语境义通常指标题内容在文中具体指代的事件,一般可以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总结,要注意先定位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再结合语段内容总结概括。
③象征义通常针对的是标题以“物”为主,象征着主要人物身上的品质特征。此类题,通常“物”具有线索的功能,要以“物”为导向,明确主要人物在文章中做的主要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品质,尽量从对应的语段中找关键词。
【常见答题方法】
方法一:分析标题的关键词
即从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格式:《xxx》(标题)表面指的是........(可以是字面意思,也可指通过标题可感的文章的具体事件),深层指的是.......(结合文章主要内容作答),体现了.......(人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紧扣文章中心作答)
方法二: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分析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格式:《xxx》(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结合文章主要内容作答),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紧扣文章中心作答)
方法三:分析标题的双关义
标题一语双关,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标题含义。
格式:一语双关,表面指的是........(可以是字面意思,也可指通过标题可感的文章的具体事件),深层指的是.......(性质不同的事件或结合文章主旨作答,例如告诉我们的道理等),表达了作者...........(思想情感)(紧扣文章中心作答)
【典例分析】
一、(2022·四川巴中·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稻田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形态,大小不一。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荷叶状的就叫荷叶丘,那丘最大的田,叫长丰大丘,弯弯曲曲的,就叫大湾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几分田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规整,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
④田是好田,爷爷亦是种田好手。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那时已八十高龄,虽种不动长丰大丘,却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他还是喜欢每天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唠唠叨叨,无非是新初那小子还不知道这几天要治虫哩,田里又要薅草了……
⑥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爷爷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脑海里渐渐淡去。母亲偶有念叨:“__________”父亲接过话题:“现在种田的政策多好啊,不用交税,还有补贴。有什么法子呢?又有哪个愿意来种。”
⑦三月,水桐花开的时节,新初意外来到我家。原来新初不想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村里种更多的田,问母亲闲置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连声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若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了,乡里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补贴了一部分,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帮着把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⑧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枫叶丘、荷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⑨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了长丰大丘,母亲的目光在那一层层盈盈新绿上舍不得挪动。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案】①“与稻田重逢”表层意思是指周末我带父母回老家又见到了浮起盈盈新绿的那一丘丘稻田;②深层含义是指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岁月的变迁中经历了暗淡的时光,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新时期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奋斗与收获重逢。(与“荒废的土地被重新珍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要挖掘其比喻义、象征义。结合第⑧段“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老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可知,“与稻田重逢”表层意思是指周末我带父母回老家又见到了浮起盈盈新绿的那一丘丘稻田;结合第⑥段“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和第⑨段“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可知,深层含义是指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岁月的变迁中经历了暗淡的时光,勤劳智慧的人们在新时期让其重新焕发生机,让奋斗与收获重逢。
二、(2022·长沙)现代文阅读。
号魂
①刘家坳的老刘家有一件传家宝,是老刘从部队带回的一杆军号。军号早已没有了耀眼的金黄色,略带沧桑的古铜色里透着厚重与庄严,一眼望去,就知道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②军号的故事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老刘当时还是不到二十的小饮子,村里人都叫他刘娃子。他本是承了祖业,吹了唢呐—刘家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唢呐世家。他爱吹唢呐,尤其是婚嫁迎娶的时候,他的唢呐吹得格外地热闹,他说他就喜欢日子像唢呐声一样热热闹闹地过着。
③但他的美好愿望很快被入侵的日本鬼子破灭了。日本鬼子闯进了村,烧杀抢掠。刚从邻村吹完唢呐的刘娃子,站在犄角岭,远远地就看见了村里的熊火,听见了乡亲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他握紧手中的唢呐,抹干了眼泪,一跺脚,加入了八路军。
④八路军连长知道了他唢呐吹得好,就让他当了吹号兵。连长嘱咐:“刘娃子,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冲锋的时候,你要把军号吹得响亮响亮的,吹出咱们的气势,吹出咱们的威风!”
⑤刘娃子郑重地接过军号,记住了连长说的话。第一次战斗刚打响时,他心里还有一丝慌乱,但当吹起冲锋号时,嘹亮的号声一下激发了他内心的情绪,他仿佛看到了村子里燃烧的熊火,仿佛听到了大火中乡亲们的阵阵哭喊。他把满腔的悲情化成了一股力量,把冲锋号吹得格外地响亮,格外地高昂。
⑥后来,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就发生在刘家坳。那次,八路军连长奉命率队在刘家坳阻击敌人,几场恶仗下来,全连只剩下了十几号人。受伤的连长将刘娃子喊到身边,说:“敌人再来,你就吹冲锋号,咱们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路上!”傍晚,敌人又发起了进攻。那时,残阳如血,染红半边天空。刘娃子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在高品的号声中上好刺刀,跃出战壕,猛扑向敌人,犹如猛虎下山,又仿佛长剑出鞘......冲在最前的连长倒下了,后面的战士马上顶上去,每个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冲锋,冲锋,永不停息!
⑦增援的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敌人。他们在死人堆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刘姓子,他失去了一条腿,但他怀里,仍然死死护着那杆军号......
⑧解放后,刘娃子放弃了到老干所疗养,安着假肢、拄着拐被回到了故乡刘家坳。从此,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在厅房显眼的墙壁上,挂着的是他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带回的那杆军号。
⑨“把冲锋号吹起来,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信心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大队党支书的刘娃子,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再次吹响了军号,这号声就像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战旗,就像永不言败的勇士曲,透着坚毅,有股拼劲,与开荒机器的轰鸣声、劳作时的吆喝声汇成一曲欢歌。久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老刘,也觉得他与那一杆军号融为一体了。
⑩一代代的刘家坳人,就这样听着老刘的故事长大,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打拼,但老刘的故事仍时刻温养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磨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老刘的儿子大柱,是第一批走出山坳的人,在省城里,大柱有了自己的企业,成了刘家坳引以自豪的成功人士。
进入耄耋之年的老刘,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也很少再吹军号,只经常长时间地凝望着那杆军号。儿子刘大柱见了,悄悄地处置了省城的企业,带着资金回到了家乡,吹响了新时代脱贫致富的军号。一批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办起了乡村合作企业,大柱说,唤他们回来的是那军号的声音,在他们心里,军号是有灵魂的!
“人在号在,号在阵地在。”这句话在刘家坳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了这里的精神名片。
(根据《经典小说选刊》相关篇目改编)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探究标题“号魂”的多重意蕴。(7分)
【答案】19. ①“号魂”体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守护阵地的信念;②“号魂”体现了乡亲们建设家乡的坚毅、拼搏的品质;③“号魂”是温养着一代代刘家坳人的心灵,激励了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砺意志、战胜国难、成家立业的精神信念;④“号魂”是激励走出刘家坳的青年回乡建设家乡,在新时代带领家乡人们脱贫致富的精神名片。
【解析】文章标题及主旨的理解。根据时间线,战场上一种精神,回家乡建设时期一种精神;第10段,一代代刘家坳人磨练意志一种精神,最后一段,青年回家建设一种精神。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人分析多重含义。
一、(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第一支钢笔
梁晓声
①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全裸的笔尖、旋拧的笔帽。胶皮笔囊内没有夹管,吸墨水时,需要捏一下,才会缓慢鼓起。墨水吸得太足,写字时笔尖常常“呕吐”,弄脏纸和手。我使用它,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已不能再用它写作,只能写便笺或信封。
②它是我使用的第一支钢笔,是母亲给我买的。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
③一天,我哭闹起来,逼着母亲非立刻给我买一支吸水钢笔不可。母亲为难地说:“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我哭闹得更凶了,母亲心烦了,打了我两巴掌。我赌气哭着跑出了家门……
④那天下雨,我没有回家,在雨中游荡了大半日,衣服淋湿了,头脑也被淋得清醒了,心中不免后悔自责起来。是啊,家里生活困难,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每月寄回的几十元过日子,母亲不得不经常向邻居开口借钱。我怎么能为了买一支吸水钢笔,就那样为难母亲呢?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对不起母亲了。
⑤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这个念头一产生,我就冒雨朝火车站走去。火车站附近有座坡度很陡的桥,一些大孩子常等在坡下,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
⑥我走到那座桥下,站在一棵树下躲雨。等待许久,不见有手推车来。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马路上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公共汽车偶尔经过。远处除了几根电线杆子,就迷迷蒙蒙地看不清楚什么了。
⑦我感到沮丧,想离开,雨又太大,可等下去肚子又饿。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看得出,那人拉得非常吃力,腰弯得很低,上身几乎俯得与地面平行了,两条裤腿都挽到膝盖以上,双臂拼力压住车把,每迈一步,似乎都使出了浑身的劲儿。那人没穿雨衣,头上戴顶草帽。由于他上身俯得太低,我无法看见他的脸,分不出是老头儿还是小伙儿。
⑧他刚将车拉到大桥坡下,我便从树下一跃而出,大声地问:“要帮一把吗?”
⑨他应了一声。我没听清他应的是什么,但明白是他正需要我“帮一把”的意思,就赶快绕到车后,一点儿也不隐藏力气地推起来。木箱子里装的不知是何物,非常沉。还未推到半坡,我便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双腿发软,气喘吁吁。那时我才知道,对有些人来说,钱不是容易挣到的。即使一角钱,也不是容易挣到的。我还空着肚子呢。我又推着走了几步,实在推不动,便产生了“偷劲”的念头,反正拉车人是看不见我的。我刚刚松懈了一下,就感觉到车轮顺坡倒转。不行,这车不容我“偷劲”。那拉车人,也肯定是凭着最后一点力气在坚持,在顽强地向坡上拉。我不忍心“偷劲”了,咬紧牙关,憋足一股力气,发出一个孩子用力时的声音,一步接一步,机械地向前迈动步子。
⑩车子开始下坡了,手推车飞快地朝坡下冲,那拉车人身子太轻,压不住车把,反被车把挑得悬起来,脚离开了地面,控制不住车的方向。
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住了。“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我完全怔住了。
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 段加点词“怔住”的表达效果。
我完全怔住了。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雨点噼噼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雨水冲刷着马路。
4.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母亲的美好品格。(至少两点)
5.选文标题“第一支钢笔”有什么作用?
6.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答案】
1、想挣钱买钢笔的“我”,帮助在风雨中艰难行进的“陌生人”(母亲)推车,之后,母亲给“我”买了第一支钢笔,“我”将永远保存(珍视)它。(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②段“那一年,我升入小学五年级,学校规定每星期有两堂钢笔写字课。某些作业,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完成。全班每个同学都有钢笔,我却没有,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可知, 事件的起因是:读小学的“我”很想得到一支崭新的钢笔。由第⑤段“于是,我决定要靠自己挣钱买一支钢笔”“帮拉货的车夫们把手推车推上坡,可讨得五分钱或一角钱”,第⑦段“忽然我发现了一辆手推车,装载着几层高高的木箱子,遮盖着雨布。拉车人在大雨中缓慢地、一步步地朝这里拉来”,第 段“我一直跟在车后跑,车一直滑到坡底才缓缓停下。车停了,我也站住了。那拉车人刚转过身,我便大声说:“给钱。”那拉车人呆呆地望着我,一动不动,既不掏钱,也不说话。我仰起脸看他,不由得愣了。‘他’……原来是母亲”可知,事件的经过:为了挣钱买钢笔,“我”帮一个拉货的“陌生人”推车,推完才发现,那个人原来是母亲。由第 段“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可知,事件的结果是:母亲给“我”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时至今天,“我”仍保存完好,并将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
据此概括即可。
2、怔住,形容发愣、发呆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发现拉车人是母亲时感到意外(震惊、惊讶)的样子,表现了“我”的愧疚、自责和感动。(意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
“怔住”的本义是指发愣,惊呆了。结合上文第 段“‘他’……原来是母亲。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知,“我”之所以怔住,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这个“陌生人”原来是母亲,表现了“我”的惊讶、意外;同时,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中,瘦削的母亲仍坚持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让“我”既感动又内疚。
3、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交待风大雨急的天气特征(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母亲吃苦耐劳的品格,为下文“我”发现拉车人(母亲)在雨中艰难行进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分析。“风越刮越大,雨越下越急”是自然环境描写,一是交代那天天气的恶劣情况,“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说明雨很大,“冲刷着马路”说明积水很多,环境恶劣;二是情节上作用,“雨点劈劈啪啪地抽打着肥大的杨树叶”,让人难以睁开眼的恶劣环境,为下文写我看不清拉车的是母亲做铺垫;三是烘托人物品质,风雨交加的环境,冷清的街道,烘托了母亲不怕吃苦的美好品质。
4、吃苦耐劳:瘦削的母亲在雨中艰难地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关爱孩子: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第一支钢笔。善于教育:母亲能够抓住买钢笔的契机来激励孩子。(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 段“雨水,混合着汗水,从母亲憔悴的脸上直往下淌。母亲的衣服完全被淋透了,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湿漉漉地贴在身上,显出她那瘦削的两肩的轮廓。她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脸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可知,瘦削而憔悴的母亲在风雨交加的时候,仍坚持拉装满重物的手推车,可见她是一个不怕吃苦的人;
由第③段“你这孩子,真是不懂事,家里生活用的钱都已经向别人借了,我怎么好意思再张口呢”可知,当时家境并不好,由第 段“那一天,我得到了那支梦寐以求的钢笔,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可知,在家庭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母亲克服各种困难给“我”买钢笔,可见母亲关爱孩子,充满母爱;
由第 段“母亲将它放在我手中时,满怀期待地说:‘孩子,你要用功读书啊,要不然就太对不起妈妈了……’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可知,母亲能够抓住买钢笔的契机来激励“我”,让“我”深受启发,可见母亲教子有方。
5、充当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地揭示主旨,第一支钢笔对“我”意义重大,承载了母亲对“我”的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第一支钢笔”的线索展开,叙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事情。由结尾“在我的学生时代,我一刻都没有忘记母亲满怀期望对我说的这番话。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母亲也已变成了老太婆。那支笔,可以说早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我要永远保存它,永远珍视它,永远不抛弃它”可知,第一支钢笔是“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的,承载着浓浓的母爱,因此,标题“第一支钢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外,标题“第一支钢笔”设置悬念:为什么是第一支钢笔,从何而来,有什么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示例一:选文讲述了母亲冒雨辛苦拉车后,为“我”买第一支钢笔,激励“我”成长的事。这让我感到母爱的伟大,生活中我的父母也在辛苦劳作、无私付出,我应该像作者一样努力成长为优秀的自己,用行动回报父母。
示例二:选文中的母亲冒雨辛苦拉车后,为“我”买第一支钢笔,能够直面生活中的苦难,这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坚强。每个人的一生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被苦难打倒,应该像文中的母亲一样积极面对,让自己尽快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看法。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第一支钢笔”体现浓浓的母爱及教育意义展开回答。
示例:文章讲述了母亲克服各种困难为“我”买来第一支钢笔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文中母亲的吃苦耐劳与浓浓的母爱,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实中我们的父母也是无私付出、默默奉献,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断成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感恩父母!
二、(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兵“皱着眉头”,可见他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
B.爷爷对“禹迹图”命名的解释,表明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
C.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与上文他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形成了呼应。
D.小说以爷孙二人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发展,使叙事更加紧凑。
2.爷爷“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3.小说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故事”与“事故”能否互换?为什么?
4.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5.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有误。结合第 段“‘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第 段“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可知,小兵皱眉是故意做出疑惑的样子,故意骗爷爷,想让他亲自跟小兵一起去榆林,去毛乌素看看;
故选A。
2、退休后还经常查看地图;喜欢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对新地图兴趣浓厚;敏锐发现新地图中的细微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根据第①段“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可知,爷爷退休后还经常查看地图;
根据第①段“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可知,爷爷喜欢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根据第⑤段“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可知,爷爷对新地图兴趣浓厚;
根据第⑤段“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第⑦段“‘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第⑩段“‘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可知,爷爷敏锐发现新地图中的细微变化。
3、示例一:不能。“故事”侧重传奇色彩,而“事故”侧重意外,原句突出了爷爷当年测绘工作的艰辛和危险。
示例二:能。“事故”侧重意外,而“故事”侧重传奇色彩,互换后突出了爷爷对事业的热爱,对付出的无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故事”是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事故”(多指生产、工作中)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祸患。结合第第②段“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结为伉俪”写了爷爷在实地测量时发生过被饿狼盯上、为保护仪器而受伤的事,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突出了爷爷当年测绘工作的艰辛和危险。
爷爷将在实地测量时发生过被饿狼盯上、为保护仪器而受伤的事当成是故事,表现了爷爷对工作的艰辛、对工作中遇到的危险的事不在意,突出了了爷爷对事业的热爱,对付出的无悔。
4、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满感彩,表现了爷爷对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想再活五百年”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将新时代比作“福窝”,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第 段“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可知,爷爷对今天的技术如此先进,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能显示出道路上的虚线非常的惊讶与高兴,他还想“再活五百年”,利用现在的技术继续奉献给地图绘制事业,“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爷爷对这个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5、“中国地图”既指文中的中国地图实物,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新旧地图的变化折射出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地图”承载着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中国地图”蕴含了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结合第①段“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可知,标题“中国地图”指的是文中爷爷绘制出来的中国地图实物;结合第⑤段“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第⑦段“‘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第⑩段“‘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可知,爷爷将最新的《中国地图》与装在自己心中的中国地图相对照,敏锐发现了新地图中的细微变化,“中国地图”又指装在爷爷心中的中国地图;
结合第⑤段“‘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⑥段“‘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⑦段“‘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⑧段“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⑩段“‘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段“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可知,通过新旧的中国地图的对照,写出了新的中国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折射出了祖国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结合第②段“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可知,爷爷当地图绘制工程师的时候需要带上各种测量仪器,实地走访,测量,标记,还写到了他在测量途中遇到的危险以及保护仪器的事迹,表现了爷爷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中国地图”承载着像爷爷一样的地图测绘人对中国地图测绘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结合第 段“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第 段“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可知,小兵和爷爷对现如今祖国的变化发展感到非常的自豪和骄傲,爷爷不禁发出了“想再活五百年”,“中国地图”蕴含了对祖国发展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三、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嘿,同学,来包瓜子吗
叶繁华
①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十岁那年从村子里转学去县城读书,在一路向南的班车上,我哭得涕泗横流,想家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我畏惧新环境,不知道该怎么去和新同学交流,到新班级后,如我所想,在车上练习了八百遍的自我介绍在面对一张张新面孔时还是被我说得吞吞吐吐,七零八落。
②那节课直到下课,我都没能让自己的呼吸平稳下来,
③从书包里掏下节课要用的课本时,我摸到了一包瓜子,掏出几粒食不知味地嗑了起来,同桌苏玲回来的时候我正在收拾瓜子亮,看到她向我投来的目光,我内心一阵惊慌,手一哆嗦,掌心的瓜子壳有不少撤到她椅子上,我随手扯出书包里的瓜子,声音微颤地问:“那……那个,你……你要不要……来把瓜子?”说完,我就已经开始后悔了,不先去收拾人家座位上的瓜子亮,还问人家要不要吃瓜子。
④出乎意料地,苏玲竟然伸出了手,探头过来笑着说:“要。”
⑤我怔住,片刻间竟忘了拿瓜子给她。因为一把瓜子,我交到了来县城后的第一个朋友。
⑥从那之后,我带的瓜子开始在班级广为传嗑,我很快就认识了班级的每一个同学。
⑦上初中后,我依旧没能摆脱对新环境的恐惧,去报到的第一天,教室里,同学们因为对新同学的好奇,都在互相小心翼翼地打着招呼。空荡荡的书包里,我掏出一包瓜子,试探了半天才转头把话说出来:“那个……你……要不要……那个……来把瓜子?”同桌的男生显然一愣,随后对着一脸紧张的我点了点头,但这次情况出乎预料,瓜子刚扔进嘴里,我们两个还没来得及说话,老班就像暗中观察了很久,从门外一鼓作气地冲到了我们两个面前。
⑧第一节班会课,我的名字就被老班昭告了全班:“林一凡同学,刚来班级第一天就因为嗑瓜子触犯了校规,念在你刚来,我就不惩罚了,同学们要引以为戒。”我在座位上把头用力地往下低,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划过脸频,悄无声息地打在了桌子上。但令我没想到的是,那样青涩的年纪里,同学们竟然把我的这种行为看作“酷”,我因为这件事被全班同学记住了名字,总会有几个爱开玩笑的同学过来找我要瓜子,嘴里还振振有词:“我也要用一包瓜子去挑战老班的威严!”我忍不住一乐,倒是也忘记他们是在故意追趣我了。
⑨时至今日,我依然有在书包里塞一包瓜子的习惯,它似乎成为一道门,让内向的我有了接触外面的人的机会。去年上大学坐火车,硬座车厢里,人影缭乱,我掏出书包里的瓜子小心翼翼试探地问对面年龄相仿的女孩,有些意外地,我被拒绝了,女孩说她感冒了,我递出去的手顿住了,面颊开始发烫。或许是读懂了我的内心,对面的女孩虽然没有接受我的瓜子,却还是主动和我攀谈了起来,我们互相倾听,彼此诉说,十六七个小时的车程好像一眨眼就过去了。
⑩我现在遇到新环境依旧会紧张到全身出汗,见到陌生人依旧会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话,但这不妨碍我去往外面的世界,结交很多新朋友,上天给了我一个内向的性格,让我失去了很多勇敢说“你好”的机会,好在它看我性格冷淡,甩给我一包瓜子,让我有了掩饰自己涨红的脸和慌乱的心的工具,给了我信心,也让我的开场白与众不同地从“你好”变成了“你要不要来包瓜子”。
嘿,同学,要来包瓜子吗?说好了,吃了瓜子我们就是朋友了,可不许要赖哦!
(选自《意林》原创版2022年02期,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⑦~⑧段的主要内容。
2.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
(1)我随手扯出书包里的瓜子,声音微颤地问:“那……那个,你……你要不要……来把瓜子?”
(2)我在座位上把头用力地往下低,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划过脸频,悄无声息地打在了桌子上。
3.品读第⑨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并试着描述“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我递出去的手顿住了,面颊开始发烫。
4.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第⑨段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文章以“嘿,同学,来包瓜子吗”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示例:“我”上初中去报到的第一天用一包瓜子与同桌交朋友,虽然被老班发现并当众批评,但还是交友成功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通过⑦段“空荡荡的书包里,我掏出一包瓜子”可知,在报到的第一天,“我”像以往一样,用一包瓜子跟同桌打招呼。⑧段“第一节班会课,我的名字就被老班昭告了全班”,因为吃瓜子违反了校规,“我”被班主任在班会上点名批评。但是“我因为这件事被全班同学记住了名字,总会有几个爱开玩笑的同学过来找我要瓜子”,同学们因此事记住了“我”,“我”成功地跟同学交上了朋友。

2、(1)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我”嗑瓜子被同桌撞见时的尴尬情态,表现了“我”情急之下掩饰自己窘态的紧张心理。
(2)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泪水比作断了线的珠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因触犯班规而被老班当众批评时的难过心理。
示例二:运用了动作描写,“把头用力地往下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我”因触犯班规而被老班当众批评时的难过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
(1)“随手扯”使用了动作描写;“我”微颤地询问同桌是否吃瓜子使用了语言描写。通过“微颤”和断断续续的话、上文“我内心一阵惊慌”和下文“我就已经开始后悔了”,表现了“我”吃瓜子被同学撞见时的尴尬、窘迫和紧张。
(2)“用力地往下低”使用了动作描写;“划过脸频”使用了神态描写;“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泪水比作珠子。因为吃瓜子被班主任撞见,且在班会上被点名批评,神情沮丧,泪如雨下,表现了“我”难过的心理。
3、示例:真是出师不利呀,怎么瓜子这一次就不灵了呢?太尴尬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
上文交代去上大学的火车里,对面坐着年龄相仿的女孩,“我”像往常一样掏出瓜子准备与女孩分享,但是女孩以感冒为由拒绝了“我”的好意。通过“顿”、“面颊开始发烫”可知,“我”此时内心非常尴尬、紧张、无所适从。第一人称表达即可。
4、示例:几次递瓜子交友成功给了“我”信心,使“我”克服内向,愿意主动去和别人交朋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通过“它似乎成为一道门,让内向的我有了接触外面的人的机会”,“瓜子”被比喻成“门”,“门”有连接内外的意思。通过上文可知,在新环境里,“我”通过一包瓜子跟同学交往,打破了隔膜,成功交到朋友;而且“我”也在一次的尝试中,改变了自己内向的性格,勇敢得主动与外人交往,使自己变得自信起来。
5、示例:①充当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标题中的“瓜子”一语双关,既是实指,又是给“我”信心,使“我”主动去交友的媒介,暗示了文章“要敢于交友、善于交友”的主旨。③以疑问句式为标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文章围绕“瓜子”写了我转学到县城、上初中和坐火车用“一包瓜子”交友的故事,所以“瓜子”是本文的线索;⑨段“时至今日,我依然有在书包里塞一包瓜子的习惯,它似乎成为一道门,让内向的我有了接触外面的人的机会”可知,“瓜子”打破了“我”与外界的隔阂,并且给予了“我”交友的自信,表现了要主动交友、善于交友的主旨;“来包瓜子吗”的询问,带给读者疑问,激发了读者阅读文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