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圈和水循环
第1课时 水圈的组成与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下图表示我国某区域多年平均的水平衡收支概算(单位:亿米3),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约1 000毫米。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地区位于我国(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2.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水污染严重
C.水资源利用率低 D.地下水过量开采
解析:第1题,该地区年均降水量约1 000毫米,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从图中数据可知,地表径流量大部分直接入海,实际用水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很小,所以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利用率低。该地区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情况在题中没有反映,地下水抽取量没有超过补给量,所以没有出现地下水过量开采。
答案:1.A 2.C
2012年7月24日,三峡大坝入库流量达7.12万立方米/秒,是三峡水库建库以来遭遇的最大洪峰。下图为水循环略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在水循环过程中,三峡大坝影响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12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与之有关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①为地表径流,②为蒸发,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修建三峡大坝主要是利用其巨大的库容蓄水,调节河流中下游的流量,从而起到防洪的作用。第4题,2012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与水循环有关的环节是降水。
答案:3.A 4.D
一年中等于和大于某一水位出现的次数之和称为历时。读某观测站发布的某河流水位过程线与历时曲线图,完成第5~6题。
5.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
6.若在该观测站上游修建一水库,则历时曲线上的( )
A.M、N点将同时向右移
B.M点将向左移,N点将向右移
C.M、N点将同时向左移
D.M点将向右移,N点将向左移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水位过程线为实线,该河1月、12月都有水位,即无结冰期,水位最高时段出现在5~9月,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如果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季节性积雪融水或高山冰雪融水,该河流应只有一个汛期,而图中显示该河流不止有一个汛期,排除B、C两项;地下水一般是稳定的补给水源,排除D项。第6题,上游修建水库后,因削峰补枯,下游丰水期的水位降低,达到高水位的天数会减少,M点将向左移;同理,下游枯水期的水位升高,达到低水位的天数增加,N点将向右移。
答案:5.A 6.B
下图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该河流位于( )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8.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有一个汛期
C.冬季断流 D.年径流总量大
解析:第7题,根据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确定该河流有明显的“双汛”特征,其中在4月份左右为春汛,应为积雪融水汇集而成;7、8月份为夏汛,应是降水形成的,说明流域内的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由此可推断该河流位于温带季风区。第8题,从该河径流的季节变化规律看,该河冬季径流量为零,说明地下水和湖泊等补给量几乎没有。
答案:7.C 8.C
9.(研究性学习)读青海湖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青海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分析布哈河的水文特征。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
(3)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多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4)20世纪后期,青海湖附近曾大力发展灌溉农业,这样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的环节是什么?
解析:第(1)题,青海湖地处内流区,参与陆上内循环。布哈河为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第(2)题,可从降水、蒸发、径流三个环节分析青海湖湖水盐度高的原因。第(3)题,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递增与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大及湖区生态环境改善有关。第(4)题,引水灌溉影响了水循环的地表径流。
答案:(1)陆上内循环。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青海湖流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湖水补给量小,但蒸发旺盛;青海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3)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退缩、入湖水量增大;流域内实施了生态保护措施,如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
(4)地表径流。
第2课时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半球 B.乙位于北半球
C.甲图洋流为寒流 D.乙图洋流为寒流
2.如果甲、乙两图都位于太平洋,判断甲、乙两图的洋流名称( )
A.甲为秘鲁寒流 B.乙为东澳大利亚暖流
C.甲为千岛寒流 D.乙为巴西暖流
解析:第1题,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甲图等温线由南向北递减,应为北半球,洋流由低温区流向高温区,所以为寒流;乙图等温线由北向南递减,应为南半球,洋流由高温区流向低温区,所以为暖流。第2题,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动,巴西暖流位于大西洋中。千岛寒流虽然位于太平洋中,但是因其纬度较高、水温较低也不符合甲图所示状况,所以B项正确。
答案:1.C 2.B
读某海区洋流分布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洋流是( )
A.北大西洋暖流 B.加那利寒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西风漂流
4.图中序号代表的四支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组题通过世界大洋的区域图,考查洋流的分布和性质。从海陆轮廓和纬度可知,图中区域位于北大西洋中低纬度海区,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洋流分别是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答案:3.A 4.B
下图为世界某两个海域洋流流向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洋流可能为北半球中高纬寒流
B.乙洋流可能为南半球中低纬暖流
C.甲洋流可能为南半球中低纬暖流
D.乙洋流可能为南半球中低纬寒流
6.下列关于洋流产生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洋流为上升流,可能形成秘鲁渔场
B.乙洋流一定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C.甲洋流可能将污染带往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
D.乙洋流对智利沿岸的船只起助航作用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甲洋流位于大陆西岸,自南向北流动且受偏东风的影响,可以判断甲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陆西岸的寒流;乙洋流位于大陆东岸,自北向南流动,可以判断乙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陆东岸的暖流或北半球中高纬大陆东岸的寒流。第6题,甲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陆西岸的寒流,可能是位于太平洋的秘鲁寒流,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当乙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陆东岸的暖流时,对沿岸起增温增湿作用;对智利沿岸的船只起助航作用的是秘鲁寒流。
答案:5.B 6.A
下图为海洋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a、b两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为( )
A.20、16 B.18、16 C.20、18 D.16、18
8.假设图示海域分布有洋流,则可能为( )
A.北半球暖流 B.南半球暖流
C.北半球寒流 D.南半球寒流
解析:第7题,在垂直方向上等温线数值自上而下逐渐减小,说明a等温线的数值为20;a等温线向下弯曲,中间水温高于两侧的,所以图示地区出现暖流,洋流的凸向即流向,则b等温线的数值为18。第8题,等温线a、b的数值分别为20、18,结合图中所给方向标可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再结合上题解析即可得出该洋流可能为北半球的暖流。
答案:7.C 8.A
9.(原创题)正是合理利用了季风洋流的变化规律,郑和的船队才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下图为郑和下西洋途经海域洋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示北印度洋海域中,箭头甲、乙分别表示哪个季节的洋流?
(2)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苏门答腊至木骨都束航段,应选择在夏季还是冬季?为什么?
(3)在木骨都束附近能不能形成渔场?试说明判断的理由。
(4)推测季风洋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流向产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夏季北印度洋海域的季风洋流大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大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苏门答腊至木骨都束航段,在冬季航行能够顺风顺洋流,省时省力。第(3)题,木骨都束海域夏季吹西南季风,为离岸风;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可将海洋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层,使海洋生物繁衍,可形成渔场。第(4)题,可结合冬季和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分析。
答案:(1)甲:夏季洋流,乙:冬季洋流。
(2)冬季。冬季时,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域的洋流流向大致为自东向西,从苏门答腊航行至木骨都束可以充分利用盛行风和洋流。
(3)能。理由: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
(4)北半球夏季时,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自西向东流,导致马六甲海峡西侧安达曼海的海平面升高,北印度洋海水通过马六甲海峡向南流,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同理,北半球冬季时,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