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教案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5.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教案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7 12:1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消化、吸收的含义
2、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小肠活动和模型制作,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认同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难点
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验证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材料、消化系统拼图、小肠绒毛模型、小肠模型、观察猪小肠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教师介绍课前准备的微实验装置:A试管和B试管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然后在A试管中加入刚收集的唾液,在B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清水,请一个同学将2个试管握在手中,一段时间以后分别滴入2滴碘酒,会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模拟了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请大家将米饭放在嘴里慢慢嚼不要着急咽下去,你觉得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推测微实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体验口腔内淀粉的变化,由此引出本课学习主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设计意图:通过微实验的演示和现场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食物会被消化的感性认识,同时产生什么是消化的疑问,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PPT:对照书本图5-4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和吸收示意图,教师归纳消化的过程如下: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可吸收的简单小分子物质—血液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和归纳使学生初步形成消化吸收两个概念。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活动二:1、拼一拼:从散乱排放的器官中找出分别属于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器官,并按照从上到下的位置把它贴到相应的位置
2、议一议:人体的的消化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从上到下依次包含哪些器官?这些器官有什么功能特点?
3、填一填: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概念图
请其中某小组同学上黑板完成拼图,并标注好结构名称,教师对学生的拼图进行评价并说明肝脏分泌的消化液叫胆汁的缘由,说明科学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请其他学生上讲台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在“做中学”是构建概念的最好方法,活动一就让学生通过拼图对消化系统组成形成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消化系统概念图的填写、交流和教师的评价帮助学生建立消化系统的完整概念;教师强调胆汁的命名可以纠正学生存在的胆汁是胆囊分泌的错误的前概念,为后面学生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这一难点做铺垫。
(二)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过渡:请大家关注各种消化液分别注入到哪个消化器官?通过分析消化液的去向,大家能否推测一下消化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是哪一个?
活动三:观察猪小肠结构,实验要求如下:
1、量一量:猪小肠的的长度,并查资料得知口腔、咽和食道等其它器官的长度,进行比较。量取猪小肠长度时可事先裁好1米长的纸板,然后把猪小肠在纸板上来回盘旋,这样既可以取得直观的效果又可以避免猪小肠断开。
2、看一看:用镊子取一段小肠,用水洗净,用解剖剪纵向剪开小肠,将小肠放入盛水的培养皿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内表面结构。用手指抚摸小肠的内表面,有什么感觉?是光滑的还是毛糙的?用放大镜观察小肠内表面,特别是边缘部分,观察皱襞和绒毛状突起。
3、模拟探究:比较同等空间距离的光面白纸和折纸的面积,教师提供资料呈现小肠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数据。
学生展示观察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①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②内表面皱襞和绒毛多; ③绒毛内富含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④绒毛壁只有单层细胞。
设计意图:本环节安排了学生自主观察观察小肠长度、猪小肠内表面结构、比较小场内外表面面积、模拟探究等多个活动,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这些特点对消化吸收有什么作用的理性思考,学生很容易理解小肠适合消化吸收的原因,学生通过总结形成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活动四、创新实践
动手制作:选择材料贷中的材料,以小组合作方式制作小肠模型。材料:纸、毛线、橡皮泥、双面胶、橡皮筋等(不一定每种材料都用到)。
学生展示所制作的模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模型制作来促进学生对小肠结构特点的理解,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充分发挥想象力,讨论设计模型方案时大家群策群力,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展示模型,让学生学会欣赏,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拓展应用
回顾已学内容:根毛的结构、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以及大脑的沟和回,进一步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请学生观察生活,举出类似的应用,例如毛巾等。
设计意图:在新旧知识的类比和迁移中,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微实验的完成
在试管A和试管B中分别滴入2第碘酒,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对此进行解释。教师卖关子:神奇变化的真相将在下节课揭示,引起学生持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设计意图:唾液淀粉酶的实验耗时较长且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把它作为课堂的引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等待淀粉的分解,实验较容易取得成功,学生可以清楚观察到实验现象并激发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教学反思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多元的活动以此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这一重点,本课利用自主学习(初识消化系统)——拼一拼(构建消化系统)——完成概念图(再识消化系统)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螺旋形成有关消化系统组成的重要概念。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的主要原因有:1小肠及内部结构的不可见性;2适合小肠消化吸收的特点并不只有一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观察实物和模拟探究,比较小肠内外表面积大小,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全面分析小肠结构特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效果很不错,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最后的模型制作现场反馈了学生对这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动动手实现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