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西欧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古时期是哪段时期?
一、西欧封建社会
建立: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基本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民族大迁徒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1)产生条件:
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
封君:授予土地者;
封臣:领取土地者。
封君给封臣提供土地和保护;封臣对封君效忠和服兵役
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合作探究:中古西欧封君与封臣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材料一:封君封臣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王侯超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
材料二: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特点:
①以土地封赐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具有契约意识,双向权利义务
③层级间相对独立,不可越级管理
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实际权力有限,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4)影响:
(1)庄园的含义: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农民 份地 农奴份地 农奴
自由农份地 自由农
①提供农民土地;
②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③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①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②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③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①交纳地租,服劳役;
②法律上自由
西欧封建主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的实体。
(2)庄园内部土地经营权及权利义务划分:
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材料一: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材料二:庄园法庭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地点也不固定。
合作探究:庄园制度有怎样的特点?其性质是什么?
(3)庄园的特点:
经济上: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统治管理,相对独立(拥有司法权、征税权、政治统治权)。
材料一: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但他们分到的土地不能加以剥夺,农业改良时获益。……实际上义务固定,处境比奴隶好得多,很少完全听凭领主随意打发……”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西欧中世纪史》
【课堂探究】比较奴隶与农奴的异同?
异:①奴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可任意买卖、屠杀。
②农奴是封建农奴制下的农业生产者,比奴隶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占有少量劳动工具,有一定耕地(份地)的使用权,占有部分劳动产品。
因此,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
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最初法国国王的势力非常小,仅有巴黎到奥尔良的狭长地带,号称“法兰两岛”。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的王权
(1)王权的变化:
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王权强化的原因
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政治优势)
②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城市兴起,工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形成壮大)
③与贵族斗争中先后取得胜利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罗代尔说:“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3)原因:
世俗王权加强,新兴国家的出现产生了哪些进步影响?
(4)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④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基
(1)时间:
10—11世纪起
(2)原因:
(巴黎、伦敦、马赛、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2.中古西欧的城市
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
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3)取得自治的方式:
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①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②文化: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③政治: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
德国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4)影响:
3.中古西欧的教会
(1)产生与传播:
1世纪,基督教产生。
2世纪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
4世纪末,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
5世纪,法兰克国王把基督教作为国家宗教制度,在被征服地区强制推广,成了西欧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
西欧各国在封建制度确立之后,王权并不是始终强大的,当他们为大封建主的割据势力所困扰的时候,教皇则正好趁机大肆攫取世俗国王的权利,凌驾于西欧各国君主之上,成为西欧国际事务的仲裁者。
(2)地位: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西欧国王为获得教会支持,赏赐给教会大片土地,罗马教皇派出许多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区布教,广建修道院,扩建庄园出租土地,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开始,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①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3)表现:
②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罗马教皇有权废立国王,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教阶等级制度。
③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出生
由教父主持婚礼
结婚
涂香油,以求灵魂升天
死亡
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5世纪
11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扶持阶段
王权教权对抗
教权极盛阶段
王权加强
教权衰退
丕平献土(751)
卡诺莎之辱(1077)
阿维尼翁之囚(13C末)
751年,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于是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与教皇斗争失败,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忏悔,亨利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后,最终获得教皇的饶恕。
阿维尼翁(阿维农)之囚是指法国国王强制让罗马教廷由意大利迁徙到法国阿维农地区,受制于法国国王,形同囚徒。
中古西欧社会中的黑暗与光明
领域 黑暗 光明
政治
经济
文化
①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
②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结合又有矛盾。
①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早期议会出现;
③市民阶层壮大
庄园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
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
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教育与文化出现,解放思想
欧洲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搭建起从古代世界进入近代世界的桥梁,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
中世纪
(今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
①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逝世。临终前,他将帝国东西部分与两个儿子继承。自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在476年,西罗马帝国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以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继续延续下来。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1.拜占庭帝国(395-1453)
(1)由来: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2)帝国的兴盛:
①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领土扩张: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一世
(483-565)
拜占庭文明具有继承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材料: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 ——《欧洲中世纪史》
原因:
③6世纪中期后,由于游牧部落的冲击,帝国陷入混乱。
内因:
外因:
①连年征战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内部矛盾尖锐。
灭亡: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
1205年
1265年
1355年
1444年
(3)衰落:
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第一个统一国家)
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14世纪莫斯科公国崛起
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2.俄罗斯(9—17世纪末)
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1)由来:
(2)伊凡四世改革
领域 内容
政治 ①颁行新法典,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权
②确立政厅制度,健全中央机关,增设部分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
③实行县制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大贵族仍然控制自治机关建立
④设立沙皇特辖区
军事 ①颁布《兵役条例》,采邑分封是新军的物质基础,新军来源主要依靠中小贵族
②对外扩张
伊凡四世
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课堂小结
中古时期的欧洲
西欧
东欧
思想: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帝国
建立与发展
《罗马民法大全》
帝国衰亡
兴起
扩张 、地跨欧亚两州
强化中央集权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经济:庄园经济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近代资本主义
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1.“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小试牛刀
C
2. 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仅限于互相宣誓的两个个体之间,双方以契约约束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封臣不尽义务不得享受权利;另一方面,封君越权索取,封臣也可以反抗。这体现了封建与封臣之间( )
A.双向的权利与义务
B.层级相对单一
C.严格的等级制
D.自由与平等关系
小试牛刀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