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7 12: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烛之武退秦师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苍颜白发亦风流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按照内容区分为四大部类: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
集:诗集文集词集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事件eg.《资治通鉴》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eg.《史记》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eg.《国语》《战国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eg.《通鉴纪事本末》
通史:不间断地记录自作者认为可信的最早起始年代到与作者相近的年代的历史事件eg.《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朝代的历史eg.《汉书》《三国志》
《春秋》
特点一:有明确的时间顺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西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据说为孔子据鲁史所作。
特点二:记事“谨严”。《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要以一字褒贬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春秋笔法),因此特别重视遣词造句。(弊:记事过于简略)
“仲尼厄而作《春秋》”——汉·司马迁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著。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传的意思是 “解释,解说,阐发”。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将《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述散文,其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烛之武退秦师
晋人、秦人围郑。 ——《春秋》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退
《左传》叙述特点一:完整地叙述事件过程
为何退?
谁来退?
如何退?
退之后?
为何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西周春秋爵称:公、侯、伯、子、男
兄弟排行的次序:伯、仲、叔、季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史记》)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荀子》)
1、为什么秦、晋会联合?
2、无礼于晋指的是什么事件?
3、郑国为什么会同时依附晋与楚?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
1、为什么秦、晋会联合?
【成语】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晋国大旱,夷吾派人到秦国求粮。秦穆公帮助晋国度过了难关。两年后,秦国也遭受了旱灾,秦公请粟于晋国。夷吾却趁机攻打了秦国。
秦穆公大怒,最终以夷吾将太子子圉(yǔ)入秦国为质作为赔罪。秦穆公把同宗的女子嫁给了子圉(秦晋第二次联姻)。
秦晋之好(第一次):秦穆公四年,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
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她生的小儿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秦立晋君:晋献公死后,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
秦晋第三次联姻:夷吾病重,身处秦国的子圉居然抛妻弃子跑回了晋国,成为晋怀公。秦穆公决定迎接重耳入秦,又将同宗女子相许。帮助重耳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2、无礼于晋指的是什么事件?
重耳流亡:
重耳在国外颠沛流离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就强盛起来。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路过郑国。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3、郑国为什么会同时依附晋与楚?——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左右逢源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楚军大败,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当时郑国出兵帮助了楚国,与晋国结怨。
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打算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
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里曾说:“一部春秋史就是晋、楚两国史。”
第一段的作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介绍背景,埋下伏笔
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秦、郑无利害冲突。
②秦军函陵,晋军氾南 ——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说服秦国提供了机会。
③晋侯、秦伯围郑——回答了烛之武“夜缒而出”。
《左传》叙述特点二:注重叙述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对事件背景、直接起因都有交代。
谁来退?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礼记》
在第二段中,佚之狐、烛之武、郑文公分别展现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谁来退?
佚之狐:
谋略过人(看出秦国是解决危机的关键突破口)
慧眼识人(肯定烛之武的才能)
《左传》叙述特点三:人物性格鲜明,且多以行动、对话来表现人物。
郑文公:
勇于认错、善于纳谏、软硬兼施。
烛之武:
壮年不遇,心有怨气、身怀才能(“师必退”侧面烘托)、以大局为重。
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在夜晚,(烛之武)被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吊着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君王您有利,郑国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而把遥远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边邑,君王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啊,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实力边雄厚了,就等于君王您的力量被削弱了。若是放弃灭掉郑国的打算而把它当作东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您的外交使者来来往往,(我们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这对君王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0
01

00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2
03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04
59
58
57
56
55
54
53
52
51
50
49
48
47
46
45
44
43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0
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而且君王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呢,(晋惠公)也答应过给君王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惠公)早上刚渡过黄河,晚上就(背弃诺言)修筑起防御工事,这是君王您知道的事。再说那晋国,有什么能使其满足!等它(灭掉郑国)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邑,又会想扩张它西方的疆界。若是不使秦国的国土减少,它将从哪里取得它所需要的土地呢?(您这样做)是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君王您(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同郑国订立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留守在郑国,就撤军回国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香远益清(《爱莲说》)
更加
增加

齐孝公伐我北鄙。
越国以鄙远。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见识浅薄、粗俗
动词,看不起
名词,边疆
名作动,以……作为边疆

(j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登泰山记》)
济济一堂;人才济济
(j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危扶困;无济于事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河流名,济水
众多
渡河
帮助
完成,成就

(quē)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水经注》)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qu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空缺
缺点
减损
宫殿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兼词。于此,从这里,从那里
于何,从哪里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用于句末,表陈述或疑问语气,相当于“了”,“呢”或不翻译。
如何退?
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
唐雎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唐雎不辱使命》)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者更道,从大门入。
如何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从逻辑、用词和语气的角度分析烛之武说辞的精妙。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列传》
如何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逻辑层面
逻辑上,
从谦卑退让到阐明利害,从亡郑之害到舍郑之利的比较,从假设推理到事实经验,烛之武站在秦国立场上,层层递进,最终顺势得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结论。
第一步:表明形势,以退为进
第二步:亡郑:邻厚君薄,阐明利害
第三步:舍郑:有益无害,以利相诱
第四步:以史为例,挑拨关系
第五步:推测未来,再三劝告
句子的顺序可否改变?
如何退?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用词、语气层面
用词上,谦恭有礼、精妙恰当、微言大义
语气上,善用语气词,显示出语重心长的恳切;多用问句,点到为止,引起秦穆公警觉。
退之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文公)追击秦穆公。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左传》叙述特点四:叙事详略得当,曲折有致。

动刀甚微,謋(huò)然已解。(《庖丁解牛》)
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 微言大义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轻微
副词:稍微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易之论;移风易俗
以乱易整,不武。
平易近人;轻而易举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史记·高祖本纪》)
精妙、深奥
交换
取代
轻视
暗中、秘密地
动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改变
容易
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困窘,走投无路)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
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通“早”)死。公怒,溉(尽)逐群公子。子兰奔(逃跑)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侍奉)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
晋于是欲得叔詹为僇(同“戮”,杀)。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史记·郑世家》)
对晋国退兵的原因,从“礼退”到“利退”
对烛之武的作用,从“主力”到“助力”
《春秋》《左传》《史记》对“秦晋围郑”叙述各有不同,其原因为何?
孔子依鲁史而修《春秋》,从鲁国历史的角度进行记述,对别国历史的叙述较为简约。
《左传》???
《史记》侧重“古今之变”,追溯事件根源,关注与剖析历史事件深层的原因。
在先秦历史散文的阅读中,明确叙事目的、关注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立场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对特定史料的辨取舍,对历史事件叙述的详略,都与作者试图传达的意义紧紧相关。
什么是礼
所谓‘周礼’,其特征确是将以祭神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宗法制的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以血缘父家长制为基础(亲亲)的等级制度是这套法规的骨脊,分封、世袭、井田、宗法等政治经济体制则是它的延伸扩展。(李泽厚)
自西周开始,旧的巫术文化逐渐被取代,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新文明阶段。“礼”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推行礼乐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军事之礼(武德)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侍卫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óng)伤(不再次伤害重伤的敌人),不禽二毛(老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古者,逐奔(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过百步,纵绥[suí](追赶败退的敌人)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不残杀丧失战斗力的敌人)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赦免降伏的敌人),是以明勇也;知终知始(预见战争的开始和结局),是以明其智也。(《司马法》)
当周的力量逐渐削弱,以周王为中心的“周礼”便不再能够约束各诸侯国。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乡土中国》)
礼与利的博弈
即使以春秋霸主的标杆齐桓公、晋文公为例,他们主持的诸侯会盟、政治秩序乃至个人的日常言行,往往出于政治权力、现实利益得失的考量,而非以礼义为导向,甚至崇礼重义成为他们进一步攫取政治权力、现实利益的借口和遮羞布。
——刘全志《史实与书写:<左传>春秋叙事的礼义价值建构》
《左传》产生于一个“混乱失序”的时代,其书写的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那个混乱时代的修补。
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
——钱穆《国史大纲》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殽之战》,回答以下问题(明天交)
(1)同样是“退秦师”,弦高的外交辞令有何特点?
(2)你认为秦师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殽之战》中,你可以找到哪些和“礼”相关的内容?
准备攻郑,蹇叔劝阻(1)
秦军过周,王孙预言(2)
秦军及滑,弦高智对(3)
遭郑逐客,灭滑而返(4)
晋伐秦军,败秦于殽(5)
文嬴求情,秦师得返(6)
秦伯迎师,哭而认罪(7)
《为学与做人》P13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明,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活到七十岁就死去,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就不谨慎。进入险境并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杞子等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意愿)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盟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一个女人霎那间就把他们从国内赦免了,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天的耻辱!”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秦穆公)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点小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