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3-2024学年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专项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6:3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课外类文阅读专项练
遨游苍穹的“太空之家”
杨宏
①很多同学好奇,距离地球400多公里,为遨游苍穹的宇航员提供工作、生活场所的中国空间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呢?
②这个名为“天宫”的家,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基本舱段组成。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其中,天和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同时具有能源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和载人环境等关键功能备份;梦天实验舱主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批注一:“天宫”由哪三个基本舱段组成?)
③或许还有同学好奇,这个“家”中有哪些“高科技”呢?首先是高效统一的空间能源技术。太空之家首次采用了大面积柔性太阳翼作为整站发电装置,两个实验舱太阳翼单翼展开长度27米、面积超过110平方米,设置在组合体远端的舱体尾部,采用双自由度对日定向,可确保在“T”字构型组合体各种飞行姿态下,太阳翼均有良好的太阳照射条件,充分发挥其发电效能。空间站三舱能量由核心舱统一管理,通过并网系统实现跨舱动态调配,并可为不同电压体制的来访航天器提供供电支持。
(批注二:“首次”一词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④还有智能灵活的空间机械臂技术。天和核心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大机械臂,作业半径近10米;问天实验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作业半径5米。大、小机械臂既可独立工作,也可协同工作,还可以级联形成组合臂工作,自主完成载荷照料、辅助航天员转移和作业等多项任务。
⑤除此以外,太空之家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方面采用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再生处理,94%以上的生活污水和空气冷凝水可再次供航天员日常使用和电解制氧,大幅减少了水资源和氧气的上行补给量。后续还将采用二氧化碳与氢气还原技术,以及生活垃圾处理与再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物资再生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批注三:你还知道“中国空间站”中有哪些“高科技”呢?)
⑥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选文有删改)
1.(内容概括)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要点,补全导图。
2.(说明方法及作用)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3.(内容理解)请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寻找方法解决。(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问题:
解决:我通过 的方法,知道了
4.链接诗词下面诗词与中国航天人精神最贴切的一项是( )
A.粉骨碎身浑不怕 B.咬定青山不放松
C.凌寒独自开 D.独钓寒江雪
人丁兴旺的纳米家族
施鹤群
纳米材料虽然是材料世界的“小不点”,但它却是现代材料世界里的重要一员。
纳米材料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按照材质,可分为金属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等;按照用途,可分为功能纳米材料和结构纳米材料;按照特殊性能,又可分为纳米润滑剂、纳米光电材料、纳米半透膜等; 按材质形态,则可分为纳米粉末,纳米纤维,纳米膜、纳米块体等.
纳米粉末又称超微粉、超细粉,指粒度在10nm 以下的粉末或颗粒,它被开发时间最长,技术最为成熟,是生产其他纳米材料的基础。另外,它被应用领域也最广,在催化,粉末冶金,燃料、磁记录,涂料、传热,雷达波隐形、光吸收,光电转换,气敏传感等方面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家族的成员将会更多,纳米材料家会更加人丁兴旺。
5.写出文中词语的近义词
重要---( )众多---( )
研究---( )领域---( )
6.第一段描述了纳米材料的特点是: 和 。
7.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按照用途,可分为纳米润滑剂、纳米光电材料。( )
(2)纳米粉末是纳米材料的种类之一。( )
(3)纳米粉末比纳米膜应用的领域广。( )
(4)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分类。( )
8.人丁兴旺的意思是: 用它造个句子:
9.为什么说纳米材料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执着的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是一种海洋鱼类,又叫鲑鱼,成年大马哈鱼生活在海洋中,它的鱼卵必须在淡水区域中才能孵化、存活,因此,它们不得不每年秋季洄游数千公里回到故乡产卵繁殖。
秋天来了,大马哈鱼们正在返回出生地的溯流而上的路上。鲑鱼的这种集体返乡的迁徙,可以说是大自然中的壮举:迁徙之路漫长而艰辛,它们要经历数千公里的海路和两千多公里的河道,才能抵达上游的产卵地。这一路上,它们将消耗掉所有在大洋里积累起来的脂肪,甚至需要把肌肉纤维转换为能量,来支持自己游回故乡。
对于大马哈鱼来说,海洋内被天敌捕杀的危险和瀑布边的棕熊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它们真正需要面对的不仅有数千公里的长征,还有河流上瀑布前的腾空瞬间!
为了能冲过瀑布,大马哈鱼们仿照传说中的鲤鱼那样蠕动着身躯腾空而跃,顶着无数水珠刺身的痛苦不断向上向上……对它们而言,生死在此一搏:跳过去就有洄游成功的希望;跳不过,则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有幸拥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二是在空中投入岸边棕熊的血盆大口!这不仅是生命的选择,更是信念的取舍!然而,这只是大马哈鱼洄游路上千辛万难的一种!数千公里的漫漫长路中,一千条大马哈鱼只有四条能够幸存下来和自己的后代迎接明天的太阳!大马哈鱼——这群清楚山长水远却毅然昂首直冲的精灵,用生命证明了执着的力量!它们明明清楚地知道,洄游、棕熊、瀑布和鼠鲨是自己作为大马哈鱼必然要面对的障碍,却依然勇往直前!为了活下去或是让后代更好地活下去,它们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对和不懈地努力!
人生路上,像大马哈鱼一样,明知前进路上充满了艰险,布满了荆棘,依旧执着地向前,“虽九死其犹未悔”凭着“明知瀑布有熊,偏向瀑布行进”的执着,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10.大马哈鱼回故乡产卵繁殖要面对的障碍是 、 、 和
11.为什么说大马哈鱼集体返乡的迁徙是大自然中的壮举?
12.读画“”的句子并填空。
(1)句子中的“这”指的是 。
(2)说“这”是“生命的选择”是因为跳过去就 ,跳不过就有可能 。
(3)大马哈鱼的“信念”是
13.对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有误的项是( )
A.运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大马哈鱼洄游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B.作者惊叹于大马哈鱼无畏艰险、执着向前的精神,朗读时应用赞美与敬佩的语气。
C.为了繁殖后代,大马哈鱼只能听天由命、无奈面对,感叹号表明作者对它们的悲惨命运感到万分惋惜。
14.用“~~~”画出作者直接赞美大马哈鱼执着的精神的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
珊瑚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有红的,有白的,还有花的。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人们看到珊瑚的色彩这样美丽,形状这样奇怪,以为它们是长在海底的植物。其实它们不是植物,是珊瑚虫分泌出来的石灰质。
珊瑚虫是浅海里的一种小动物。它们生活在海底洁净的岩石上,只有几毫米大。它们长着花瓣一样的触手,触手中间有一个很小的“嘴”,猎取比它更小的生物当食物。它们不断地分泌石灰质,这些石灰质连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珊瑚。
珊瑚虫一代又一代地在岩石上生长,繁殖,死亡。经过几万年,它们遗留下来的石灰质就成了珊瑚礁。再经过几万年,有的珊瑚礁露出海面,就成了珊瑚岛。我国的西沙群岛,就是由许多珊瑚岛组成的。
15.在文中用“____”画出描写珊瑚样子的句子。
16.整体感知:这篇短文主要写了(  )。
A.珊瑚非常美丽
B.珊瑚是一种小动物
C.西沙群岛是怎样形成的
D.珊瑚是怎样形成的
17.在正确答案的后面打“√”。
(1)珊瑚是什么?
植物(  ) 动物(  ) 石灰质(  )
(2)哪个自然段描写的是珊瑚是怎样形成的?
第2自然段(  ) 第3自然段(  )
18.珊瑚岛是怎样形成的?
19.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动物的睡眠
①大多数动物的睡眠姿势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因为动物睡觉的时候处在最危险的状态,它们会寻找最安全的睡眠姿势以保证自身的安全。
②蝙蝠是夜行动物,终日倒吊着睡觉,用翅膀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看去,就像黑色的塑料袋。食蚁兽蜷着身体睡,并且把尾巴盖在身上,就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树懒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它们都是挂在树上睡觉的,好像一丛枯叶似的。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抱住树干,缩成一个圆球,与树干融为一体。刺猬睡觉时,全身都会缩成一个圈,只露出鼻孔透气,身上的尖刺也会全部竖起来,像一个坚硬的榴莲,所以在刺猬睡觉的时候,没有动物敢去碰它。
③各种动物睡眠的时间也不一样。蝙蝠能够很容易地进入持续20个小时左右蛰伏状态的睡眠;大象一夜只睡2~3小时;羚羊只睡1个小时左右。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哺乳动物睡觉时间的长短和睡得好不好,同动物的体重及其所处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小动物比大动物睡的时间长些,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比被捕食的动物睡得更踏实些。
20.选文分别介绍了动物睡眠的 和睡眠的 。
21.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动物的睡眠姿势奇特可爱,请提取文中关键信息,补充图表。
22.阅读选文后,小伙伴们提出了许多疑问,请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尝试回答问题。
我选择的问题(填序号): ,选用的办法(填序号): 。
我的解答:
①动物的睡眠姿势为什么各不一样? ②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姿势,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比被捕食的动物睡得更踏实? A.联系上下文 B.结合生活经验 C.运用课外知识 D.查阅相关资料 ……
23.说到科普读物,你一定阅读了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请和大家分享一个你学到的科学知识。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①要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
②地壳主要由一层一层的岩层构成,平均厚度约33公里。地壳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两层,下层主要为玄武岩,一般厚约10公里,是一个布满全球的圈层。上层主要为花岗岩,这是构成大陆的主体。
③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厚度约为2900公里。它的上部也是一些岩石,主要是超基性岩(如橄榄岩)和榴辉岩。
④地核在地幔之下,半径约为3470公里,其外部表现出液体的性质,在内部可能存在一个半径为1000公里的固体内核。
⑤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
⑥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层里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呢?这是由于那里的岩石在力(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裂,这个破裂处就是震源,地震活动便从这里开始。
⑦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称为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24.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从地球的两极到地心的距离是(  )。
A.3470公里 B.6370公里 C.6356.76公里 D.6738.14公里
25.地球内部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由内到外的按顺序排列是(  )。
A.地核、地幔、地壳 B.地壳、地幔、地核
C.地幔、地核、地壳 D.地壳、地核、地幔
26.地震一般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多少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呢?(  )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27.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的原因是什么?(  )
A.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等于横波。 B.纵波与横波都无法被人类感觉到。
C.横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D.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
28.“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句话中的“大多数”能否去掉?为什么?
2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智能灵活的空间机械臂技术 物化再生生保技术 2. 列数字 准确直观地介绍了空间机械臂,使语句更准确,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3. 空间机械臂技术有哪些工作方式? 阅读文章内容 机械臂既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协同工作,还可以级联形成组合臂工作。 4.B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还有智能灵活的空间机械臂技术。”可知“天宫”中的高科技有:智能灵活的空间机械臂技术;
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除此以外,太空之家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方面采用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可知“天宫”中的高科技有:物化再生生保技术。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天和核心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大机械臂,作业半径近10米;问天实验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作业半径5米。”,抓住关键词“近10米”“5米”可知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准确具体的数字为我们介绍了“天宫”中的机械臂技术,让我们了解机械臂技术的作业范围,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阅读方法和策略。
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寻找方法解决。如:中国空间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呢?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个名为“天宫”的家,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基本舱段组成。
4.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A.粉骨碎身浑不怕,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B.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的精神;
C.凌寒独自开,不惧严寒的精神;
D.独钓寒江雪,表现了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精神。
结合文章内容,航天员们不懈追求,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精神最贴切;
5. 重大 繁多 探究 范围 6. 小 重要 7. × √ √ √ 8. 通常指某一家里成员众多。 这个大家庭五世同堂,人丁兴旺。 9.纳米材料成员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而且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家族的成员将会更多。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重要:具有重大影响或后果的;有很大意义的。根据其意思,重要的近义词可以是“紧要、要紧、严重、首要、主要”中其中之一。其他依次类推。众多:意思为很多。近义词:许多,诸多,很多,繁多。研究:指钻研、探索,也表示考虑、商量的意思。近义词:探究,研讨,咨询,接头,考虑,查究。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近义词:界线、范畴、规模、范围、界限、、周围。
2.由第1自然段可知,纳米材料的特点是小、重要。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①错误;由第2自然段第2句话可知,按照用途,可分为功能纳米材料和结构纳米材料。②、③、④正确。
4.①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人丁兴旺的意思是某一家里成员众多。②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5.由第2自然段第1句话和第4自然段可知,纳米材料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众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材料家族的成员将会更多,纳米材料家会更加人丁兴旺。
10. 洄游 棕熊 瀑布 鼠鲨 11.迁徙之路漫长而艰辛,它们要经历数千公里的海路和两千多公里的河道,才能抵达上游的产卵地。 12. 过瀑布 有洄游成功的希望 投入岸边棕熊的血盆大口 为了活下去或是让后代更好的活下去。 13.C 14.大马哈鱼——这群称清楚山长水远却毅然昂首直冲的精灵用生命证明了执着的力量示例:大马哈鱼为了活下去或让后代更好的活下去,在明知洄游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的情况下,依然无畏艰险,执着向前,实在令人敬佩,这是作者对它们这种精神的赞美。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章内容仔细分析和理解,即可得出答案,大马哈鱼回故乡产卵繁殖要面对的障碍是洄游、棕熊、瀑布、鼠鲨。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文章内容仔细分析和理解,即可得出答案,马哈鱼集体返乡的迁徙是大自然中的壮举是因为迁徙之路漫长而艰辛,它们要经历数千公里的海路和两千多公里的河道,才能抵达上游的产卵地。
12.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中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划线语句的内容,并且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句子中的“这”指的是过瀑布。说“这”是“生命的选择”是因为跳过去就有洄游成功的希望。跳不过就有可能投入岸边棕熊的血盆大口。大马哈鱼的“信念”是为了活下去或是让后代更好的活下去。
1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仔细分析划线语句的内容,并且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为了繁殖后代,大马哈鱼只能听天由命、无奈面对,感叹号表明作者对它们的悲惨命运感到万分惋惜。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没有听天由命,无奈面对。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对大马哈鱼的赞美是大马哈鱼——这群称清楚山长水远却毅然昂首直冲的精灵用生命证明了执着的力量。对赞美的理解,结合文章的主旨和自己对这种精神的看法,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
15.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有红的,有白的,还有花的。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 16.D 17.石灰质(√)
第3自然段 (√) 18.珊瑚虫一代又一代地在岩石上生长,繁殖,死亡。经过几万年,它们遗留下来的石灰质就成了珊瑚礁。再经过几万年,有的珊瑚礁露出海面,就成了珊瑚岛。 19.示例:珊瑚虫以什么为食?
20. 姿势 时间 21.塑料袋 毯子 枯叶 圆球 22. ① A 因为动物睡觉的时候处在最危险的状态,它们会寻找最安全的睡眠姿势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所以睡眠姿势各不一样。 23.示例:我知道了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使燃烧的物体与空气隔绝。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大多数动物的睡眠姿势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和第③自然段“各种动物睡眠的时间也不一样。”可知,选文分别介绍了动物睡眠的姿势和睡眠的时间。
2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结合第②自然段“蝙蝠是夜行动物,终日倒吊着睡觉,用翅膀把自己包裹起来,远远看去,就像黑色的塑料袋。食蚁兽蜷着身体睡,并且把尾巴盖在身上,就像一块厚厚的毯子。树懒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它们都是挂在树上睡觉的,好像一丛枯叶似的。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抱住树干,缩成一个圆球,与树干融为一体”可知,说明蝙蝠、食蚁兽、树懒、猴子的睡眠姿势奇特可爱的词语依次为:塑料袋、毯子、枯叶、圆球。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尝试回答问题即可。
示例:我选择的问题是②,选用的办法是D。
我的解答:猫头鹰、鱼、变色龙会睁眼睡觉。
23.本题考查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个科学知识即可。
示例: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 我们看到星星一闪一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24.C 25.A 26.B 27.D 28.不能去掉。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的严谨性。如果去掉“大多数”就变成所有的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跟事实不符。 29.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简明扼要,又准确具体,一目了然,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
24.本题考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仔细读文,由第①段句子“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可知,从地球的两极到地心的距离是6356.76公里。故选C。
2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①段句子“地球内部的情况很复杂,根据其物质状况大致可划分为三层:最外面的一层叫地壳,中间一层叫地幔(或叫中间层),最里面的核心部分叫地核”可知,排列顺序为地核、地幔、地壳。故选A。
2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⑤自然段句子“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其中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可知,离地面20-30公里的地方发生的地震最为常见。故选B。
2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仔细读文,由第⑦段句子“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可知,晃动的原因是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故选D。
28.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特点。
读句子“科学分析表明,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上部边缘的岩层里。”这句话中的“大多数”不能去掉,因为“大多数”有远超过多数、大部分的意思,但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就太绝对化了,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①段,读句子“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很大的实心椭球体,它的半径长约6370公里,从赤道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738.14公里,两极到地心的平均距离为6356.76公里”中的“6370公里、6738.14公里、6356.76公里”可知,本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地球的大小,使语句更准确,更科学,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