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下第三单元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21: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修订】《桃花源记》
课时任务:新闻会客厅
【预设目标】
1.设计采访提纲,了解陶渊明追寻的“桃花源”。
2.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思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调整
教学板块一:分享发现,交流困惑
教师梳理:
(一)发现
(二)困惑
将发现和困惑写到黑板上。
活动意图说明:
初步掌握学情,建立基于学生“发现——质疑——收获”的生成性教学。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读,解决疑惑
任务一:假设你是渔人,请简要说说你的这段经历。:沿着渔人的足迹,探寻“桃花源”
师生活动
目标调整
这节课,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探寻传说中的“桃花源”
假设你是“渔人”,请简要说说你的这段经历。
(要求:注意用第一人称,可以从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
预设:
我生活在晋太元年间,捕鱼时迷路,偶然的机会,穿过桃林的尽头的一座山的山洞。(误入桃花源,)发现了世外桃源,里面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乐,没有世间的纷扰与战乱,他们自称祖先是躲避秦朝的战乱而来此地,就再也没出去过了。我在桃源住了几天就离开了,并沿途做了记号,告知当地太守。但无论是太守派的人,还是后来像南阳刘子骥那样的名士,想再次寻求这个世外桃源,却再也找不到了,再后来,就再也没人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了。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细读文本,设计采访提纲,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文本内容做铺垫。
任务二:假设你是“渔人”,请你说说桃花源世界的美。:探寻桃花源世界的美
学法指要
跳读课文,分析文本,请用下面句式:
桃花源美在。(请你结合文本来谈)。 
(要求:小组讨论,渔人展示。)
预设1: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
预设2:
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稳定保障,体现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
拓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幼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中对大同社会的描写
学生质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预设:为桃花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背景链接:我国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陶渊明活了63岁,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其结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                
小结:
桃花源,不仅美在自然风光的神秘优美,男女老少的淳朴热情,与世隔绝的宁静清闲;更美在摆脱压迫的从容自由,远离战乱的和平安宁,摆脱行政管理的和谐富足。
作者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活动意图说明:
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了解写作背景,探究陶渊明的政治理想。
任务三: 渔人答记者问。
内容补充
答记者问:我们今天新闻会客厅,还原答记者问现场。
(要求:4人一小组,分别扮演渔人、陶渊明、小记者,评论员,整理好有价值问题及答案,模拟现场答记者问。) 
预设1: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又让后世之人再也寻访不到的桃花源,目的是什么?
①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②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我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我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③读这篇文章,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
预设2:文章结尾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有何作用?
①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成分,文章便又多一道曲折变化。②兼之他不是太守这样的世俗人物,而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③但即便是如刘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活动意图说明: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自然
生活 美 理想
人情
单元教学第二环节(2课时)
桃花源记
课时任务:新闻会客厅
【预设目标】
1.设计采访提纲,了解陶渊明追寻的“桃花源”。
2.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思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调整
教学板块一:分享发现,交流困惑
教师梳理:
(一)发现
(二)困惑
将发现和困惑写到黑板上。
活动意图说明:
初步掌握学情,建立基于学生“发现——质疑——收获”的生成性教学。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读,解决疑惑
任务一:假设你是渔人,请简要说说你的这段经历。
师生活动
目标调整
假设你是“渔人”,请简要说说你的这段经历。
(要求:注意用第一人称,可以从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
预设:
我生活在晋太元年间,捕鱼时迷路,偶然的机会,穿过桃林的尽头的一座山的山洞。(误入桃花源,)发现了世外桃源,里面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乐,没有世间的纷扰与战乱,他们自称祖先是躲避秦朝的战乱而来此地,就再也没出去过了。我在桃源住了几天就离开了,并沿途做了记号,告知当地太守。但无论是太守派的人,还是后来像南阳刘子骥那样的名士,想再次寻求这个世外桃源,却再也找不到了,再后来,就再也没人去寻找这个世外桃源了。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细读文本,设计采访提纲,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文本内容做铺垫。
任务二:假设你是“渔人”,请你说说桃花源世界的美。
学法指要
跳读课文,分析文本,请用下面句式:
桃花源美在。(请你结合文本来谈)。 
(要求:小组讨论,渔人展示。)
预设1:
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环境十分优美。
预设2:
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稳定保障,体现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屋住,有田耕,生活就有了保障。
拓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幼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中对大同社会的描写
学生质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预设:为桃花源外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背景链接:我国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同时,北方处于十六国时期,政权交替,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混乱和黑暗的时期。陶渊明活了63岁,经历了3个朝代,10个皇帝。
其结果: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杜甫《羌村.其三》                
小结:
桃花源,不仅美在自然风光的神秘优美,男女老少的淳朴热情,与世隔绝的宁静清闲;更美在摆脱压迫的从容自由,远离战乱的和平安宁,摆脱行政管理的和谐富足。
作者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美好的理想社会。
活动意图说明:
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了解写作背景,探究陶渊明的政治理想。
任务三: 渔人答记者问。
内容补
答记者问:我们今天新闻会客厅,还原答记者问现场。
(要求:4人一小组,分别扮演渔人、陶渊明、小记者,评论员,整理好有价值问题及答案,模拟现场答记者问。) 
预设1:陶渊明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又让后世之人再也寻访不到的桃花源,目的是什么?
①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②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我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我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③读这篇文章,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
预设2:文章结尾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刘子骥有何作用?
①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中又介入了真实成分,文章便又多一道曲折变化。②兼之他不是太守这样的世俗人物,而是一位“好游山泽”的名士,这便又对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渲染与补充。③但即便是如刘子骥一般的“高尚士”,也只能是“未果”,桃花源永远隐没在奇山秀水之中,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活动意图说明: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自然
生活     美   理想         
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