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课件(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8 13: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贝多芬百年祭肖伯纳退出教


的教


点作


介结


析艺


点背


介内


述思


习资


接教学目的   1.感受一代音乐大师惊人的音乐激情及与命运抗争、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
   2.把握文章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形象、生动酣畅淋漓的语言。 返回教学重点 1.感受大师人格及音乐魅力,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返回 出身于德国平民家庭。作品,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第九交响 曲》;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等。被尊称为“乐圣”。
在西方,人们对贝多芬的理解,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雕塑大师罗丹称颂他的音乐庄严、肃穆、崇高;罗曼·罗兰推崇他“用苦难铸成欢乐”的不屈服于命运的坚韧精神;而在萧伯纳这位20世纪上半叶英国文坛最杰出的斗士的笔下,贝多芬则成了“反抗性的化身”,这一论点发前人所未发,颇有见地。 走近贝多芬萧伯纳 英国20世纪前半叶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圣女贞德》、《鳏(guān)夫的房产》、《巴巴拉上校》。1925年诺贝尔奖。
萧伯纳的戏剧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于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胡适、徐志摩结下诚挚友谊。背景简介 萧伯纳与音乐有缘。他从小就爱好音乐与绘画,青年时期在创作长篇小说之外还撰写过音乐评论,对古典派和浪漫派的音乐家有广泛、深入的了解,对音乐作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萧伯纳对贝多芬的推崇是发自内心的。两人在经历与思想上颇有相似之处。贝多芬平民出身;萧伯纳诞生于小公务员家庭。贝多芬青年时期耳聋,依然顽强从事音乐创作;萧伯纳20岁时到伦敦靠写作谋生,九年里仅得6镑,其中5镑还是写药品广告的收入。贝多芬追求自由平等,与宫廷贵族、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敢于直接抨击皇帝;萧伯纳主张社会公正,无情挑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脓疮,撕破绅士淑女们的伪装。贝多芬在当时社会被视为“疯子”,萧伯纳也曾被人骂作“魔鬼”式的人物。返回 此外,两个人的作品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保持着紧密联系,都有一种骇世惊俗、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里的伟人。正因为心灵相通,才易于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萧伯纳写作本文时,已是71岁高龄的老人,但文章写得如此淋漓酣畅、激情洋溢,大概也是受到“贝多芬的灵魂是最奔腾澎湃的”感染吧?
本文是作者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文中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
第一部分:评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及其音乐的总的特色。
第二部分:阐述了贝多芬音乐的独创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理清结构触摸语言1、“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但如果我使用了最伟大的这种字眼,那就是说比亨德尔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自己就会责怪我。”这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这句话巧妙的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的谦逊品格和伟大灵魂的礼赞。 2、“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这句说明贝多芬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贝多芬个性狂放充满生机。 3、“贝多芬对莫扎特有一种出于道德原因的恐怖。”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
这两句反映了贝多芬和莫扎特有什么不同呢?
——反映了贝多芬与莫扎特性格与创作的不同之处,贝多芬是特立独行、强调原则的,而莫扎特则相对灵活,能够融入主流社会。 4、莫扎特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如何理解这句话?——莫扎特、海顿与上流社会融为一体,他们的音乐为上流社会存在。
5、“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怎么理解这句话深刻含义?——贝多芬的音乐没有丝毫的媚俗之处,它能深入听众的灵魂,令人警醒,从而使听众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意义。6、文章是为了纪念贝多芬的,去大量的写莫扎特等其他音乐家,结合文章说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对比使人物更加鲜明
音乐的特点和成就也只能放在整个音乐史上并与其他音乐家比较,才能看得更加的准确。主题本文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精神。内容述评 作者首先生动地刻画出贝多芬鲜明的个性。
我们看到一个情感化的心灵,一个真性情的人物,一种具有自我反思倾向而又不愿用理智去约束情感的精神气质。
其次,作者突出了贝多芬“激进共和主义者”的政治立场。
贝多芬追求个人自由、蔑视传统规范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叛性,注定了他天然倾向于革命与激进的政治立场。
再次,作者赞扬了贝多芬在音乐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与杰出贡献。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是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把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 返回1、语言的雄辩与论证的严密是本文说理的突出特点。 文章抓住“反抗性”这一特征,从各个侧面追述了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和创作成就,行文有着很强的逻辑力量。同时,文章还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贝多芬的形象更加突出鲜明。
如第二段一开始,“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种无顾忌地骄纵地不理睬传统的风尚”,四个斩截的陈述句,就囊括了贝多芬音乐的基本内涵。这种确切、简练的语言风格,又为作品雄辩豪放的气势增添了更大的力度。
艺术特点2、文章大量运用生动具体的描绘和比喻手法,赋予文章以形象性,并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像开头第一句“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就形象化地刻画出了贝多芬桀骜不驯的性格。其他像“轧路机”“稻草人”等比喻也同样形象鲜明又生动风趣。学习时注意仔细体会。3、对比手法在本文中运用得相当多。
作者要评价贝多芬,要阐明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的意义与价值,离开比较与对比是难以说清问题的。强化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是反差强烈、正反分明,各人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3、人称的运用。
作者在不少地方多次运用了第二人称“你”。 “你”即读者代词的反复出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犹如作者正在与“你”进行着一场炉边谈话,面对面,眼睛看着眼睛,这种近距离的亲近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返回思考与练习 一、 在作者的笔下,贝多芬是什么样的一种性格?作者对贝多芬这一性格的谈论使用了哪些文学手法?作者为什么对贝多芬的性格做那么多的分析谈论?
二、 文章在接近末尾时有这么一句话:“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人安静一会儿,那你就怕听他的音乐了。”请就这一句话谈谈贝多芬音乐的意义所在。返回 落拓不羁、孤傲倔强。
比喻、对比。
从贝多芬的人格特征说起,展示贝多芬在性格上的反抗特征,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比较、对照和分析批评,将贝多芬的真正特立独行的一面,真正突破传统,为音乐注入新的内容的实际情况,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因为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激情澎湃资料链接返回作者逸事扩展阅读补充注释相关图片相关评论相关音乐作者介绍 ?萧伯纳是一个幽默、正直、不看重名利的人。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给萧如下评价:“萧作为文学家,他是很有才气和敏锐的,但作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却微不足道,尽管他很正直,也不追逐名利。”恩格斯的评价如实地反映了萧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他对于名誉、地位的态度。作者介绍 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非常幽默地说了一句话:“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只金铃?”
??? 当时有一家新闻社报道了萧对于记者的谈话。萧说:“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作者介绍 肖伯纳一生酷爱体育运动。他每天清晨起床后,必定要洗冷水浴、游泳、跑步,或到海边打拳骑马、打网球等,进行体育活动他还是一位技术高湛的业余拳击手。他说:“我知道拳击时怎样进退,怎样动作,正如我知道下棋时怎样移动棋子一样。”他的长篇小说《凯雪尔·拜化的职业》就是描写拳击家卡彭蒂尔的运动生涯。天气好时,肖伯纳一般是不在书房里写作的,而是常常跑到海滨的沙滩上,坐着边晒太阳边写作。在写作的中间还要定时活动身体,或做操,跑步,或骑着自行车到周围去兜一圈,或者干脆下海去畅游一番。接着,又聚精会神地投入写作。作者介绍 乐观是长寿的重要心理要素。肖伯纳是一位典型的乐天派,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善于恢谐的作家,豁达的胸襟,温和的性格,高度的涵养,构成了肖伯纳乐观的性格,在家庭生活中,肖伯纳与妻子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对朋友,肖伯纳待之以诚,乐于助人。对友人的困难完全当成自己的闲难,有时达到体贴入微的程度。而对待朋友的误解和论敌的攻击,他持超脱和镇静的态度。他从不发脾气,总是以镇定自若的态度和机智的语言去解释或回击。返回主要作品 19世纪下半叶,萧的戏剧创作可分为三组:“不愉快的戏剧”(包括《鳏夫的房产》、《荡子》、《华伦夫人的职业》三部);“愉快的戏剧”(包括《武器与人》、《康蒂姐》、《风云人物》、《难以预料》四部);“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包括《魔鬼的门徒》、《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三部)。
20世纪以后,萧的重要戏剧作品有《圣女贞德》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真相毕露》等。返回作者逸事 英国有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曾写信向萧伯纳求婚。她说,因为他是个天才,她不嫌萧伯纳年迈丑陋。假如能使女郎的美貌和超人的天才结合,那该是多么协调啊。“咱们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
萧伯纳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她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象我,而智慧又象你,那又该怎么办呢?” 作者逸事 一次,萧伯纳在一家旧书店翻看削价处理的书,猛然看到了他的一本剧作集,而且该书的扉页下方有他给一位朋友的亲笔题赠:“乔治.萧伯纳敬赠”的字样。他当即买下这本书,在题赠下写道:“乔治.萧伯纳再次敬赠”,然后将此书又寄回给那位朋友。 作者逸事 一次,萧伯纳收到一位小姑娘的来信。信中说:您是一位最使我佩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之情,我打算以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小狗,不知尊意如何?萧伯纳不便拒绝这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意,便回信道:亲爱的孩子,我十分赞同你的主意,但你最好和你的小狗商量一下。 作者逸事 一次晚宴上,萧伯纳与某纺织厂经理的太太并坐。这位身体肥胖、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娇声娇气地问肖伯纳:“您知道哪种减肥药最有效?”显然是无话找话,十分无聊。萧伯纳注视了一下他这位臃肿的邻座,用手捋着长须,一本正经地说:“我倒是知道一种药,遗憾的是,我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这药的名字。”说到这儿,他故意顿了一顿,阔太太渴求的眼睛中还射出些许“温柔”来,“因为‘劳动’和‘运动’这两个词,对您来说是地道的外国字。”阔太太瞪了肖伯纳一眼,气哼哼地离座而去。 作者逸事 一位胖神父在路上遇见了萧伯纳,他眯缝着眼睛打量着又高又瘦的萧伯纳,不怀好意地挖苦道:“看你的模样,真让人以为整个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轻言悄语地回敬了一句:“是吗?不过看你的模样,让我懂得了整个英国发生饥荒的原因了!”胖神父脸色顿变,灰溜溜地走开了。
有一次,某人问萧伯纳:“您能不能用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解释一下,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什么区别?”萧伯纳想了一下,给他打了个比方:“假如这里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会唉声叹气地说:‘唉,只剩半瓶了。’而乐观主义者则会兴高采烈地说:‘看,还有半瓶呢!’”作者逸事  萧伯纳在他的剧作中经常无情地揭露资本家的贪婪和愚蠢。那些大富翁们又气又恨,总想找机会报复,一天,某富翁在大庭广众之下,挥舞手臂,指桑骂槐:“什么戏剧家?我看伟大的戏剧家都是白痴!”他的话音刚落,萧伯纳便哈哈大笑,随即回敬道:“先生,我看你就是最伟大的戏剧家!”此话激起一阵哄堂大笑。富翁气得鼻子直歪,却又无可奈何。
一位妇人想邀请肖伯纳到她家做客,又怕直接邀请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便在请柬上写道:“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六点,我将在家。”这是暗示萧伯纳在这个时候去拜访她。萧伯纳接到请柬后,在原来的话下面添了一行字,当即把请柬退了回去。他写的是:“我也一样。萧伯纳。” 作者逸事 晚年的萧伯纳,腿脚不灵便。一天,他在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在地,那人扶起他说:“实在对不起,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骑车人估计老人一定会发火的,谁知老人竟笑着说:“不,您比我更不幸。要是你再加点儿劲,那就可以作为撞死萧伯纳的好汉而名垂史册了。”撞人本是无意,有谁会“再加点儿劲”呢?为出名竟不顾自己将会抵命或坐牢,也是违背常情的。这番幽默的话语,不仅冲淡了自己的疼痛,更为骑车人驱除了紧张和不安。返回补充注释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祖父是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先后从师于聂费、莫扎特、海顿、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贝多芬的创作实现了他的“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里,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补充注释 一七八七年四月,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扎特。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扎特亦为之惊叹。立即向在场的朋友说:“此年青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立即应验。
1803年,拿破仑率领军队革命,逐一打破欧洲的旧体制,贝多芬基于祟拜英雄的心理,本欲把这首新的交响曲献给拿破仑,却不料拿破仑自己登基为帝,并实行专制政治。贝多芬由祟拜转为失望与愤怒,乃将原题名为《拿破仑交响曲》的扉页撕破,改题为回忆某一位伟大人物的《英雄交响曲》。补充注释 贝多芬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我没有能见到贝多芬一面,没有能把我发热的头额贴在他的手上,只要能够有这么一次,我甚至肯献出我的大半生。——舒曼
贝多芬的作品比得上引领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烟柱与火焰,烟柱在白天为我们带路,火焰则把夜晚照得通明,使我们得以不分昼夜的兼程并进。无论是暗是明,都同样在为我们探寻一条必由之路;或此或彼,那都是永恒不变的圣戒。——李斯特
谁都无法争夺这位巨人和音乐的普罗米修士的桂冠。在这个名字面前,所有的人都要匍匐致敬。——威尔第补充注释 贝多芬的乐思每一次发展,就是一次新的欢乐,不使人感到疲倦,不使人感到重复,简直如同一棵树,它的全部叶子同时冒出并开出奇妙的花朵一样。自从贝多芬死后,交响乐已经显得无用了。——德彪西
现在这位音乐家的眼睛从内在复明了。他瞥见了那为内在之光照亮了的、并以奇异的反映回报他的现象。事物的本质现在又在向他召唤,他又看见事物在宁静的美的光辉中显现了。——瓦格纳
贝多芬是理想的化身,贝多芬就是一个时代。——布索尼补充注释 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补充注释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然,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补充注释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返回扩展阅读《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著 ?傅雷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年10月返回相关图片 莫扎特海顿返回相关音乐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四乐章
哈利路亚(选自《弥塞亚》) -汉德尔(亨德尔)
勃兰登堡协奏曲-巴赫
“朱庇特”交响曲(第二乐章)-莫扎特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