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1.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 开矿筑路 B. 金融证券 C. 建立牧场 D. 买办经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
【点睛】
2.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百分比 男性理想的爱人 百分比
忠实的爱情 66% 爱情忠诚 62.5%
健全的体魄 50% 健美的体格 75%
革命的精神 33% 性情温和 75%
不慕虚荣和时尚 50% 无攀登虚荣习气 62.5%
丰富的学识 100% 相当的学识 75%
人格高 66% 文学艺术修养 75%
节俭的习惯 50% 自立的技能 62.5%
A. 理想爱人标准体现传统与革新 B. 男女平等理想变成现实
C. 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D.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男女的理想爱人统计来看男性对性情温和、健美体格、文学艺术的修养类女性更偏爱,体现了传统的的的思想,女性对丰富的学识更偏爱,体现了传统男才女貌的择偶观,但是男性也对具有自立技能和相当学识的女性有所偏爱,女性也对具有革命的精神的男性有所注意,说明择偶观有了一定的革新,A项正确;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从中不能看出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婚姻是否自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3. 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 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 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 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 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人们历经千辛万苦,传播着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在东西方之间互通有无,因此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表达的内容,排除;CD解释得不充分或片面,排除。
4. 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A. 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 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
C. 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 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等等,可以看出大洋洲华裔居民在当地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状况,C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排除ABD项。故选C项。
5.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 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 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 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
6. 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
A. 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 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 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认为西方学校教育中通过加强德育体育来实现强民体魄,因此其认为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当注重儿童在自然科学、体育和美育,进而提升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即通过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进步,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排除B项;梁启超的意图是实现国家富强而非普及全民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7. 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 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 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 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 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70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B项正确;A项与北京无关,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很多都城都有中轴线,排除C项;北京始建于金代,排除D项。故选B项。
8.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 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宋大量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项。A项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 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 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 主张天人合一 D.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关键信息“肯定‘天无二日,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仍承认君主统治;再由材料“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并非要推翻现有政权,他们并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这反映了他们的思想受时代的限制,故选B项;A项中的“民主政治”的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0. 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 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 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 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孟子借鉴了墨子、孔子的思想,而荀子借鉴了墨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而且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却师从于儒家代表的荀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既相互争辩,同时也相互融合,D项正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立场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韩非子只是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是社会最受欢迎的思想流派,排除B项;材料中的师徒关系和熟识关系代表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而不是合并,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 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 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 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蓬帕杜尔夫人”“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体现的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代言东方产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大规模”,仅流行于法国上层社会,排除;材料与学习中国文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2. 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 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 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 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雅利安人的征服使得达罗毗荼人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而且在文化上吸收了早期印度文化,这说明雅利安人的迁徙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D项正确;雅利安人的迁徙并未中断古印度文明的中断,排除A项;雅利安人的迁徙改变了达罗毗荼人的经济活动方式,并未加剧农牧世界的冲突,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开始希腊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又在东南亚弦歌不辍;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又深受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推崇。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 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能够与外族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并未体现品格独特、底蕴深厚以及绵延不断等特点,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14.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A. 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 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 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可知,传说““虎溪三笑”中有儒释道三教的人物,并且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所以C正确;仅凭材料“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无法得出“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所以A错误;“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与绘画风格无关,所以D错误。
15. 在1495年,整个英国只出版了18本书。印刷术传到英国后,到1545年,随着15家印刷厂的建立,每年出版的书籍已达119本。到1695年,全国70多家印刷厂一共印刷出版了2092种图书。英国图书出版量的变化,表明印刷术
A. 加快了启蒙思想在欧洲传播 B.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C. 提高了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D. 有益于英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随着印刷术的传入和印刷厂的开办,英国图书的印刷出版量不断增加,这些书籍的出版传播,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英国情况,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早期,故B项时间不符;材料只涉及图书出版数量的增加,并没有指明出版了什么类型的图书,故C项无法得出。
16. 晚清,时人记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如髹器本出扬州,故曰扬漆,今则改为洋漆矣……瓷器出豫章,今则以粗者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鸡、洋犬之类,无不以洋得名。”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风尚出现变化 B. 学习西方思潮的产生
C.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西方商品垄断了市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崇尚洋货的现象,表明当时社会风尚出现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学习西方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外国货物诸多的现象,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瓦解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上有诸多的洋货,不代表西方商品垄断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与墨西哥等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B. 殖民侵略的野蛮性
C. 美洲文化的先进性 D. 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若没有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完全可能会发展出更好的文化,但是殖民侵略野蛮地摧毁了印第安人的文化,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强调“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排除AD项;材料无法体现美洲文化的先进性,排除C项。故选B项。
18.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因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 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 商业革命的到来
C. 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 黑奴贸易的猖獗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所学欧洲殖民扩张及美洲族群的变化可知, 屠杀、奴役以及美洲大陆没有过的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的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罪恶的黑奴贸易开展起来,D项正确; 材料强调欧洲殖民侵略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欧洲殖民侵略对美洲人口结构的影 响,与商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开始于19世纪初,排除C项。 故选D项。
19. 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国家统一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材料主要反映出夷夏之辨已经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华夏族的种族认同,材料没有体现血缘纽带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0.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1. 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A. 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C. 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解答关键把握分析的角度,即从法国军官自身分析,法国是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摆脱殖民地国家的地位,将损害法国的殖民利益,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历史现象是相悖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新的国际政治体制”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D项未能从题干中的反映,故排除。
22.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A. 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 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 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D. 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及其对后世天文学的重大影响,故B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是在16—17世纪兴起的,故A项错误;题干中虽然涉及阿拉伯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领域,但不能因此得出是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阿拉伯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但不能因此得出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的结论,故D项错误。
23.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印刷术的革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宋代造纸术未得到大的改进,B错误科举制的盛行于材料无关,排除C;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书籍格式的变化和书籍发行量的增长,D正确。
24.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古代印度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这说明( )
①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②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③地理环境决定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
④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可以得出结论①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据“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可以得出结论②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④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印度的地理环境,排除含有③的A项、B项、D项。故选C项。
25. 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土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 建功立业 B. 知常达变 C. 精忠报国 D. 孝悌忠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闻鸡起舞”“不辱君命持节牧羊”反映的是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26. 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 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 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1900年(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长,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这是根本的原因,从1870年—1900年时间上看出,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D项正确;AB项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的特色与其价值对应正确的是
A. 长城、运河等遗产——沟通南北的经济与文化
B. 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彰显文化传承
C. 西藏布达拉宫等边陲明珠——见证商业精神
D. 敦煌莫高窟等丝路宝藏——明清时期文明见证
【答案】B
【解析】
【详解】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可体现传统社会思想、政治特色等文化价值,故彰显文化传承精神内核,B正确;长城是东西走向,故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无关,A错误;布达拉宫是文成公主入藏的行宫,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而不是商业精神,C错误;敦煌莫高窟是十六国至明清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稀有文化宝藏,而不单单是明清时期的文明见证,D错误。
28. 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这种“进出口交换比率”的逆差趋势表明( )
A. 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C. 世界殖民体系的进步性 D. 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可得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出口原料,价格低,而发展国家主要是出口制成品,价格高,说明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D项正确;A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方式转变,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殖民体系的进步性,而是落后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
可以推断此书的基本特点是( )
A. 断代史整体史观 B. 编年史社会史观
C. 编年史文明史观 D. 国别史生态史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素养相关内容,考查角度新颖。材料中《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以“旧大陆文明中心”“区域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表述作为章节标题,可见是围绕文明的兴起、发展、成熟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来进行写作的,各章都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这是编年史体裁的重要标志。因此,编年史和文明史观是该书的两大特征,C项正确;《人类与大地母亲》是围绕文明的兴起、发展、成熟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来进行写作的,而整体史观、社会史观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材料中各章都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不是国别史体例,排除D项。故选C项。
30. 中世纪到16世纪末,欧洲的自然哲学家若非神职人员,就是在教会主导的大学工作。至17世纪,科学研究的主力转移到新成立的各种研究院和学会。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批评说:大学是知识疾病的孕育场所。16到18世纪,欧洲大学没有成为科学知识发展的园地,应归咎于( )
A. 固守神学论辩和经院哲学的研究传统 B. 缺乏科学实验所需的研究经费和人力
C. 受宗教改革影响陷入新旧教派冲突中 D. 与新兴专制政府连手打压新科学研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6~18世纪的欧洲大学受到神学束缚,没有成为科学的园地,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经费、人力缺乏、宗教改革及政府打压问题,故B、C、D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和善修睦、热爱和平;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了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民族精神:根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归纳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根据材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归纳出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归纳出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根据材料“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归纳出和善修睦、热爱和平;根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归纳出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及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精神等。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增强国人的民族意识、促进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推动反抗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不断发展、促进民族精神的近代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 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 ”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
概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其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旃陀罗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
评价:这一制度通过严格规定社会等级,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古代印度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但等级之间权利和地位的严重不平等,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促使佛教的产生。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可从多个角度理解与概括。如选取情节:旃陀罗尼提遇到佛陀赶快躲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信息可概括得出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概述时可结合所学,从印度古代种姓制度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概括。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于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化无常的。虽然巴比伦人也敬奉神灵,但从根本上来说巴比伦是一个法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开始假借神的口吻说法,一旦转入世俗条文后,就把神抛到一边。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化无常的阴影。
——摘编自刘文鹏等《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等
材料二 国王要向神灵敬献玛阿特作为食物,法老由此获得神力,统治埃及。对农民来说,遵守玛阿特意味着诚实劳动;对官员来说,这意味着秉公办事;对士兵来说,意味着忠于职守。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尼罗河定期泛滥,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井然有序,在四千年的埃及文明史上,虽有外族入侵,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法老文化的内核。
——摘编自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史料价值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各自的社会特征,并分析其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史料价值: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影响: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有利于社会稳定。
(2)特征:埃及文明是伦理(神权)社会;两河流域文明是法治社会。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民族因素;文化继承性的强弱。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于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化无常的。虽然巴比伦人也敬奉神灵,但从根本上来说巴比伦是一个法制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影响: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开始假借神的口吻说法,一旦转入世俗条文后,就把神抛到一边。”所学知识可知,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根据材料“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化无常的阴影”可知,法典有利于社会稳定。
【小问2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国王要向神灵敬献玛阿特作为食物,法老由此获得神力,统治埃及。对农民来说,遵守玛阿特意味着诚实劳动;对官员来说,这意味着秉公办事;对士兵来说,意味着忠于职守”可知,埃及文明是伦理(神权)社会;根据材料“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化无常的阴影”可知,两河流域文明是法治社会。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 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于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化无常的。......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尼罗河定期泛滥,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井然有序,在四千年的埃及文明史上,虽有外族入侵,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法老文化的内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文明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因素、文化继承性的强弱影响。咸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1. 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 开矿筑路 B. 金融证券 C. 建立牧场 D. 买办经商
2.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据此可知,当时( )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百分比 男性理想的爱人 百分比
忠实的爱情 66% 爱情忠诚 62.5%
健全的体魄 50% 健美的体格 75%
革命的精神 33% 性情温和 75%
不慕虚荣和时尚 50% 无攀登虚荣习气 62.5%
丰富的学识 100% 相当的学识 75%
人格高 66% 文学艺术修养 75%
节俭的习惯 50% 自立的技能 62.5%
A. 理想爱人标准体现传统与革新 B. 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
C. 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开始觉醒 D.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主流
3. 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他们有时遇贼被杀,有时遇热风。名贵的丝绸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运到西方,他们也传播语言、艺术、技艺和宗教。材料表明商人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A. 为国家积累了物质财富 B. 传播东西方文化与文明
C. 了解了沿途的民风民俗 D. 主要将丝绸运抵到西方
4. 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A. 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 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
C. 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 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
5.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A. 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 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 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 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6. 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
A. 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 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 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
7. 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宣布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经过700年城市发展建设,如今中轴线串起了3处世界遗产、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各级文物。可见“中轴线”( )
A. 是古代君主专制强化产物 B. 承载了中华历史文化
C. 是北京城独有的都城模式 D. 始建于明朱棣的迁都
8. 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A. 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 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 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9.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 提出建立民主政治 B. 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 主张天人合一 D.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10. 下图为诸子百家关系图。该图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 儒家思想居于核心地位
C. 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 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11. 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西斯—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尔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即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文化在法国上层社会的影响
B. 法国艺术家热衷于代言东方商品
C. 中国纺织品已大规模进入法国市场
D. 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法国社会的主流
12. 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 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 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 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13. 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国发扬光大,又在东南亚弦歌不辍;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又深受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推崇。这一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A. 品格独特,内容优秀 B. 博大精深,底蕴深厚
C.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D.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14.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A. 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 B.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 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 D. 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15. 在1495年,整个英国只出版了18本书。印刷术传到英国后,到1545年,随着15家印刷厂的建立,每年出版的书籍已达119本。到1695年,全国70多家印刷厂一共印刷出版了2092种图书。英国图书出版量的变化,表明印刷术
A. 加快了启蒙思想在欧洲传播 B.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持
C. 提高了英国民众的民主意识 D. 有益于英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16. 晚清,时人记述道:“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如髹器本出扬州,故曰扬漆,今则改为洋漆矣……瓷器出豫章,今则以粗者为洋碗矣……以至洋松、洋菊、洋鸡、洋犬之类,无不以洋得名。”这表明当时( )
A. 社会风尚出现变化 B. 学习西方思潮的产生
C.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 西方商品垄断了市场
17.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与墨西哥等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B. 殖民侵略的野蛮性
C. 美洲文化的先进性 D. 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18. 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因欧洲殖民者血腥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 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 商业革命的到来
C. 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 黑奴贸易的猖獗
19. 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 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 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 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21. 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多数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A. 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 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C. 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 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22.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这说明
A. 古代阿拉伯人创立了近代的自然科学 B. 阿拉伯文化是近代天文学的渊源之一
C. 古代阿拉伯人将科学进行了学科分类 D. 阿拉伯文化是古代世界最先进的文化
23. 古书多为绵长卷轴,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书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出现主要源于
A. 商品经济发展
B. 造纸术的改进
C. 科举制的盛行
D. 印刷术的革新
24.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古代印度的文化》一书中写道:“古代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而且是自成体系的。这文化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希腊的文化”。这说明( )
①古代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②文化交流对古代印度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③地理环境决定古代印度文化的发展
④古代印度文化对印度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5. 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土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闻鸡起舞”的祖逖、“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均为其中的典范。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是
A. 建功立业 B. 知常达变 C. 精忠报国 D. 孝悌忠信
26. 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 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 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 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27.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下列遗产的特色与其价值对应正确的是
A. 长城、运河等遗产——沟通南北的经济与文化
B. 孔庙、太庙、故宫等建筑——彰显文化传承
C. 西藏布达拉宫等边陲明珠——见证商业精神
D. 敦煌莫高窟等丝路宝藏——明清时期文明见证
28. 1880年以后,原材料的世界价格不断下跌,而制成品的价格却稳步上升。1880—1938年间,第三世界国家用一定数量的原材料换得的制成品的数量下降了40%。这种“进出口交换比率”的逆差趋势表明( )
A. 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C. 世界殖民体系的进步性 D. 世界市场具有不公平性
2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最后一部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的部分目录如下:
可以推断此书基本特点是( )
A 断代史整体史观 B. 编年史社会史观
C. 编年史文明史观 D. 国别史生态史观
30. 中世纪到16世纪末,欧洲自然哲学家若非神职人员,就是在教会主导的大学工作。至17世纪,科学研究的主力转移到新成立的各种研究院和学会。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批评说:大学是知识疾病的孕育场所。16到18世纪,欧洲大学没有成为科学知识发展的园地,应归咎于( )
A. 固守神学论辩和经院哲学的研究传统 B. 缺乏科学实验所需的研究经费和人力
C. 受宗教改革影响陷入新旧教派冲突中 D. 与新兴专制政府连手打压新科学研究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左传》记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抗战时期,知识界将发扬民族精神与动员民众抗战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旃陀罗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你出家吗 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 ”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摘编自《佛陀传》
结合世界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古代印度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于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化无常的。虽然巴比伦人也敬奉神灵,但从根本上来说巴比伦是一个法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开始假借神的口吻说法,一旦转入世俗条文后,就把神抛到一边。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化无常的阴影。
——摘编自刘文鹏等《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等
材料二 国王要向神灵敬献玛阿特作为食物,法老由此获得神力,统治埃及。对农民来说,遵守玛阿特意味着诚实劳动;对官员来说,这意味着秉公办事;对士兵来说,意味着忠于职守。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尼罗河定期泛滥,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井然有序,在四千年的埃及文明史上,虽有外族入侵,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法老文化的内核。
——摘编自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史料价值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各自的社会特征,并分析其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