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借诗寻景”这一任务情境中,识写生字“惠、崇”,读准“蒌蒿、芦芽、河豚”等词语。能运用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义,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
2.能在“品诗赏景”的任务情境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古诗画面,感受春日美景,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3.能在“诵诗留景”的任务情境中,通过配乐诵读、临摹古诗等学习活动,感受古诗的独特魅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在“品诗赏景”的任务情境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古诗画面,感受春日美景,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
任务一:借诗寻景
(一)学习活动一:了解题画诗,识写“惠崇”
1.师生对读,复习苏轼的写景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呈现《惠崇春江晚景》,读题质疑。
(1)朗读诗题,提出疑问。
预设:“惠崇”是什么意思;“惠崇”是个地方吗。
(2)结合注释了解“惠崇”。
(3)识写生字“惠崇”。
①观察书写要点。
预设: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惠”字中间“日”写得扁,提旁边有一点;“崇”字上面的“山”部写得窄小,中间宝盖头写得宽。
②书写“惠崇”,班内展示,同伴点评。
3.了解“题画诗”,明确任务,赏读“春天的题画诗”。
(二)学习活动二:初读古诗,圈画景物
1.引导:请你自己读读这首诗,看看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学习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圈出景物,思考:这么多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2.自由朗读,圈画景物,想象春景。
3.全班交流。
(1)展示朗读,互助正音。
预设易错读音:“崇”翘舌音;读准“蒿”;“豚”前鼻音。
(2)交流圈出的景物,补充修改。
预设: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
(3)分享:这么多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预设:竹翠桃红,鸭子嬉水,蒌蒿满地,芦芽嫩绿,河豚也来了,真美啊!
小结:真是一幅美丽又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啊!
任务二:品诗赏景
(一)学习活动一: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1.引导:诗中的每一种景物都独具特色,我们边读边想象,去感受春日的美吧。
学习要求
①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每句诗描绘的画面。
②同桌交流,每人选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到的画面。
2.自主阅读,和同桌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句诗的画面。
①理解数量词“三两枝”的意思,诵读、积累含有数量词的古诗,再试着读出桃花的稀少。
◇寂寞幽岩下,一枝三四花。(马知节《枯梅》)
◇暮色溪山远,烟林一两家。(释行海《题山水图》)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张祜《题金陵渡》)
②想象桃花的样子、香味、动态,交流并再读第一句诗。
(2)交流第二句诗的画面。
①联系生活,思考“鸭子为什么是最先知道江水变暖的”。
预设:因为鸭子常年生活在水中,江水变暖了,它们自然最先知道。
②代入角色,想象鸭子在水中的活动,再读诗句。
(3)交流第三、第四句诗的画面。
①结合图片,联系形声字构字法识记“蒌蒿”“芦芽”。
②思考并交流:河豚是不是画中之景?
预设:河豚不是画中之景,因为诗句中的“欲”是想要的意思,说明河豚还没出现,这是诗人的想象。
③擦去书上圈的“河豚”。结合《明道杂志》的资料深入思考:苏轼为什么会想到河豚?
苏子瞻,是蜀人,守扬州;晁无咎,济州人,作停。河豚出时,每日食之,二人了无所觉,但爱其珍美而已。
[译文]苏轼(子瞻)是四川人,任扬州知州;晁补之(无咎)是济州人,任副职。河豚上市时,他们俩每天都吃,完全被河豚的鲜美味道所吸引。
预设:河豚的肉味鲜美,苏轼这个美食家非常喜欢吃,所以想到了河豚并把它写进诗中。
(二)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描绘春景
1.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的春景。
学习要求
①四人小组自选形式,合作诵读古诗。
②每人选一句诗,和组员合作描绘诗中的春景。
2.小组合作诵读古诗,描绘诗句中的春景。
3.全班交流,评议。
预设:竹林外有几枝桃花在枝头摇曳,春江水暖,可爱的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蒌蒿、芦芽都长出来了,此时正是河豚游到江中产卵的季节,好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江晚景图!
小结: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春江晚景让人流连忘返。
任务三:诵诗留景
(一)学习活动一:配乐吟诵,巧背积累
1.配乐齐诵古诗。
2.巧背积累。
(1)借助词语“竹、桃花、春江、鸭、蒌蒿、芦芽、河豚”,背诵古诗。
(2)借助图片《春江晚景》,背诵古诗。
(3)跟着儿歌《惠崇春江晚景》,吟唱古诗。
(二)学习活动二:书写临摹,画中题诗
1.画中题诗。
题写要求
(1)规范书写,把整首诗题写完整。
(2)同桌检查,互相点评,自主修改。
2.完成作业单,和同桌互查、点评,进行修改。
3.全班分享,互动点评。
(1)班内展示作业单,同伴对照评价表点评,为优秀作品贴上大拇指贴纸。
(2)小组内轮流分享自己的作品,点评并为优秀作品贴上贴纸。
评价设计
任务二:四人小组合作,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诗句中的春景,还原惠崇的春江晚景图。
教学反思
在“春天的题画诗”这一任务情境里,学生通过诵读、想象、交流,在“文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缔结诗画,产生情感共鸣。
(一)以读促悟,激活想象
朗读和想象贯穿古诗学习的始终。学生在自由练读,趣味合读、儿歌吟唱的过程中激活想象,初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为后续创造性地描绘画面做好铺垫。
(二)品诗赏景,深入想象
学生通过链接资料、联系生活、调动感官、角色代入等方式品读诗句,学习并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脑海中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三)创意表达,观照想象
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融入到想象和描绘画面中,用创意表达呈现个性化的品读感受,观照自身理解的诗情画意,培养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