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复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7 00: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复习
1.概述夏、商的兴亡过程,了解明君治国、暴君亡国的道理。
2.阐明分封制的利与弊。
3.比较识别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原因和商鞅变法,知道改革是强国之路。
4.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多家学派的背景与思想,了解思想活跃是社会大变革的结果。
5.概括归纳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知道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6.重点:分封制;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商鞅变法;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
1.夏朝
(1)建立:大约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 ,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启继位:禹死后,禹的儿子 启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最高统治者, 王位世袭制 取代禅让制。
(3)灭亡:夏的最后一个国王 桀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因为统治残暴,夏的统治被推翻。
2.商朝
(1)建立:商汤于公元前1600年,灭掉夏,建立商朝,都城设在亳。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曾几次迁都,公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1300年,商王 盘庚 将都城迁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商朝的统治区域比夏辽阔,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灭亡:商朝的末代国王 纣 好酒淫乐,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王室大臣,导致商朝灭亡。
3.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 率军讨伐商纣。武王所到之处,各地纷纷归附。周军与商纣的军队在 牧野 决战,周军大获全胜。武王灭商后,建立 周朝 ,定都 镐京 。
(2)分封制
分封制
(3)嫡长子继承制
①内容: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的 长子 才有资格继承。
②作用: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 权力 的顺利继承,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4)灭亡:公元前771年, 犬戎 攻破镐京,杀死幽王,西周结束。
(5)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6)甲骨文与青铜器
①甲骨文: 甲骨文 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商朝 开始。
②青铜器:殷墟出土的 司母戊鼎 是我国已发现的 最大 的青铜器,是商王权力的象征。
4.春秋战国
(1)春秋争霸
①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侯国不在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大国之间为了争夺 土地 、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了 争霸 战争。
②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 任用 管仲 为相,积极 改革内政 ,发展生产。并以 “尊王攘夷” 为号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③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 即位后,重用人才, ( http: / / www.21cnjy.com )减轻赋税,发展农工商业,在军事上采取 “退避三舍” 的策略,在 城濮 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④楚庄王称霸:后来, 楚庄王 问鼎中原,打败晋国,做了霸主。
⑤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 、越王 勾践 被称为春秋五霸。
⑥影响: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侯国减少,各民族之间交往增多,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 齐 、楚、 秦 、燕、赵、魏、韩。
(3)大变革时代
铁农具和牛耕
(4)商鞅变法
背景 新兴 地主 阶级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并废除贵族的特权,各诸侯国为顺应新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相继变法
开始 公元前 356 年, 秦孝公 起用 商鞅 变法
地位 战国时期最 彻底 的变法
内容 经济:承认土地 私有 ,准许自由 买卖 ;军事:奖励 耕战 ;政治:推行 县制 
作用 商鞅变法废除了 旧制度 , ( http: / / www.21cnjy.com )促进了 农业 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 富强 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 统一 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5)科技与文艺
①科技:战国时期, 李冰 父子修建的 都江堰 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 岷江 水患,灌溉了大片土地。
②文学:战国时期的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 ,代表作是 《离骚》 。
③艺术:舜(《韶乐》)→西周(音乐教育制度)→战国( 钟鼓之乐  :随县出土的 编钟 是珍贵的乐器)
(6)思想
学派 姓名 历史地位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创始人 春秋晚期 《论语》 “仁”
①广收门徒;②创办私学
孟子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仁政” 治国
道家 庄子 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 顺其自然
墨家 墨子 创始人 战国时期 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
法家 韩非 代表人物 战国末期 ①主张 改革 ;②提倡 法治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膑 战国 《孙膑兵法》 以寡击众、以少胜多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总结夏商周的灭亡原因,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从而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或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从中我们获得的启示就是统治者要“勤政爱民”。
【探究问题二】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后果。
分封制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诸侯听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诸侯国受分封之后,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随着西周本土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权威下降,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是自身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
*【探究问题三】甲骨文被发现有什么意义
甲骨文的最大价值便是文献资料的真伪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探究问题四】分析春秋时期的改革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
目的不同: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度,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内容不同: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的权力。
【探究问题五】我们该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是封建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受时代限制,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封建社会的糟粕,但是他在仁政、仁爱、人生态度、教育、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言论,至今闪耀着不息的光辉,他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和“文宣王”,在今天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能看到规模宏大的孔府、孔庙、孔林。孔子的学说已成为全世界共有的精神遗产,他被公认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探究问题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